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研究

2016-03-28王代娣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通识培养目标教师队伍

王代娣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研究

王代娣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较有自己的独特性,其内涵建设,一要紧扣“应用型”和“本科教育”双层内涵,既要肯定专业教育深度,更要重视通识教育的广度;二要宏观把握教师队伍的梯度性、协作性和动态性建设。

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建设

1 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

什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有些片面理解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是比本科教育低一等级的职业教育。办学目的即为根据社会技术岗位需求,对口设计培养方案,将毕业生具有针对性地输入劳动力市场。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它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顺应时代变革的产物,不是高职、中职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地理解为职业技能培训。“高等学校是正规的社会组织,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正规机构。学术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概莫能外。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以知识为劳动资料的特殊劳动。劳动者是教师,劳动资料是高深知识”[1]。

1.1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不同

因为办学定位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不同。虽两者的劳动资料都是高深知识的运用,但学术型本科教育是以传承和开发知识为目的,专业必须按照学科来划分;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专业划分必须兼顾学科要求和行业岗位需求。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将以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更关注社会经济走向、行业动态、产业升级等领域。当然,学术型本科教育并不摒弃知识的实践型教育,二者是有交叉部分的,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交叉和融合会扩大。

1.2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中职教育不同

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培训现代自动化生产的企业岗位人员,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技术,是单一技术动作的重复和训练。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仅培养某类职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注重培养这类职业所属学科的非技术型知识,职业思维方式。应用型本科教育还要求培养对象具有实践技术知识的能力,能够灵活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新的技术问题,培养动手能力是在培养动脑能力基础之上的,用系统知识统领系统技术动作。所以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要求兼顾“学术性”和“实践性”,以学术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

2 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建设

2.1定位培养目标要紧扣“应用型”和“本科教育”双层内涵

2.1.1定位培养目标要紧扣“应用型”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在制定培养目标方案时,要更新人才培养目标观念,既不能是学术型的精英教育,也不是大众化的职业教育,而是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化为以行业发展为中心,将本科教育和应用型结合起来,培养出能够自主创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应用型人才。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设计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对于应用型人才的理解,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观点认为应用型人才就是实用性人才,走出校门后能够走向各行各业一线工作,上手越快,说明人才质量越高。这种理解忽视了应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的产儿,熟练掌握一项具体的技术动作,是最表层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价值判断、沟通管理、专业认知和应用、自我调适和提高等等综合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使命也体现在这里[2]。

2.1.2定位培养目标要紧扣“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中级层次的教育,分为学术型教育和应用型教育,其培养目标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是要体现本科教育的学术性、专业性和基础性这三大核心理念。学术型教育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强调学术广度、专业的深度;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应用性实践性教学的时候,不能忽视其本科教育的本质:注重学术性、基础性和专业性。只有“应用性”和“本科教育”相结合,才是真正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3]。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为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基础扎实、知识全面、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如北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出具有“引领”作用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研究型大学准确定位。湖南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遵循“至诚至信,为实为新”的校训,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坚持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池州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强的,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个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合度较高,即“实践能力”和“应用型”。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一个牢固的交叉点,即“高素质人才”。虽然交叉点表述相同,但“高”的尺度客观上是存在差别的。如何打造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不同类型的学校会遵循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专业培养要求,打破文理学科间、不同专业间的壁垒,为学生制定一个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科学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

2.2突出专业教育深度更要重视通识教育的广度

美国的大学教育绝大部分都制定了正规、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我们一度对通识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社会大众包括高校教师本身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常带有偏见,认为是浅尝辄止的接触性学习,是学分制度的消极应对,是挤占专业课时的奢侈消费。有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新近升格的地方性高校,办学会面对多重压力。所以在确定培养目标和制定培养方案时,特别注重专业技术课程体系的打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甚至忽视了通识教育的的比重,以求和就业市场“无缝对接”。这是一种急于求成或者说是无奈之举。从长远看,培养方案中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注重技术层面之上的“隐型知识”的传授,要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特别是人文教育的通识课程模块建设。

1984年8月至今,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课程选修制度已有30多年,但因为价值观念、教育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通识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并没有长足发展,对于通识教育的界定仍然是模糊的。通识教育设置的关键是要打破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的结合。目前讨论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涉及人文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生命科学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跨学科公选课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在这些领域充分开挖通识教育的源泉,打造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形成丰富而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群[3]。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深度,它是专业知识量的标志,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广度,关注人类进步的方方面面。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孰轻孰重,在人文学科和理工科间的都有或多或少的争论,这直接反应了通识教育的缺失。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基础知识,并鼓励重新思考和选择自己的专业。一个人,如果他的科技水平甚高,但对人、对己、对社会、对自然没有人文关怀,那将是一个可怕的人,科技水平越高越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2.3教师队伍的梯度性、协作性、动态性建设

2.3.1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关注教师的梯度性建设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关注教师队伍的梯度性建设,转型过程中,教师队伍必须科学分流,“研究型”、“技术型”和“双师型”定位问题便是梯度建设的首要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构成应是“双师型”的,而且“双师型”并非要求体现在同一个群体当中。师资队伍中有“研究型”的教师担任学术教学任务,有“技术型”教师担任应用教学任务,同时鼓励同一个教师队伍兼任“研究型”和“技术型”两种角色,科研和教学兼顾。集两种角色为一体固然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但如果没有侧重点,可能并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很多案例显示科研成果多,教学评价未必佳;科研成果少,教学却有口皆碑。教师队伍建设不应该厚此薄彼,院校应根据学科和社会岗位要求划分,对“研究型”教师队伍实施长期培养计划,允许工作中心放在科研方面;对“技术型”教师采取鼓励政策,鼓励教师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和操作技术。不管是“研究型”教师、“技术型”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最后的落脚点还是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研究更应该体现为教学服务的特征:课堂教学传道授业、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实践教学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企业、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2.3.2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突破专业壁垒,强调协作性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合理配备授课教师,并创设不同专业、不同类型教师间的沟通协作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协作性建设[4]。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专业教师间的协作,一方面体现在通识类课程不同学科教学间相互协作、互通有无。在不少高校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不同学科学生间常常“冷眼相看”,很多通识课程教师在跨专业教学时也被这种冷眼观望所困扰。除了我国高中阶段文理科分科教学原因之外,高校文理等不同学科间的泾渭分明更是主要原因之一。教师间尤其是通识教育的教师间的相互认可和主动协作,对各自学科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意见交换和共享,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协作性建设的第一步,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一步长期被忽视,甚至用“挤压”代替“协作”。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终目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学习吸收优秀民族的文化精髓,既是语言的沟通、教学,更是文化的传播。不论是哪个层面,熟练掌握一门及以上第二语言是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和中文教师间协作教学,互通教研成果共同培育出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这是教师间横向共时协作。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一种能力体系不同阶段的培养和训练。又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接受汉语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由基础到高级,由理论到实践,需要接受系列培训,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第二语言习得导论、汉字与汉文化、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跨文化交际学等等,各门课程教师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协作教学,听课、评课、合作实践教学等等,这是教师间的纵向历时协作。

2.3.3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动态性建设既然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特别关注社会经济走向、行业动态、产业升级等动态领域,那么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根据社会需求的各类动态信息,更新知识系统,调整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方法,以求最大限度接近社会需求。身居高校也要走出校门,立足讲堂更要走进市场,而走出校门和走最进市场是需要高校顶层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提高。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同规格的培养模式,应将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教师队伍动态性建设结合起来,不能任由个体无计划、无组织地“走出校门、走进市场”。高校顶层设计既不能无视教师个人规划,不扶助、不鼓励,可能会造成教师教学分心、提高无力;也不能放弃教学团队的动态性建设,造成政策逼迫性的“一哄而上”式继续学习,以致教学力量的阶段性缺失。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命力和教师队伍的动态性建设休戚与共,在教师队伍动态性建设上用力越深,教师队伍越能跟上时代步伐,不惧任何不确定性的冲击,更有信心地投身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5]。

3 结论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满含深意地说:“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全人教育”在费希特的教育观念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也契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努力的方向,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将学生的个体特征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出勇于面对任何不确定性局势、善于处理不断更迭的新问题、新挑战的专博结合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可能会面对很多转型期的种种负累,但在充分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的基础上着力进行内涵建设,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紧扣“应用型”和“本科教育”的双层内涵;既要肯定专业教育深度更要重视通识教育的广度;宏观把握教师队伍的梯度性、协作性和动态性建设。先谈内涵建设再谈转型发展是不二选择,方向正确了意味着道路会越走越宽,当下的负累和压力也将会转化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1]吴重涵.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知识劳动的型质与内涵建设[J].新华文摘,2016(2):114-117.

[2]李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8.

[3]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6-68.

[4]孙裕金.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1(12):112-113.

[5]束仁龙.新建本科院校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1(5):31-35.

[责任编辑:束仁龙]

10.13420/j.cnki.jczu.2016.05.030

G640

A

1674-1102(2016)05-0134-03

2016-04-04

安徽省级一般教研项目(2014JYXM40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5D149)。

王代娣(1980-),女,安徽池州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以及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通识培养目标教师队伍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