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防治措施
2016-03-28雷树仙
玉米小斑病防治措施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的一种叶部病害。一般可减产15%~20%,发生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 危害症状
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较强,严重时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折断。玉米从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生造成较大损失。以抽雄期、灌浆期发病重。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呈水渍状,后变为黄褐色和灰褐色,边缘色泽较深。叶片病斑呈椭圆形、纺锤形或近长方形,有时形成二、三层同心轮。抗病品种的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周围具黄晕,斑点症状不明显;在感病品种上,病斑的周围或两端出现暗绿色浸润区,斑点上灰褐色霉层病症明显,病叶易萎蔫枯死。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再进行侵染植株。发病适宜温度为26℃~29℃,产生孢子最适宜温度23℃~25℃。夏玉米比春玉米发病重,玉米孕穗期、抽穗期降水多、温度高,易造成小斑病流行。低洼地、坡地、过于密植遮阴地、连作地发病较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宜玉米小斑病的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大,温度高,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3 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推广抗病杂交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危害。②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春玉米收获后最好不种植夏玉米,尽量避免春玉米收获遗留的田间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继续向夏玉米传播。③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合理套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在拔节及抽穗期施复合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摘除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大雨过后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3.2药剂防治。从心叶末期到抽穗期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隔7 d喷1次,连续2~3次。
674205云南省丽江市涛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雷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