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水霉病的发生原因与预防措施
2016-03-28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
(1.河南省新乡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
鱼类水霉病的发生原因与预防措施
○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1.河南省新乡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
鱼类的水霉病,又被养殖业者称为水绵病、白毛病、肤霉病,常感染鱼类的受伤组织及未受精的鱼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随着病情的发展,鱼类出现表皮溃烂、组织坏死、行为失常、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等症状,最终死亡。
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霉病的危害有加剧的趋势。成功地的预防和治疗鱼类的水霉病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对该病的病原体、病因和症状深入了解,对于诊断和防控是有益的。
1 病原体
水霉病的病原体数量比较多,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水霉病病原体属于真核生物,细胞壁大多由几丁质组成,比较结实。
2 患病原因
最主要的病因是鱼体受到机械损伤或冻伤后,病原体经伤口侵入体内。病原体入侵后,其营养组织菌丝可深入坏死的皮肤和肌肉,吸收营养并继续繁殖,当大量的菌丝发展起来时,即为鱼体表面上所见的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
在鱼类受精卵孵化过程中,水霉病也是常见的疾病,水霉内菌丝侵入受精卵膜内,卵膜外丛生外菌丝,故水产养殖业者常称其为“卵丝病”。 当受精卵因故死亡时,内菌丝迅速伸入而繁殖,此时附近活卵因外菌丝包裹窒息死亡,进入恶性循环,可引起全部卵死亡
3 症状
水霉病发生初期肉眼观察不到,没有明显症状,当发现水霉症状时水霉已经从鱼体伤口处侵入其体内并在体外形成白色棉絮物。菌丝在繁殖过程中,可以分泌大量的蛋白质水解酶、分解酶等物质,病鱼焦躁不安,成群在塘边游动,有与其他固体物磨擦现象,然后患处肌肉腐烂、发红,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4 诊断
冬季或早春时,当发现养殖鱼类成群地在塘边游动,体表有层白色棉絮物,即可诊断为水霉病。对病鱼进行检查是,肉眼可见鱼体表没有光泽,鳞片脱落,有充血现象;镜检大多看不见寄生虫,并且可见菌丝。
5 流行
水霉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温度界限和季节性,水霉菌丝在10~32℃条件下都能生长繁殖。水霉病存在于淡水水域,一年四季可流行,但是以冬春季最为严重,该病的分布范围极广,对寄主鱼类没有严格选择性,而且从鱼卵到成鱼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病。放养密度过高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容易流行此病,鱼苗与温水性鱼类更荣易感染水霉病。
6 预防措施
首先,越冬前提前改善池塘底部,尽量让鱼类在池塘底层越冬,以防止发生冻伤。尽量不施放未经发酵的畜禽粪便,避免因底质太差鱼类被迫回到温差较大的池塘上层而冻伤。
其次,注意越冬前做好杀菌的工作,避免鱼体因致病菌感染而让水霉病继发性发生。
其三,水霉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鱼体表面受到机械损伤,因此在捕捞、搬运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需小心操作,在拉网过程中,准备工作要充分,动作轻快,各运输环节紧凑连贯,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放养密度合理。
其四,对池塘进行适当肥水。在水体中适当施用经过发酵的有机肥。
其五,增强鱼体抵抗力。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养殖后期多加高蛋白的精饲料,可促进鱼体生长育肥,并增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其六,越冬期间定时施放“防水霉”的药物,间隔一段时间后就要施放药物进行预防。最好是采用二氧化氯进行池水消毒,每月连续施用2次效果更好。
7 治疗措施
迄今为止,对于水霉病尚无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法,但在疾病早期进行治疗,二氧化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一是全池泼洒浓度达到0.3 mg/L,隔2 d泼洒1次,连续用2次。此外,全池泼洒食盐及碳酸氢钠(小苏打)。三是在可以控制温度的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治疗水霉病。
8 注意事项
部分水产养殖业者认为晚冬早春水温低、病原生物少,从而放松对鱼病的防治工作,甚至不管不问,这样就会给水霉病的病原体繁殖带来机会,给春夏养鱼带来不利因素,甚至会给水产养殖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水霉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难题,存在滥用药物的现象,尤其是将一些毒性比较大的农药用于治疗水霉病,其实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这些药物对水生动物、环境都有毒性,还可在水生动物体内富集,引起慢性中毒,人类在食用了相关的水产品后,也会影响健康。因此,千万不能盲目地使用药物,一定要考虑用药安全性,因为也只有科学用药才能真正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