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Daily手机报中的翻译问题
2016-03-28郑雅
郑 雅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ChinaDaily手机报中的翻译问题
郑雅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ChinaDaily手机报是读者了解世界、提高双语水平的平台。ChinaDaily手机报中的新闻翻译存在四方面的问题:语法错误、啰嗦含混、译名不一、滥译误译。新闻翻译应正视英汉差异,既要遵循新闻的特点,又要依照翻译的原则。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对ChinaDaily手机报的质量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ChinaDaily手机报;新闻;翻译
一、引言
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转向电子阅读。ChinaDaily Mobile News是中国日报集团于2008年推出的国内首份中英双语手机报,集最新的新闻资讯和英语学习于一身,所载新闻按照时政、经济、社会、科教、趣闻、人物等分类,社会重大热点事件尽收眼底。该报新闻来源颇具权威性,有新华网、新华社、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中新网等国内主流媒体,也有国外媒体,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彭博社(Bloomberger News),法新社(L’ Angence France-Presse),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该手机报能让读者了解中外最新时事,同时也能在阅读中提升双语水平。不过,在细读ChinaDaily手机报时,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拟根据新闻文体的特点及英语对外报道的原则,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有助于提高ChinaDaily手机报质量。
二、新闻翻译
新闻是电视广播、收音机广播、报纸、互联网使用的一种应用型文体,其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反映社会问题和引起大众反响等。新闻报道一般面向大众,对社会、国家负责,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准确无误、通俗易懂。新闻报道要从事实出发,报道要有理有据,尽量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标题应言简意赅,篇幅应短小精悍,措辞宜形象生动。故在新闻报道中常使用略写词、缩略词和短小词。新闻翻译是对外英语报道,它既是新闻,具有新闻的各种特点,同时也是翻译,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翻译是应用文体翻译中的重要类别,既担负着传播新闻资讯的使命,又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是国与国之间信息和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1]152新闻翻译工作处理不慎,轻则产生误会,贻笑大方,重则引起国际争端,造成国与国之间矛盾的激发和恶化。历史上因翻译失误而造成的国际争端案例不在少数。
新闻翻译有别于简单的英汉互译,也不是对新闻报道的简单翻译。在处理新闻翻译时既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原则,也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二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张健认为:“新闻翻译固然谈不上精雕细刻,但也不能粗制滥造,草率应付。”[2]第一,新闻报道必须准确无误,这种准确无误首先体现在新闻材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上。语言书写方面也必须严谨,体现出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汉语的书写错误,英语的各种拼写、语法错误都应该尽量避免。第二,新闻报道一般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要避免用词造句冗长乏味、啰里啰嗦,含糊不清,让人不知所云。第三,新闻翻译是翻译的一种,但又有其别具一格的特点,翻译适用的原则也适用于新闻翻译。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信’是意义不背原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之能以求原意明显。”[3]7即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其次表词达意要让读者明白。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印欧语系,是两种存在诸多差异的语言。汉英在语言结构、用法、构词等诸多方面不尽相同。这对于新闻编译者的中英文水平和驾驭能力有一定要求。
三、问题探究
ChinaDaily手机报包含双语新闻,来自国内的新闻被译为英文,来自国外的新闻被译为中文。因篇幅有限,本研究的范围限定为2015年8月的ChinaDaily 手机报。根据笔者的研读,ChinaDaily手机报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语法错误,啰嗦含糊,译名不一,滥译误译,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语法错误
新闻报道首先要做到准确无误。“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不仅要求报道事实准确无误,也要求报道语言的准确性。”[4]语言上的精确是对广大读者负责,也是对舆论宣传负责。然而,在ChinaDaily 手机报中,语言上存在一些失误。具体来说,主要是英文语法错误。
例1“Fengqingjie,” or a local tourist attraction boasting a taste of culture, are losing their uniqueness… The most impressive fengqingjie,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is the Tianzifang and the City God Temple in Shanghai(2015-08-25早①)
这篇新闻报道原文是中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其内容是风情街渐渐失去其独特魅力,变得千篇一律。细心的读者看完译文会有些疑惑。“fengqingjie”(风情街)在文中一会儿是单数,“a local tourist attraction”(一个当地旅游景点);一会儿是复数,“are losing their uniqueness”;过一会儿又变成单数,“the most impressive fengqingjie is”,十分混乱。其原因在于汉语中名词的单复数同形,如需强调复数也只会是添加量词或表示概数的词。而英语名词有显著的单复数之分,见于词尾或词形的变化。如在汉语“一条风情街”和“两条风情街”中的“风情街”并不会发生形式的任何变化。而在英语中,一条风情街是“a culture street”,多条是“culture streets”,会有词形的变化。译者在翻译时想当然地将汉语的语法习惯用之于英语中,于是出现了时而单数时而复数的用法。这样的翻译会给英语学习者带来困扰,不利于其英语水平的提升。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汉英语言在名词单复数词形变化上的差异。这里的“风情街”既然在汉语中是复数意义,在译文中也应该前后保持一致。建议改为:
“Fengqingjie”, or local tourist attractions boasting a taste of culture, are losing their uniqueness… The most impressive fengqingjie,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are Tianzifang and the City God Temple in Shanghai…
或者在译文中不用风情街的拼音“Fengqingjie”,而用“culture street”代替,这样也可以避免单复数混乱问题:
Culture streets (Fengqingjie), or local tourist attractions boasting a taste of culture, are losing their uniqueness… The most impressive culture street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are Tianzifang and the City God Temple in Shanghai…
例2新修订的《守则》中增加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比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不比吃喝穿戴等。
The new edition adds some regulations that are more operable and concrete for students to do, such as be proactive on housework, be courteous and wait in line, and don’t compete with others on what to eat and wear.(2015-08-28晚)
该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将“见义勇为”这一项删除,增添了上述更具操作性的规范内容。这里的语法错误在于“such as”的用法,其基本意义是“例如”“…等”,与“for example”一样都可以用来举例。在用法上,“such as”后接名词。“若‘such as’后接动词,通常该动词要用动名词形式,有时也可以用动词原形。”[5]因此,在英文翻译中,“such as”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动名词或者是动词原形。通过动词“be”、“wait”可以看出译文中选择的是在“such as”后接动词原形。但“don’t compete with others”没有和前面保持一致,“don’t”并不是动词原形,而是助动词“do”的否定形式。这里的原形动词是“compete”,其否定式是“not compete”。改正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小改,将原文的“don’t compete with others”改为“not compete with others”。另一种是大改,将译文中的动词统一改为动名词,这样更符合惯用法,如:
The new edition adds some regulations that are more operable and concrete for students to do, such as being proactive on house work, being courteous and waiting in line, and not competing with others on what to eat and wear.
(二)啰嗦含混
方梦之认为:“在英语新闻报道中,记者应措辞简洁,谨防啰嗦,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陈腔滥调。”[6]144在ChinaDaily手机报中有些地方用词啰嗦冗长,表达含糊不清。
例3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DPRK) Monday resumed a campaign of loudspeakers blasting propaganda across its border with the Republic of Korea (ROK), days after the ROK took a similar step in response to a landmine explosion in the Demilitarized Zone.
韩国因非军事区内的地雷爆炸事件在几天前在韩朝边境启动大喇叭宣传战后,朝鲜17日也重启大喇叭。(2015-08-19早)
英汉语言之间有很多差异,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英语比较重形合,汉语则比较重意合。在英语中词和分句间用关联词,如介词、短语、从句等连接起来,显示出清晰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这样使得英语句子可以无限延伸,像一棵大树从主干延伸出树枝,因此英语也被冠以“树形结构”语言。而汉语重意合,上下句子之间遵循时间和事理顺序,即句子之间的关系多由语意和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决定。汉语“以短句居多,最佳词组或句子的长度一般为4至12字……没有标点符号,一气呵成,类似英语的那种长句,在汉语里是不正常的。”[7]93
例3原文是英文,来源于路透社。在中文译文中,前半句字数多达33个字,后半句仅有10个字。这样的句子结构很不对称,有头重脚轻之嫌,并且这么长的句子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因为汉语多用短小句,有别于英文。最关键的是,这前半句读下来不仅冗长啰嗦,在意思的表达上也不是很清楚。这里需要认识到汉语中多用“流水句”的特点。该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是:①非军事区内发生地雷爆炸事件;②韩国因此在朝韩边境启动大喇叭宣传战;③几天后,朝鲜也重启大喇叭。建议改译为:
朝鲜于周一在朝韩边境恢复了大喇叭宣传战,数天前韩国针对非军事区的地雷爆炸也采取了类似举措。
例4Acting Assistant Commissioner Paul Taylor said the joint initiative of local RBT units and the Townsville Liquor Accord will not reward dri-vers with a drink.
代理助理督察员保罗·泰勒表示,由当地RBT单位和汤斯维尔酒精协议联合发起的这项活动不会以酒奖励司机。(2015-08-21 早)
该报道原文来自英语点津网,大致内容是澳大利亚一警察局将用酒馆代金券奖励滴酒未沾的司机。该译文的问题在于没有将原文中的“RBT”翻译出来,而是继续使用英语首字母缩略词“RBT”,这样使得报道含糊不清。读者会发问:“RBT”是什么?新闻报道最低的要求是让读者能看懂。解释性的翻译,而不是原封不动照写,才能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译者大概是不知道“RBT”代表什么,但也没有查找工具书或是利用互联网来查阅。这样马虎翻译首先对读者是不负责的,其次也违反了新闻报道应清晰明了的原则。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符合语境的“RBT”为“Random Breath Testing”的缩写形式,即“随机酒驾测试”。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译者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多查阅专业词典和专业参考书,切不可粗心大意,想当然地翻译。
(三)译名不一
专有名词的翻译应该注重规范。专名在文内重复出现时,应该统一音译为相应的名称。对同一语篇内的不同专名要么统一采用零翻译的方法,要么统一采用音译的方法。然而,在ChinaDaily手机报中,同一英文名却被译为不同的汉语名,并列的英文名时而被零翻译,时而被音译。
例5“This is another example of gun violence that is becoming all too common in communities large and small all across the US,” said spokesman Josh Earnest. “…”, he said.
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称,“这是枪支暴力在全美大小社区泛滥的又一例证”。厄尼斯特表示……(2015-08-29早)
这篇报道原文是英文。中文报道里出现了两个不一样的名字。读者会以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人。细看原文才发现,这里的两个名字所指为同一人。译者把同一人名翻译成了两个:欧内斯特和厄尼斯特,其粗心大意也让人匪夷所思。音译外国人名的其中一条规则是“transliterate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pronunciation”[8]92,即根据人名的音标采用标准音译。笔者根据人名的发音,对照英汉译音表,人名Earnest宜音译为“厄尼斯特”。另外,由于下文的“he”所指的即上文的Josh Earnest,并无其他人名出现。故在翻译时不必重复人名,直接将“he”译为“他”并不会引起歧义。
例6Among the billionaires are the brilliant young entrepreneurs responsible for starups such as Facebook and Snapshot.
20位富豪中既有通过创办像脸谱网、Snapshot这样的创业公司而致富的青年才俊……(2015-08-28早)
这篇报道原文是英文,来自《每日邮报》,内容是一家网站公布了“全球前20名35岁以下亿万富豪”名单。其中“Facebook”和“Snapshot”分别翻译为“脸谱网”和“Snapshot”,即后一个并没有对应中文翻译。这样看上去很奇怪。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前后翻译应保持一致。在翻译外国公司名时,要么两个都翻译出来,要么全都保留不翻译。笔者建议将“Snapshot”翻译为“截图软件(公司)”。
(四)滥译误译
在翻译时字面意义不难传递,但隐含意义的传递却存在一定难度,应根据语境准确理解原文,充分考虑不同语言的差异,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原意。在ChinaDaily手机报中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滥译、误译问题。
例7What are you doing reading Shakespeare? I thought you hated the classics.
你为什么在读莎士比亚?我以为你讨厌古典文学。(2015-08-21早)
这一例句来自ChinaDaily手机报中的“实用口语”板块。在翻译“Shakespeare”时,译者直接将其译为“莎士比亚”,读起来很别扭。结合上下语境可知,原文指的并不是莎士比亚这个人,而是运用了转喻(metonymy)的修辞手法,用作家名(Shakespeare)代替其作品。如“a complete Shakespeare”应译为“莎士比亚全集”。所以此处的“Shakespeare”应翻译为“莎士比亚的作品”。
例8Budapest’s train stations have begun to resemble refugee camps, with families fleeting war and hardship scattered about on blankets, with babies in their midst.
从战火和苦难中逃离出来的难民散布在车站各个角落,不少人还带着小婴儿。(2015-08-29 早)
该报道原文来自法新社,讲述了欧洲难民遍布布达佩斯的各个车站。新闻报道用词应简明扼要,少使用不必要的形容词或副词。在译文中“babies”被译为“小婴儿”。“Baby”的本意就是“a very young child”,对应汉语中的“婴儿”。“小”字有多此一举之嫌,应删去。
例9The successful bidder will be granted a 60-year license to operate the hotel…
成功竞标的投标人将被授予酒店60年的运营权……(2015-08-18 晚)
该报道原文是英文,内容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开始对外公开招标建酒店。被动语态在英语中十分常见。汉语中一般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因为“‘被动式’曾被称为‘不幸语态’,主要用以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7],如“被封杀” “被盗”“被双开”等。因此,在汉语中即使是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一般也不采用被动结构。在这篇报道中显然并非不如意的事,故不宜采用被字结构。另外“被授予”是对“be granted”的滥译。改译建议:弃用结构被字句,用意义被动句,这样更符合汉语习惯。改译:
成功竞标的投标人将享有60年的酒店运营权。
四、结语
ChinaDaily手机报有众多的学生读者及中英文学习者,其影响力非同小可。若存在翻译不准确的问题,将会误导广大读者。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有着重要作用。新闻对外报道不同于简单的新闻报道,更不同于简单的英汉翻译。译者应充分把握新闻报道的特点,并将其与翻译的基本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译者要提升专业素质,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务实精神从事翻译工作。
注释:
①ChinaDaily手机报每天两期,分为早报和晚报。早报简称为“早”,晚报简称为“晚”。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张健.略谈英语新闻语句的翻译(上)[J].英语知识,2010(3):4-5.
[3]华先发.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张健.英语对外报道并非逐字英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4):24-28.
[5]侯丽香.As such,such as,及such…that的用法与翻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3):274-275.
[6]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3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亦筱]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2-0056-04
作者简介:郑雅(1990- ),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