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讨
2016-03-28罗莉萍
罗莉萍,谢 妤
(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
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讨
罗莉萍,谢 妤
(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借助新媒体延伸教学空间、打造综合创新训练教学基地、拓展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构建胜任力模型等方面,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塑造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化学、工程学、生物学、农学、医学、食品科学及管理科学等,是由多学科理论、技术与工程原理综合交叉而成的边缘学科,内容广泛而庞杂,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应系统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及较强的更新知识能力,毕业后可到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生产企业管理部门、商检、科研院所、餐饮业等领域,从事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食品分析与检验、安全评估与控制、质量与安全管理、品质控制等工作。根据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应该从知识储备、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着手,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创新能力的训练和提升措施进行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培养与分阶段的训练而形成的,结合宜春学院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1 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创新基础
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知识结构的构建离不开系统学习和规范培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2]。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进行合理整合。学生既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食品加工、检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还要进行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较强的更新知识能力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可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三大模块的3个层次来逐步培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考虑学生在专业基础课、食品检测检验技术、食品安全过程控制及监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侧重设置“仪器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食品检验”“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学”“管理学”等专业课程,使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 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的课程包括理、工、农、医、经济等,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在进行优化教学内容时,注重相关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加强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避免前后课程授课内容的重复交叉,努力使教学内容合理化、科学化,同时注意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创新教育的结合。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积极开设以问题和课题为主的探究式、启发式科技创新培训课程,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将最新的食品资讯及时传达到教学活动中,并根据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讲授“食品工艺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添加剂”等诸多专业课程时,要注重时效性,关注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动态,及时更新和学习新的国家标准、法律法规、食品加工技术、检测技术等,以便随时进行授课内容的调整优化。教师除了要把食品行业发展新动向、新品种、新工艺和新技术,以及食品安全的新问题、新事件和新的检测方法等及时引入课堂,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企业、检测机构等应用领域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应用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
3 建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学生专业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更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2]。宜春学院构建的由独立实验课、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从认知实习实践环节、基本专业技能实践环节和综合创新技能实践环节递进式完成实践教学过程。
完整的知识是创新产生的基础,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保证学生学习并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对一些专业课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比例予以调整,削减了相关课程的理论课时,增加了实验课时。有的课程实验课时甚至增加了50%,如“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增加了约19%的课时,“食品化学”和“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实验课时均增加了50%。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以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强调实践,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完成4年本科学习须修满163学分,其中实践课总学分为57学分,占总分的34.96%,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每一学年增加了2周的实践周,其中1周在实验室进行综合性的专业技能训练,1周到食品加工企业和食品行政监督管理单位去参观学习或进行社会调查,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项目和学习内容,使学生对食品行业的生产和营销状况及特点、食品监管执法程序、食品安全的现状有所了解,从而增加感性认识,加深专业认知度,为促进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4 充分借助新媒体努力延伸教学空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渠道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为终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及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3]。因为新媒体具有直接、迅速、便捷、广泛等特点而深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群体。依托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特点,改变了传统教育中黑板加粉笔的单一传播方式,为实现新颖、高效、便捷的知识传播渠道提供了现实可能性[4]。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新媒体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方式中“面对面”的交流形成互补,实现多媒体的融合,不但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而且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互动的平台。教师借助网络资源优势,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讨论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启迪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通过参考资料的链接,让学生浏览和了解更多的背景资料,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以网络技术为支撑,运用和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建立QQ学习群和微信群,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将授课课件及相关资料上传到QQ学习群和微信群,延伸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途径,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渠道。
5 打造综合创新训练教学基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大量的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的实现则主要来自于科研实践[5]。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科研实践平台,在原有的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以及基础和专业实验室为保障的基础上,建设了大型科学仪器实验测试中心、虚拟实验室等。
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通过申请,可以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相关的实验,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参与科研或自拟实验题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依托和利用先进设备,努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科研活动中来,以“学研结合”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科研训练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研究中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训练教学基地除了以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也可利用或共享社会非教育资源来建设校外的创新教育基地。通过校内加校外的综合创新训练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大学生创建创新教育的平台。例如,拥有一批食品生产企业和行政职能管理机构等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参与实践,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行业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校企合作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有重要作用[6]。
6 拓展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培养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增加好奇心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的机会,增加交流,提高创新能力。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鼓励高年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项目,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开设大学生能力培养项目,开展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微生物实验技能竞赛、食品安全与检测技能竞赛、烘焙技术竞赛等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找出自己的短板、需要夯实的理论知识和需要补充提升的动手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参加活动,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挑战性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几年来,已有10多位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获奖,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获得了校级优秀论文,参与的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被评为优秀。参与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技能突出,对工作岗位的胜任度明显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创新能力培养。
7 构建胜任力模型奠定终身创新能力的基础
胜任力是指胜任某个工作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既包括该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或者技能,也包括劳动者自身的一些素质,如人生价值观、职业精神、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等[7]。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职业精神、价值观念、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举行相关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向上、视野开阔、善于创新、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例如,邀请相关知名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知名校友和企业家等来校授课或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相关资讯、企业需求岗位的胜任力特征等,使市场需求与教学培养相吻合,引导学生既注重创新能力,更注重责任意识,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的专业情感和综合素质得到双提升[8],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通过胜任力的构建奠定终身创新能力的基础。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课程体系是前提,能力训炼是基础,素质培养是根本。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每个学校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根据时代发展,从长远着眼,多管齐下,不断探索改革教育培养方式,相互借鉴,在实践中检验效果,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才能创新高校培养人才的思路和实现途径,为社会提供合格高素质的人才。
[1]罗凤莲,夏延斌,周红丽,等.新形势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J].农产品加工(上),2014(12):77-79.
[2]李书国,陈辉.食品质量与安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 [J].中国农业教育,2012(3):65-70.
[3]胡冰.浅谈新媒体在高校中的作用 [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26-127.
[4]张洪浩.新媒体在教育传播中的功能性分析 [J].红河学院学报,2012,10(5):90-92.
[5]王颖,张闯,刘素贞,等.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困局剖析与对策初探 [J].大学教育,2015(7):47-49.
[6]许程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考试周刊,2012(64):157-158.
[7]周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J].教育评论,2014(1):66-68.
[8]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 [J].中国大学教学,2013(9):83-85.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ed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LUO Liping,XIE Yu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Bioengineering,Yichun University,Yichun,Jiangxi 336000,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 is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talents majored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This article discusses several important aspects including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establishing the guarantee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extending teaching space by new media,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training base,expan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construction of the competency model.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pecialty;innovative ability;training way
G712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6.11.054
1671-9646(2016)11b-0083-03
2016-09-29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3-15-18)。
罗莉萍(1961—),女,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