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认同

2016-03-28李明蔚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正正义信念

李明蔚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0047)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认同

李明蔚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0047)

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认同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公正世界信念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认知的一种价值尺度,它对于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认同起着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在公正世界信念及社会认同诸多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认同上的多维度与多面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根据大学生在公正世界信念及社会认同的特点来培养大学生理性的世界公正价值信念,强化他们正确的社会认同意识。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社会认同

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认同之间有着重要联系。因此,积极的公正世界信念能够强化生活中的积极情感,并促进社会成员正确、理性的社会认同意识的形成。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注重大学生理性的公正世界信念与正确的社会认同的培育,并由此促进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认同的相互联系

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对于社会与自我公平关系的认知。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公正世界信念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世界观有着积极意义。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ajust world,B JW)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Lemer在1965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社会成员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有这么一种关系,即“个体有这样一种需要: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们得其所应得。这种世界是公正的信念,可使个体相信他们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是稳定有序的,从而有利于个体适应这些环境。如果这种信念缺失,个体就很难使自己致力于长远目标的追求,难以遵循社会规范行事。”[1]这种公正世界信念体现的是个体对世界、对复杂的物理及社会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积极的生活态度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社会中每一个体的心理或者社会人群的群体社会心理,既受到人自身的生物属性的局限,也受到他们所处环境的社会属性约束。这种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氛围的局限,就会使他们按照社会环境所给予的某种特定的规范去行动。同时,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个体的人的心理、思想、行为产生很大影响。例如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很大差异,它导致西方人与中国人在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与生活态度上都有极大差别。正是这种差别,导致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个体与人群和生活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与人群相比,在社会心理和个体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这些差异也导致中西文化发展进程的不同。

社会认同是指生活在某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对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同,也是个体作为群体成员产生归属感的情感体验的心理历程。这种认同更多的是强调对这一社会群体的某些共同性和相似性的认识。由于一个社会是复杂、多元的,因此社会中群体与群体之间总是有着一定差别。并且正是这种差别,才使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有着相异性。反过来说,也就使某个社会群体内的相似性得以凸显。所以,社会认同是个体与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而相伴相生的。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社会成员对其社会群体的认同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在文化多元化时代使个体形成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归属感。社会认同包括对民族、国家、文化、区域、群体、个体身份的认同,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社会的一种集合形式。社会认同一旦形成,就会使个体在各方面都试图与他所属的社会群体内的道德、行为规范等趋向一致。

社会认同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以中国为例,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法血缘关系是人们生活中的认同基础,其时人们的生存、安全、尊严、信任等都与这一基础息息相关。与宗法血缘意识相关联的传统的地域意识、儒家思想、“礼”与“法”则与其相互相成,构成中国古代特定的世俗传统。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血亲和地域不再是人们认同的主要依据。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代替地域意识成为人们认同的重要对象。而按照传统观念划分的群落,其认同已在不断淡化。此外,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其引起的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思想的变化往往又使社会认同的内涵不断改变,并随着时代发展形成新的社会认同。所以,社会认同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既具有历史的变异性,又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认同对于维持社会的稳定有重要作用,社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必须要在一种特定的社会认同下进行。

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认同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由于公正世界信念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的基本认知,也是人们对社会是否公平、正义进行评判价值尺度。因此,公正世界信念可使社会成员相信自己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公平的、公正、有序的,是适个体的生存、发展的。所以,公正世界信念对于社会成员的社会认知有着重要意义。如果一个成员对于自身所处社会公平的信念缺失,他就很难使自己认同这个社会的其他方面,也很难遵循社会规范行事。所以,公正世界信念是社会认同的一种思想基础,正是在这种认同中,社会成员才能具备对社会群体归属感,形成对该群体的凝聚力。

二、当代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认同的特点

公正世界信念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受到其所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约束。现代心理学中对于公正世界信念的指标评价,主要是根据西方心理学家按照西方生活方式设定的对社会成员的认知性和情感性的综合性评价。但对于我国人群的社会心理评价,除运用世界通常评价指标加以评价外,还需要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特点来加以构建。社会认同也有这种国情、社情的特点,这就使我们研究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认同,必须看到中西之间的差异性及其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首先,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受着我国传统公正观念的极大影响。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等相互融汇合一,使公平、正义也具有对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交叉兼容的特征。儒学思想家主张公平、正义中的“正”有“合适”“正当”“中和”之意。而正义的“义”,则在儒家道德范畴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儒学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伦之一,特指时宜、适宜、处事中庸之意,就是具有正当性和适宜性的。儒家学者认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只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具有正当性、公平性、适宜性,就能够达到修身、齐家直至天下大治的目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概念具有强烈的封建政治与伦理规范、道德修养的内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这种公正观念,也会通过家庭、社会环境等影响到当代中国大学生。以大学生对“终极公正”维度的认识为例,终极公正是指社会成员认为不公正的行为,将在未来的事物发展中得到纠正及补偿,因此对于社会上的善恶,其结局终将是公正的。在大学生中,许多人相信社会的终极公正,他们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的社会行为,最终会得到公正的结局,其善其恶在以后一定会得到纠正与偿还。正是受到这种“终极公正”观念的影响,使许多青年人积极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对生活、事业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其次,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往往具有多维度与多面性。杜建政等的《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初步编制》[2]一文,在对我国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抽样调查测评后认为:西方人的公正世界信念基本上是属于单一的维度,而我国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则存在“终极公正”“内在不公正”和“内在公正”3个维度,即他们认为世界上所有事情的结局终将是公正的“终极公正”信念,或者是认为已经发生过的或现有的事情是不公正的“内在不公正”信念,以及认为已经发生的或现有的事情是公正的“内在公正”信念。杜建政等关于我国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3维度说正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亦有着其时代特点,即社会多元发展所导致的关于公正世界信念的多面性。大学生的“终极公正”观念,使其有着对社会的理性认知,有着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因素;但是,在对现实世界的考量中,也有以“内在不公正”维度来看待世界的,这就易于产生消极情感因素。这种情况与当前我国客观存在的某些不公正现象有关,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社会认知有关。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个体在人格和利益方面往往服从团体权益,个体只有义务而缺乏应该享有的权利。这样,“公正”“公平”的价值标准便是以维护团体权益为主。这种情况导致个体对于社会的认知有着二重性,即个体既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与社会利益,又会对团体权益给予必要的维护与服从。这种二元性导致中国人在公正世界信念的认知冲突,于是就有了“内在不公正”或者“内在公正”的多维度、多面性评价尺度。

再次,在当代社会发展转型中,社会凸显的各种矛盾、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社会变革使原有社会结构的改变,都可能引发大学生们对于公正世界信念产生不同的认识。当前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官员腐败、堕落,社会分配中的某些不公平、办事需要托人情、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时所遇到的“走后门”等现象都可能影响他们对这个社会的公正信念。同时,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传统的媒体传播渠道发生了重要变化,大量信息通过网络等快速传播。这些信息既有正面的,传播正能量的;也有仅看到社会阴暗面,而传播不负责任的负面消息的。大学生涉世不深,易于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对社会的不公平感,由此降低他们对社会的公正信念值。

最后,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人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也受到各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存在环境及生活阅历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这导致他们对于社会的认识各有差异。例如一些出身于乡村的大学新生,刚踏进大学校门后会发现城乡学生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条件上的差异,于是就会形成“自己没有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的看法,会产生不平及自卑失落感,进而影响到他们对世界公正观念的疑惑。特别是来自于比较偏远的农村的学生,地域发展不均衡,使得部分学生对社会是否公正持怀疑态度,会形成不同的公正世界信念。此外,一些同学对于读书的期望值过高,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期待。为此他们刻苦读书、学习,但是他们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如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就会怨天怨地,进而将这种挫折归因为学校不公、教育不公、社会不公,等等,进而就会影响其对于社会公正的客观认识,消解了其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也影响着其社会认同意识。如前所述,社会认同是指生活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的人对其社会群体的共同认可,也是他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心理历程。大学生对于世界的公平理念体现在他们对于当今社会及所处环境产生特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既包括他们作为个体在这个环境中的归属感、安全感,也包括他们对于整个社会的认知,例如他们对国家、民族、文化,乃至生活于其中的集体的认同等。这些认同感,既反映了他们的政治思想、文化认知、民族意识,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身所处环境的满意度。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他们形成理性、积极的公正世界信念,由此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文化和民族认知等是十分重要的。

三、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认同意识的培育

(一)将大学生积极的公正世界信念与政治认同意识的培育结合起来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他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3]这里包含了3个方面的观点。第一,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归属感,他对于自身与该群体的认同有着重要作用;第二,政治认同亦是人们对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在此认同基础上,个体能够将自身看着某一政党的成员,并且参与某一政治过程;第三,在认同基础上,个体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并且与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政治认同的这几个特点,正是目前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特别重视的重要维度。大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都与他们的政治认同密切相关。所以,政治认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大学生政治态度具有很大意义。

可是,政治认同的基础之一便取决于人们的公正世界信念。在生活中,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大多数成员所追求的理想。由于社会公平正义关系到每一个成员自身的利益,关系到每一成员所能获得的公平利益分配,所以,政治认同与公正世界信念有着密切关系。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关注社会公平,关注政治、经济等权利和义务统一,关注自身人格尊严的群体。因此他们对于社会的公正、公平是十分敏感的。同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他们也关心自身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关注自己今后出路与发展。因此,他们的公正世界信念往往决定了社会认同度的强弱。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就必须注意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树立,要通过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比较,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使他们客观地看待社会、人生。由于目前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及磨练,因此要让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活动,让他们到工厂、农村去,了解中国国情,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城乡的飞速发展,由此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所处地位及个体角色要求,形成正确的社会公平观、正义观。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或者突发事件,弘扬我国人民的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国家在这些灾害或者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让大学生们心灵受到感动、震撼,由此树立与“爱国”精神与相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正是通过大学生积极公正世界信念的树立,达到正确的政治认同,进而达到制度认同,使他们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代新人。

(二)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培育,内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存在一个社会认同问题,即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于这种价值观的认可、熟知和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必须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由此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看是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其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追求。应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于人们公正世界信念的提升,也反应了人民对国家、制度、政党的政治信念。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大学生中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他们的认可,应该与其客观、积极的公正世界信念培育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说全面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与个人层面的价值诉求。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转型中,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在这个转型期内,公众赖以生存的政治共同体会遇到各种挑战,各种矛盾与危机还会不断凸显,各种社会思潮、新旧思想、封建主义流毒还会不断出现,还可能出现各种反复。因此,需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将当前的社会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思考,而不仅仅是放在个体利益、人际关系中来思考。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十分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他们的阅历、经历的不足也使他们在一些认识上较为幼稚。为此,我们要对大学生们加以正面引导,要通过目前中国社会民主与法制不断完善社会的公正性不断强化的典型例证说服他们,使他们对当前社会发展成就感同身受。应该相信,大学生通过辩证分析和理性对比,会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的诸多问题,客观树立公正世界观念。这就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他们心中,成为其行动的指南。

(三)通过树立正确的公平、正义观,强化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国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呈现多维度与多面性特点,其中既有传统文化的遗留,又受到当代西方文明的影响。这些因素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积淀,使他们在一些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形成认识上的“代沟”,这就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公平、正义信念,培育社会认同感提出了挑战。尽管目前实现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但是对于什么是公平、正义,以及怎样实现公平、正义,在各种群体中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认识本质上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而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反映。这种社会思想多样性与价值观的多元化,能防止社会发展中思想僵化、停滞与结构单一,同时也可能出现人们价值观的矛盾与歧异,导致社会思想的混乱、人际的冲突。这种认识上的多元性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较为突出,但社会思想的多样性与价值观多元化,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各种思潮选择时的困惑,甚至形成其消极的社会公平正义的情感、心理。所以,在当前,要特别注意正确公平、正义观的树立,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力量的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成为一个强大的教育平台。通过高校思想教育的引导,不断纠正大学生对公正概念的偏差和公正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强化他们对于当前所处的时代、社会的认同感,树立起自信、自尊、自立的品质。

(四)通过建立积极的公平、正义观,形成对国家、社会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面对自然界和社会,有着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等诸多方面的需求。由于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群体中生存的,因此这些要需求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又体现为对某个社会、群体、阶层的认同与归属感。建立当代大学生理性的公平、正义观,由此形成对我们国家、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凝聚力,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公平、正义观,达到高度的社会认同,需要通过教育可信度来提高其接受效能。教育必须具有一定可信度,才能使受教育者信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社会实际而进行教育。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都是可以用来作为教育的题材。由于大学生出身环境不同,社会经历不一,对于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有着不同理解。以社会的机会公平认同为例,一般而言,社会阶层高低不同的人群与对社会机会公平的认同感成正比。由于大学生个体经历差异(如来自农村,或者成绩不理想),个别个体在认知情感上,对自我、身份或者自我表现有一定偏见和自卑心理,而易于导致其思想上的疏离感、自卑感、消极感,使其产生对社会的不平情绪,给学校教育带来不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大学生特点,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也会面临诸多关涉其切身利益的公正难题,如学校的奖惩制度、困难学生帮扶制度、评优制度、推荐制度等。这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程序公正、结果公正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社会和学校公正现象的认知。由于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所以不论是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公平观、正义观出发,还是他们作为个体实现的心理需要,我们只能通过深入、客观地分析,率先垂范,才能使青年们心悦诚服,由此对社会公平、正义有一个正确认识。正是在提高大学生公平、正义认知度的基础上,才能加强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的认同感,加强其对于生活的积极情感成分。使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以积极的态度来处理好学习、生活等诸多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其社会认同意识是密切相关的。积极的公正世界信念能够促进他们正确的社会认同意识的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则应该在这个方面着力,整合教育资源,培育大学生们的积极公正世界信念和正确的社会认同意识。

[1]毛金凤,李冠元.公正世界信念理论研究综述[J].文化研究,2009(4).

[2]杜建政,祝振兵,李兴坤.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3).

[3]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10-111.

[责任编辑:庆来]

G641

A

1674-3652(2016)05-0114-05

2016-08-30

李明蔚,女,浙江绍兴人。主要从事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公正正义信念
为了信念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迟到的公正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公正赔偿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法律与正义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