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张家界市工业经济发展历程
2016-03-28戴楚洲
戴楚洲
(张家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湖南张家界427000)
漫谈张家界市工业经济发展历程
戴楚洲
(张家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湖南张家界427000)
自民国初期澧水流域民族地区推进工业化来,工业经济几起几落。由于受到生产要素等多种因素制约,张家界市工业化程度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前半阶段。形成张家界市工业经济短板的历史原因主要有民国时期近代工业起步太晚、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现代工业基础太差、改革开放初期国有工业企业投资不足、新世纪新阶段民营工业企业地位不高等4大方面。近年来,张爱界工业产业提质升级的“135”行动计划,使张家界经济结构逐步完善,经济规模稳中有增。
张家界市;工业经济短板;历史原因
从18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经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3个历史发展阶段。19世纪末期,随着传统手工业衰败,中国近代机器工业逐步发展。湖南省溇水、澧水流域近代工业起步很晚,发展很慢。直到民国初年,溇澧流域开始推进工业化。民国时期近代工业基础薄弱,仅有采掘工业、电力工业、轻纺工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等5个门类。新中国建立后,溇澧流域进入现代工业发展时期,工业经济由弱渐强。建国60多年来,溇水、澧水工业经济虽然受到政治运动影响,有过几起几落,发展模式不断变换。但是随着20世纪末期以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为中心的多项改革逐步推进,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工业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可是,由于受到自然地理和生产要素等多种因素制约,张家界市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低于50,工业化程度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形成张家界市工业经济短板的历史原因较多,综观近现代工业化百年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民国时期近代工业起步太晚
“工业化”是用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段历程。工业化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推动器,是实现现代化的加速器。自从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最早创办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以来,发展近代工业之风吹拂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但是,直到民国初期才吹到武陵山区溇水、澧水流域。1915年春,福建省政府原都督孙道仁和福建省司法司原司长姚生范回到家乡合资成立“慈利县薄利公司”,开采慈利县国太桥界牌峪雄黄矿和岩泊渡狮子岩铅矿,揭开溇水、澧水流域发展近代机器工业序幕[1]。从此,溇水、澧水流域近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经历漫长而又曲折的坎坷道路。1915年下半年,大庸县聂吉成在青安坪大米界建炉一座,冶炼铜块。1928年,红四军军长贺龙派遣经理处处长徐才广在慈利县官地坪组建“红四军军械厂”,为红军将士修造枪支。1931年,朱华生创建慈利县兵工厂,购置20台机器,制造长短武器。1936年,李宁邦创建慈利县私营“鸣晓纺织厂”,有纺织机40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沦陷区城市有些工厂迁至溇水、澧水流域,带来先进的机器和技术,导致纺织工业聚增,使得落后的近代工业出现起色。1938年,津市“九澧平民工厂”迁到慈利县杨家溪,拥有木机40台。1939年,湖南省中医联合协会主席陈策勋聘请药师陈兴宜使用土家秘方在桑植县空壳树生药厂制作生药和“百根冰酒”。因为这种玉米小曲里面泡有百种无毒中草药根,故名“百根冰酒”。1941年,慈利县商会会长徐小桐等人集股在饭甑山下创办“七七纺织厂”,拥有机器10余台,日产纱1吨。1945年,慈利县通津铺创建“植物油厂”。1947年,邬明杰在慈利县中学空余校舍建成私营企业“中华电厂”,利用发电机组发电,为慈利县电灯照明之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溇水、澧水流域虽然已有纺织、印染、食品、冶金、机械等工业门类,但是20多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工矿企业规模较小,机器陈旧,技术落后,基础薄弱。民国时期,近代工业虽然处于孕育阶段,受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制约,但对溇水、澧水流域民族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现代工业基础太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推进工业化开辟了新途径。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政府采取保护民族工业政策,恢复工业生产,实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地方人民政府一方面发展工商界组织私人资本惨淡经营大庸县造纸厂、大庸县远大织布厂、大新针织厂、染织厂、大米厂、肥皂厂、印刷厂、化工厂及火电厂等30多家私营工业企业,复兴遭到战争破坏的工业经济;另一方面财政拨款新建国营工矿企业。1950年,慈利县创建国营新力农产品加工厂、利群植物榨油厂和益群染织厂;1951年,改建大庸县光明电厂;1952年,创办大庸县大永锅厂;1953年,创建大庸酒厂,用传统工艺酿造米酒。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私营工业企业占有重要地位,在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工业产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3年,党中央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开始以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5年计划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全国人民把注意力集中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任务上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使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在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背景下,从1953年至1956年,实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被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格局。但是,改掉私营工业企业拾遗补缺等做法,影响发挥竞争机制和市场调节作用。
1956年,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以后,在国家指令性计划指导下,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工人阶级积极发展地方工业,扩建、新建工矿企业,加快工业化步伐。1955年,桑植县组建复兴制袜厂。1955年,组建国营大庸县大米厂。1956年,大庸县组建国营大新酒厂;慈利县建立复圣锅厂、服装厂、合力陶器厂、群力砖瓦厂;桑植县创办食品加工厂、大米厂和酒厂。1957年,兴建桑植县利必溪铁厂,创建国营新街煤矿。到1957年底,溇水、澧水流域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到百家,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中,国营工业企业有20多家。“一五计划”时期建设成就给人鼓舞,但从“二五计划”时期到改革开放前的20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受到政治运动干扰,在大起大落中曲折前进。1958年,开展全民大办工业、大炼钢铁的“大跃进”群众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钢铁指标不断提高。溇水、澧水流域工业建设盲目冒进,工业化走上片面发展重工业道路,挤占轻工业生产资源,铁厂、钢厂、机械厂、建材厂、火电厂和煤矿等工矿企业超过1 500家。如桑植县跃进公社扩建炼铁土炉37座,仅炼生铁27吨。1958年,桑植县政府成立国营分水岭煤矿,开挖煤窑14座。
从1961年起,党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降低工业生产指标,压缩工业战线建设。1961年9月,党中央发布《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以后,稳定国营工业企业生产秩序,改善国营工业企业管理。经过5年调整,到1965年底,基本完成工业经济调整任务,重新走上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道路。关停生产条件极差、管理不善、扭亏无望的工业企业,只保留近百家工业企业。
“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期间,工业体系在极不正常的政治环境中遭到破坏,工业经济倒退,工厂管理秩序混乱,停工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基础工业薄弱。为了加强战备和国防建设、建立后方战略工业基地,党中央、国务院在中西部部署“三线地区新的工业基地建设”,投资扩建工业项目,推动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和国防工业发展。为了适应“三线”国防建设需要,建设军民合用项目,利用省里水泥生产设备,于1970年在大庸县城郊双峡筹建大庸县水泥厂、在永定镇回龙路创建汽车配件厂、在永定镇岩塔修建大庸县毛巾厂。1971年,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在大庸县西溪坪筹建国营湘陵机械厂(又名国营3028厂),生产任务为制造飞机、汽车、摩托车和铁路等军民产品[2]。1971年,国家系统在大庸县孟坪投资组建机砖厂。1973年,建成大庸县氮肥厂。1969年,慈利县水泥厂投产,生产硅酸盐水泥。1969年,慈利县在苗市镇龙阳湾开采国营白龙煤矿。1972年,慈利县氮肥厂投产,生产农用化肥碳酸氢铵,后被定为中型企业。1974年,在慈利县城东部建成城关电站,安装单机500千瓦机组8台。
三、改革开放初期国有工业企业投资不足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2年2月,国务院形成《经济责任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从此,采取扩大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政企分开、扩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等工业体制改革措施,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增强工业企业活力方针指引下,工业战线出现短期繁荣。广大工人新建一批小型工业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至1988年底,全市共有全民所有制国营工业企业80多家,多为“五小”工业企业,工业体系涉及煤炭、化工、电力、冶金、机械、建材、纺织、陶瓷、食品和医药等工业门类。但是,由于国家投资严重不足,没有创建国营大型工业企业。1979年,建立慈利县制鞋厂。1980年,慈利县筹建冷冻厂和大理石厂。慈利县冷冻厂是湖南省牛羊肉出口厂家,冷冻牛羊肉畅销伊朗等国。慈利大理石厂为全国生产大理石板10大厂家之一,产品有“桃花红”和“荷花绿”等10多种饰面板材。1981年,慈利县始建赵家垭水库电站。始建于1981年的天门化工厂生产重晶石粉、锌矿粉和立德粉。1982年,在大庸县官黎坪新建人造板厂,后发展为年利润过百万元的企业。1983年,建成大庸县镍钼厂,首次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生产镍钼合金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1980年,成立桑植县食品罐头厂,后来改名为天然饮料厂。1981年,在桑植县城朱家台新建桑植卷烟厂。1985年,重建桑植县百根冰酒厂,用百种药根于玉米酒配制百根冰酒。1985年,创建慈利县食品罐头厂。1986年,创建慈利县电线厂。慈利县五金电器厂于1986年研制的空气放电保鲜机和万向管钳获得国家轻工部博览会金奖,为湖南省出口产品。1986年,国家经委投资200万元在慈利县建立瑞慈公司饲料厂,年产配合饲料6 000吨。1987年,慈利县建成茶庵电站。
从1989年起,大庸地级市开始运转。建市初期,对发展工业经济认识不高,思想不够统一,采取政策措施不多,走过一段弯路,留下一些教训。个别领导和有关部门片面认为张家界市不需要发展工业,发展不了工业,认为张家界市主要依靠旅游产业,工业无足轻重。1989年3月通过的市第一次党代会报告对发展工业只简单提及。1994年3月通过的市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仅说突出建材、矿产、冶炼、电力等基础产业。所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工业企业亏损严重,效益不佳。1996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5.95亿元。全市58家国有工业企业举步维艰,共计负债76 213万元,负债率高达73%,其中,40家国有工业企业亏损,亏损额度多达5 192万元[3]。因此,为了遏制国有工业企业亏损加剧趋势,各级政府及其工业主管部门开展3年帮助国有工业企业扭亏脱困工作。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企业产品走向市场。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即国有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1993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法律依据。1994年,国务院要求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从此,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进入公司制改革阶段。1994年3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国经贸〔1994〕95号《关于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企业改革主要任务:“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机制转换,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力军作用,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1995年3月,湖南省政府部署在全省5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在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改制过程中,改为多元股东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产权多化,实现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改制形式有两类:一类不涉及产权变革,如租赁、承包、抵押、联合等;另一类涉及产权变革,如依法破产、拍卖出售、收购兼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张家界市58家国有工业企业不同程度进行3项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选择桑植县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慈利县氮肥厂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1996年7月,湖南省政府批准桑植县电力公司组建张家界市首家省级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桑植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后对所属火电厂、冶炼厂和供电公司等7个公司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并且通过湖南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检查验收,被省里认定为中型企业。1996年11月,桑植县机械厂兼并湖南天然饮料厂,成立张家界机械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后经湖南省体改委批准改制为“张家界天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所研制的家乐牌农机产品和天子山牌猕猴桃饮料畅销国内外,故被晋升为湖南省中型企业。1997年3月,桑植县铁合金厂重组为“桑植县龙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慈利县氮肥厂作为湖南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企业改制为慈利县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张家界银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职员每人出资6 000元参股,企业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盈利较大。张家界汽车配件制造厂收购大庸市苎麻纺织印染厂后扩大生产能力,并于1998年改制为“张家界汽车配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将全民所有制企业桑植县水泥厂一次性买断国有资产,改制为私人控股、员工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张家界天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并且收购破产企业桑植县肉类联合加工厂。1998年,张家界织布厂改制为永定区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1998年,张家界水泥厂改制为张家界高路水泥公司。1999年,桑植县万宝山茶业公司兼并西莲三鹤园茶厂。2000年,张家界市复合钢管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改称为张家界市三特复合管有限责任公司,其产品陶瓷复合钢管为国家863高科技攻关项目。2002年,张家界酿酒总厂改称为张家界湘酒王酒业公司。有些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虽被改制,但未形成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机制,亏损仍然严重,包袱仍然很重,最后被迫破产,存活率很低。
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国务院提出“从1998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努力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目标要求。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继续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张家界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对国有工业企业实施改组,采取“抓大放小”措施,探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工业企业途径,尝试发展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全市共对76家国有企业改组,通过兼并、重组,一批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得以壮大。1997年,上海国冶贸易公司收购慈利县啤酒厂,投资8 000万元成立“张家界圣帝集团公司”,建成年产6 000吨电解铝锭生产线,工业产值突破1亿元。1998年,该公司兼并慈利县酒厂,研制出世纪牌杜仲酒;兼并慈利县水电设备厂,激活呆滞资产5 700万元,制造水轮发电机组。把破产多年的桑植县铁合金厂出让外地客商,通过改组,重新组建张家界新一元铁合金有限公司。2004年,该公司实现产值4 809万元,上缴税金332万元。推进企业兼并、破产,慈利县印刷厂、慈利县制鞋厂、慈利县酱食厂、慈利县啤酒厂、慈利县糖果糕点厂、慈利县饲料厂、慈利县化工一厂、慈利县化工二厂、永定区化工厂、永定区氮肥厂、永定区磷肥厂、永定区建材厂、永定区冶炼厂、永定区紫砂陶厂、永定区造纸厂、永定区彩印厂、桑植县砖瓦厂、桑植县酒厂、桑植县副食品加工厂、桑植县民族陶瓷厂、桑植县民族五金厂、桑植县民族印刷厂、桑植县民族工艺美术厂、桑植县氮肥厂、桑植县卷烟厂、武陵源民族工艺厂、张家界茶厂和张家界饮料厂等40多家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国有工业企业先后破产、关闭、贱卖。“放小”的同时,利用比较优势,实施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培育骨干工业企业。1996年,张家界市特种水泥厂经湖南省建材工业局批准投资7 064万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建成年产13万吨高标号水泥的旋窖干法水泥生产线,被省认定为中型企业。永定人造板厂研制中密度纤维板,年生产能力达到15 000m3,年产值达2 528万元,被省里认定为中型企业和全省百强企业之一[4]。张家界市制药厂技术改造投资接近1千万元,建成黄莲素药、肠康胶囊和阿胶三宝膏系列药品生产线。
四、新世纪新阶段民营工业企业地位不高
旅游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风险产业,深受自然气候和政治气候影响。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经过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非典”和2008年冰雪灾害重创以后,有识之士指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标志,是从贫穷走向富裕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放弃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只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单靠旅游产业支撑区域经济、带动全市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不够的,旅游地区同样需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只有促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四化同步”发展,推动“四轮驱动”,才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在慈利县和桑植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年提意见、提议案、提提案要求振兴工业经济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把总体思路调整为:“旅游主导、新型工业强市”。2003年召开的张家界市第4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园区工业建设步伐,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5]2011年召开的第6次党代会报告再次提出:“加快推进旅游国际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为使工业经济走出低谷、增强发展后劲,在全市国有工业企业几乎全部破产、部分国有资产流失的逆境中,市、区(县)政府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经济开发区、实行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另辟蹊径,共同创建新型工业集聚发展平台“工业园区”;另起炉灶,引进一批民营工业企业和“三资企业”入驻园区,使民营工业企业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脱胎换骨的工业企业兼并重组,全市工业经济逐年复苏、再度兴起。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增多,工业项目建设速度逐步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逐年增加,工业企业缴纳税费收入逐年提高,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张家界市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8.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8.1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1.3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1.93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利税分别由2005年的0.26亿元、1.0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3亿元和6.08亿元。尽管如此,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一批管理人员仍对民营工业企业地位认识不高,担心发展民营企业可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会向私有制演变。因此,仍然存在“姓社姓资”争论,致使民营企业在项目资金、规划土地、许可办证、信贷融资等多方面遭遇不公正、不平等的差异待遇,外部经济发展环境仍不宽松,“三乱”问题屡禁不止,收效甚微。
2002年10月,张家界市政府决定在张家界经济开发区西溪坪街道办事处工业小区和阳湖坪镇建立张家界科技工业园。因此,国家发改委2006年第41号公告张家界经济开发区又名张家界科技工业园。其开发格局为一园三区,用地总规模为12.77km2,已经建成面积4km2。商务办公区(A区)位于西溪坪彭家巷社区,占地109公顷;企业孵化区(B区)位于两岔溪3028厂地段,占地298公顷;工业发展区(C区)位于阳湖坪镇田家台高速公路两侧,规划用地面积870公顷。张家界科技工业园定位于发展旅游商品、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新型工业基地。张家界科技工业园开发建设以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多亿元,建成标准厂房10万m2,已经吸引60多家科技含量较高的民营工业企业入园,永兴玻璃、久瑞生物、恒兴生物、湘汇生物、经天光电和茅岩莓公司等工业企业已经投产,已经成为张家界市工业经济增长极,工业园区“洼地”聚集作用和辐射作用初步显现[6]。2007年5月,张家界市政府批准成立慈利县工业园,开发面积3km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修建标准厂房6万m2,已有恒鑫饰品、秋收食品、中菱能源和恒亮新材料等20多家工业企业入园。2008年,张家界市政府批准设立桑植县工业园区,包括A区和B区,规划面积为5km2。2010年,由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桑植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现已经完成赤溪示范园6 833m2的标准厂房一期工程;已经投资1亿元用于征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已有裕丰米业、三木能源、九天食品和华新水泥等20多家工业企业入园。2012年,慈利县工业集中区和桑植县工业集中区被湖南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工业集中区。2014年,慈利县工业集中区和桑植县工业集中区又被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列入《湖南省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名录》。全市3个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清晰。张家界科技工业园确立旅游商品、生物医药、机械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6大主导产业;慈利县工业园形成食品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和矿产品制造业4大主导产业聚集区。桑植县工业园形成能源工业、建材工业、矿产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园区。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已取得进展,3个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00多亿元,争取工业项目资金1亿多元。开发面积已达12km2,储备土地2 000亩,建成标准厂房20多万m2,入园工业企业已经超过150家。已经组建张家界五倍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家界碳酸钙深加工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家界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几年来,全市经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实施《张家界市工业产业提质升级“135”行动计划》,工业经济稳中有增。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到15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增加到34家;加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力度,全市已有300家企业推进“数字企业”创建工作。2014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81.6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的比重为19.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15亿元,比上年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中,按行业分,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7.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3.8%,医药制造业下降16.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54.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16.8%,汽车制造业增长5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3.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0.6%。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7%。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0.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工业企业招商引资总额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8.87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全市工业企业实缴税金总额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1]慈利县志编纂委员会.慈利县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工业综合志[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9.
[3]张家界史志办公室.张家界年鉴(1989-1996)[M].合肥:黄山书社,1998.
[4]张家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张家界市志[M].内部资料,2006.
[5]张家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张家界年鉴(2002-2008年)[M].内部资料,2010.
[6]戴楚洲.张家界市永定区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庆来]
F592.7
A
1674-3652(2016)05-0052-06
2016-08-20
戴楚州,男,湖南张家界人。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