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政政策要在消除无效供给上发力

2016-03-28本刊评论员

财政监督 2016年9期
关键词:公共品痛点公共服务

●本刊评论员

财政政策要在消除无效供给上发力

●本刊评论员

对于供给与需求构成的对立统一体,马克思主义早已作出了科学的论断。在经济体系中,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力量,生产决定消费,当然,消费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今天,对这个对立统一体的理解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什么样的生产才有什么样的消费,没有由需求激发的生产、创业、创新,需求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生产或供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是有效供给不足,而非需求不足。事实也证明,是人类在供给侧的不断创造、创新,摆脱了停滞,保持了繁荣和增长。第三,人类经济行为、经济政策和理论研究更应关注生产和供给,因为同消费比起来,供给侧解决社会“痛点”的创造性劳动、解放生产力的新制度供给才最具有紧迫性和挑战性。正因为如此,今天“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主题。

财政如何助力供给侧改革?首先要明确财政能够供给什么、必须供给什么。其一,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包括税收、政府性基金、国有企业、国有生产资源在内的“广义财政”控制的资源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财政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有效供给方面责任重大,无论是其直接投资和支出行为,还是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政策影响市场主体生产、投资活动,在“调结构、促改革、驱动创新”方面都有文章可做。其二,现代财政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者”的角色承担着“国家供给”的责任,要保障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保障公平的、可持续的民生支出。其三,作为制度供给侧,要建立起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理顺财政分配关系,使分享型财政成为现实。

财政是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更需要保证其供给的有效性。因此,当前财政助力供给侧改革必须大力消除无效供给,特别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收入潜在增长率下降,财政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的支出刚性增长形成的收支矛盾没有根本改变的背景下,消除无效供给更为紧迫。财政政策必须在去产能、去冗余、治痛点,在消除无效供给上发力。

在调结构方面,要“去产能”。解决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增长新动力,财政部门不能越位、错位、缺位。在市场领域,财政大量直接投资易于受不当的政绩观影响,经常出现投资失误,是形成过剩产能的一个重要原因。财政资源配置要尽可能减少直接投资,中央基建投资集中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坚决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要科学设计税收政策、转移支付和奖补政策,调整和引导现有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方面,要去“冗余”。“好钢用在刀刃上”,消除冗员、节省行政开支,取消少部分人独享的过度社会保障和福利,提高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服务业的绩效,降低市场主体获取公共服务的成本。

在财政制度供给方面,要“治痛点、堵点”。凡是由财政承担成本的政府项目,要全面公开、清理公共服务目录清单,明确国家责任范围;实行透明财政,公开财政预算和 “三公”经费;在行政审批、制定“负面清单”、简化办事流程等方面必须建立刚性制度。

猜你喜欢

公共品痛点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公共品私人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各种模式都有痛点
风险条件下的社会偏好和社会合作*
解决食材配送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