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市种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016-03-28吴勤俭刘永安吴建克许立奎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温州5006浙江省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5006浙江省温州市种子站5000

中国种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种业温州现状

吴勤俭刘永安吴建克许立奎(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温州5006;浙江省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5006;浙江省温州市种子站,5000)



温州市种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吴勤俭1,2刘永安1,2吴建克3许立奎1,2
(1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温州325006;2浙江省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325006;3浙江省温州市种子站,325000)

摘要:种子是决定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本研究针对温州市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时期,对温州种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到了制约温州种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种业;现状;对策;温州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1]。当前,温州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承受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提高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现代种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能够有效克服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本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温州种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提升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加快温州现代种业发展。

1 温州市种业发展的现状[1-5]

温州市一直重视种子种苗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的意见》(温委发[2000]57号)、《关于进一步推进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的通知》(温委办发[2004]109号)、《温州市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意见》(温政[2012]1号),明确了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经多年努力,培育了一批种子种苗企业和基地,选育了一批新品种(组合),农业主导产业良种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1 种子种苗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本市现有从事种子种苗生产型的“百龙工程”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2家,其中农作物类30家、林特类10家、花卉类12家,特色鲜明,结构优化。温州市种子种苗工程实施逐步深入,投资3788万元基本建成了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农业设施工程,培育了市级种子种苗生产基地60多个,涵盖全市粮食、蔬菜、茶叶、水果、花卉、竹笋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生产经营能力不断增强。

1.2 农业主导产业良种化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以来,全市狠抓良种引进推广工作,累计引进推广国内外粮食、蔬菜、果树、花卉等良种200多个,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品种结构的优化和良种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市水稻、旱粮、蔬菜等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林特苗木良种率达83%,年培育容器苗500多万株,初步实现了农业主导产业良种化。

1.3 农业科研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本市现有涉农高校1所,省属研究所2个,各县(市、区)设有农业推广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农业科技服务人员10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近200人,构建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服务队伍。各研究单位还积极引进、培养高素质的结构性人才,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学科设置不断优化,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全市种子种苗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4 新品种选育与地方种源保护利用取得可喜成绩“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科研部门、农业企业重视种子种苗的研究创新,累计选育出水稻、旱粮、蔬菜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10多个,其中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新品种4个。同时,致力于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全市现拥有中国“特色之乡”17个,包括瓯海瓯柑、丁岙杨梅、永嘉乌牛早茶、苍南四季柚、平阳马蹄笋、洞头羊栖菜、泰顺茶叶等。

1.5 种子种苗经营管理和市场监管逐步规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强化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行了政企分开和国有种子企业改制,明确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农业管理部门加大了种子种苗市场管理执法力度,强化了种子种苗市场监管工作。通过实施种子档案管理制度、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制度、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种子产地和苗木检疫制度等,规范了市场准入条件和市场竞争秩序,保障了农业安全用种。

2 温州市种业发展主要问题

温州市种子种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本市种业企业“低、小、散”问题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公益性科研单位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新品种选育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种子种苗管理制度和市场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2.1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根据温州市种子管理站2014年底统计数据,全市从事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30家,除3个企业由省农业厅发证注册资金500万元外,其余的种子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下,总销售额7000多万元,年平均销售额不足300万元。企业品牌化程度低,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只限于地方,市场占有率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至今还没有一家达到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培育企业。

2.2 科研力量分散,商业化育种基础薄弱 由于本市从事农业科研的单位只有3家,以育种为主要业务的科研人员严重不足,占全市农技人员不到10%,甚至不少课题组专业育种人员不足3个人。2014年底,种业企业科研人数仅有34人,大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企业育种徘徊在起步阶段。由此带来作物育种研究的严重滞后,品种缺乏竞争优势。如温州市自育自繁花椰菜种子在全国市场所占份额从2001年的70%下降到2014年不足30%。

2.3 种子生产基地规模小、稳定性差 本市现有种子生产基地不足5000亩,除在鹿城藤桥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的1000多亩科研示范基地比较集中外,大多数种子生产基地分布较散,尚未形成优势种业基地,不利于制繁基地种子生产的技术指导、质量监管。近几年,随着租地成本的不断提高,种子生产基地变得极不稳定,既影响了种子生产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种子生产基地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

2.4 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监管手段落后 目前市内绝大多数的县(市、区)都成立了农业执法大队和种子管理站,2014年底全市(包括各县市区)种子管理编制数69人,在编在岗人员5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人,执法持证人员24人。人员数量不多、专业人员少,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科研推广存在“两张皮”现象。各县(市、区)种子管理机构基本没有配备相应的种子质量检验设备等条件,无法实行有效的市场监督和管理职能,难以及时处理种子纠纷、侵权和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不法行为。

2.5 种业信息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滞后 种业信息包括国家种业政策信息、农作物品种信息、种子供求信息、种子科技服务信息等,是政府引导市场、监管市场和制定种业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农民获得正确可信的种子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目前温州还没有系统的、专业的、能覆盖全市的种子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和更新系统,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严重脱节。

3 发展对策

温州市地处亚热带南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丰富、四季分明。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农、林、牧、渔等种质资源,为全市的种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

3.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定期研究和解决现代种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加大种业扶力度,市、县二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现代种业发展,重点扶持现代种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择优扶持良种引进研发、繁育推广、品牌培育、资源保护和基地建设等,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和企业引进种业高端研发人才。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流转时,要优先考虑现代种子种苗企业的用地需求。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种苗企业免征所得税;对种子种苗企业兼并重组,根据市政府《关于鼓励企业整合重组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09]43号)的精神,给予相关税收减免。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种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贷款额度,实行利率优惠;农信担保公司要优先提供担保服务,把商品化种子种苗生产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并在保费补助上给予倾斜。

3.2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促进种业强强联合 种业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品种开发速度的加快,为改变温州种业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面,采取兴办和改造提升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培育现代种子种苗生产经营主体。对现有种子种苗企业实施以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科研和营销为核心,进行择优扶持,促进种子种苗企业的兼并重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近期要在各主导产业的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单位各扶持1~2家,至2020年全市培育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子种苗企业2~3家,使之成为规范化、示范性的种子种苗企业。鼓励企业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形象,提升种子产品的国内外竞争力,做大做强本地企业。

3.3 理顺育种科研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在温州种业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打破现行的条块分割、分散管理的育种科研体系,建立资源集中、分工科学、布局合理的公益性和商业化育种体系。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现代生物育种等公益性的研究,种业企业作为商业化育种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实现育繁推一体化,鼓励企业加强与育种科研单位的协作,鼓励、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参股等方式将商业化育种资源和技术等科研要素投向种子企业,全面整合育种资源,按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研发工作,逐步壮大高水平的商业化育种队伍,提高种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鼓励企业与种子推广地的农技人员紧密合作,通过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激发品种研发者、生产者、经营者、推广者的积极性,建立起跨区域的品种推广新机制。

3.4 推进制繁种基地建设,加快新品种引选 根据温州种业发展状况,科学规划基地布局,按高标准的要求建设一批示范性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对已建成的制种基地要实行严格保护。市级重点建好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各县(市、区)择优扶持区位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好的种业企业基地建设,至2020年全市制繁种基地达到1万亩以上。科研单位开展地方种质资源调查、鉴定和保护,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对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地方种质资源进行创新创制。种业企业要根据本市农业主导产业特点和研发基础,重点抓好粮食、蔬菜、果树、茶叶、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良种引进,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植物新品种,增强新品种市场核心竞争力。

3.5 强化市场监管,发挥协会作用 按照有机构、有职能、有队伍、有保障的标准,建立健全市、县二级种子管理机构,加快种子质量检验、市场监管等条件建设。严格执行种子生产经营的法律法规,加强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和合同管理,建立可追溯管理体系,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种苗等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生产经营者和用种农户的合法权益,促进种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协会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功能,组织开展企业间、企业与科研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种子种苗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积极反映企业的诉求,成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参加相关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3.6 搭建信息平台,改善公共服务 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快建立种业信息网络平台,提供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灾害预警信息等。通过信息平台促进种业信息交流,加快温州种业的发展。种业信息平台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提供服务:(1)政策信息平台。宣传发布种子有关的政策信息,请相关专家或业内权威人士进行权威的解读。(2)科研信息平台。介绍农作物品种选育新技术和最新科研成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3)市场信息平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预测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交流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促销艺术。(4)预警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气象灾害与病虫害预警信息,为种子生产企业和制种农户服务,同时为温州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文斌.温州市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种业,2009(11):39-40

[2]孙永朋,王美青,徐萍,等.浙江省现代种业发展与对策研究.中国种业,2014(6):12-15

[3]谢小荣.大力推进温州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温州论坛,2000(3):15-16

[4]饶立兵.刍议温州市蔬菜种子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温州农业科技,2002(4):29-32

[5]饶立兵,黄文斌,熊自立.温州市蔬菜种子产业的现状、问题及相应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2,30(5):803-804

收稿日期:(2015-12-07)

通信作者:许立奎

猜你喜欢

种业温州现状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难忘九二温州行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