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件框架理论视域下英语动词词化模式研究

2016-03-28吴小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义框架动作

吴小芳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事件框架理论视域下英语动词词化模式研究

吴小芳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基于事件框架理论,通过分析英语动词的语义结构,总结了英语动词词化模式特点,即英语动词词化模式以动作-方式融合词化为主,以动作-方式-受事词化、动作-方式-施事词化、动作-方式-动因词化、动作-方式-工具融合词化、动作-方式-路径融合词化等为辅。对英语动词词化特点的总结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准确有效地使用英语动词。

事件框架;英语动词;词化模式

一、引言

Talmy把移动动词词化模式分为“移动+次事件”词化模式、“移动+路径”词化模式和“移动+移动主体”词化模式三种类型,把移动事件语言表达分为动词框架和附加语框架/卫星框架两种类型。根据Talmy的研究成果,英语被视为典型的卫星框架语言,其次事件映射到主要动词上,其动词词化模式主要是“移动+次事件”词化模式,即动词除了表达移动动作本身外,还表达“次事件”(包括“方式”和“原因”)。这类动词通常被称为方式动词(manner verbs),英语则是典型的方式动词语言。Talmy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在国际语言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研究[1]。这些研究主要是对其理论进行解释、补充,重新构建或评论。其中,就某一语言的移动动词词化模式类型提出质疑的是Aske[2]1-14,其对Talmy关于“西班牙语的移动动词词化模式主要表现为‘路径词化模式’”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指出西班牙语存在许多“方式词化模式”类型的动词,和英语一样可用于附加语框架模式。与Aske相同,本文的关注焦点也是移动动词词化模式类型,但与其关注西班牙语动词词化模式类型不一样的是,本文关注的是英语动词词化模式类型。此外,本文认为Talmy关于“英语动词词化模式主要是方式词化模式”的观点是合理的,在此希望通过具体语料分析对英语动词词化模式做进一步的细化工作。在这一方面,国外已有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如Fanego[3]主要从历时的角度,根据词化的具体方式成分,把英语中的自我施事性方式动词进一步细化为方法方式动词(Mode)、速度方式动词(Velocity)、过程方式动词(Course)和运输工具方式动词(Vehicle/ Conveyance)。本文则试图从共时的角度,基于事件框架理论,通过考察英语动词所激活的相应事件框架中的具体语义成分,进一步梳理英语动词词化模式不同的次类型。

二、事件框架理论

Fillmore[4]75-102认为框架指由词编码的概念所预设的认知结构知识。Fillmore阐释框架概念的经典例子是“商业事件框架”(the “Commercial Event” frame),该框架最初称作“买框架”(the “Buy” frame),由买者、货物、钱、卖者四个相互作用的固定概念所组成的构造。由于“买框架”不仅可以描述动词“买”的意义,还可用于描述其他与之相关的动词如“卖”、“付钱”和“收费”的意义,所以被更名为更加具有概括性的表述,即“商业事件框架”。框架概念的阐释过程表明,框架研究者更加感兴趣的是与框架内动词意义相关的问题,因此框架理论已成为分析动词意义的主要范式。

Fillmore用框架理论分析了具体事件如“买”和“卖”场景,Talmy[5]36-149用该理论来描写更加抽象的场景,如事件链,并采用“事件框架”术语,把其定义为“一组可同时被激活或相互共激活的概念成分和关系,可以说是处于或构成同一个事件框架;而那些偶然激活的成分,无论是弱激活的或是没有激活的,则处于该框架之外”。根据该定义,Talmy把事件框架分为五种类型,即移动事件框架、致使事件框架、循环事件框架、参与-互动事件框架和相互关系事件框架。Talmy主要对能体现这五种事件框架的核心结构的移动事件框架进行了深入分析,确认了与移动动词密切相关的六种基本认知意义成分:图形、背景、路径、动作、方式和动因。

Ungerer和Schmid[6]211认为框架是认知模型的一种类型,因此也有学者把事件框架称作事件模型,如Rappaport Hovav和Levin[7]97-134。两位学者用事件模型理论来分析动词,认为动词直接对复杂的事件结构做出编码或将事件结构词化,每个动词的意义都包含一个常项(包括“manner,instrument,state”等),该常项和某个事件模型配对。

事件框架的一个重要概念便是视角,即说话人观察场景的角度。同一框架里,说话人选择不同的词汇或句式则体现其不同的视角,突显不同的框架语义成分。比如“商业事件框架”,动词“buy”就体现了“买方”的视角,突显了“买者”和“货物”框架成分,而动词“charge”则突显的是“买者”、“卖者”和“钱”框架语义成分。对于这些突显的框架语义成分,有时在语言层面上通过固定的句式表示出来,如“A charges B ten dollars”;有时则被直接凝固在词汇中,无须在句子层面表达出来,若表达出来则显得句子累赘,如动词“tiptoe”激活的是“走事件框架”中的“走”、“踮着脚”和“脚趾头”语义成分,但这些成分无须在句子层面表达出来,因为其已被固化在该动词的语义中,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动词词化。这些被固化在词汇中的框架语义成分又可分别归属于上述相应的事件框架常项,进而可归纳动词的具体词化模式,比如动词“tiptoe”所激活的三个框架语义成分分别归属于框架常项“动作”、“方式”和“工具”。因此,其词化模式属于“运动-方式-工具”模式。以下我们将基于这一思路详细归纳英语动词的动作-方式词化模式的次类型。

三、基于事件框架理论的英语动词词化模式分析

狭义的词化是指将不同的语义成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固化的词汇单位。根据此定义可知,动词的词化是指事件框架中的概念成分如何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固化单位,并用动词表达出来。每一个动词激活一个具有特定常项的事件框架,要分析英语动词的词化模式,首先需要分析动词所预设的事件框架的语义常项。

关于事件框架语义常项,Talmy已确定了六个移动事件框架语义常项,即图形(figure)、背景(ground)、路径(path)、动作(motion)、方式(manner)和动因(cause)。对于Talmy的这一研究成果,本文有两点加以补充。首先,图形和背景这两个语义常项是对事件框架中其他语义常项的高度概括,即施事、受事、经历者、方位、工具、受惠者、终点、源点等。其次,某一动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不仅涉及实施该动作的施事、受事等因素,还涉及其他一些更加具体的因素,如施事者施事该动作时的心理状态、神态、姿态、强度、目的等,但Talmy的移动事件框架语义常项未涉及这些因素。在此,我们把方位、终点、源点归为Talmy的路径常项,把心理状态、神态、姿态、强度等因素归为方式常项,把目的因素归为动因常项,保留施事、受事、经历者、受惠者、工具等常项。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事件框架应该包括上述所有的语义常项,即施事、受事、经历者、受惠者、动作、方式、路径和工具。这样才能较为详细全面地分析某一语言的动词的语义特点,进而揭示该语言的动词词化模式特点。基于这一理论观点,通过对具体语料的考察分析,本文总结了以下五种英语动词词化模式的次类型。

(一)动作-方式-施事词化模式

动作-方式-施事词化模式指在动词的词化过程中整合了体现动词的动作、方式及施事的语义成分,尤其是体现施事的语义成分,如动词“blow”,其英语语义解释是“wind moving”,即“风吹”。该意义显示“blow”的词化过程包含了“wind(风)”和“moving(吹)”两个语义成分,其中“wind”在语义逻辑上就是动作“moving”的发出者,属于上述的“施事”语义常项。因此,该动词的词化模式为动作-方式-施事模式。又如动词“rain”和“thunder”,其语义解释分别为“if it rains, drops of water fall from clouds in the sky”和“if it thunders, there is a loud noise in the sky, usually after a flash of lighting”。这两个动词的语义解释显然也包含了体现“施事”语义常项的成分,即“drops of water”和“a loud noise”(虽然《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用“there be”的句型来引出“a loud noise”,句法显示其是表语,但实际上在语义逻辑上它是体现“施事”常项的语义成分,可理解为“A loud noise happens in the sky”)。因此,其词化模式也是动作-方式-施事模式。

该类动词词化模式可为“有些动词句法主语只能是it的语言现象(如It blows / rains / thunders.)”提供较为充分的解释,即该类词化模式下的动词,其语义成分里已经包含了体现“施事”语义常项的成分,如果在句法上再把该语义成分表示出来,就显得句子语义累赘,因此,只需用一个形式主语“it”来填补该类动词所在句子的主语位置,以避免语义累赘的情况。

(二)动作-方式-受事词化模式

动作-方式-受事词化模式指在动词的词化过程中整合了体现动词的动作、方式及受事的语义成分,尤其是体现受事的语义成分,比如动词“breathe”,其语义解释为“to take air into your lungs and send it out again(呼吸)”。该语义结构除了包含有体现“动作”和“方式”常项的语义成分外,显然也包含了体现“受事”语义常项的语义成分,即“air”,因此该动词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受事模式。又如上述的“blow”,其另一语义解释为“to send out a current of air from your mouth(吹气)”。该语义结构包含有体现“受事”常项的语义成分,即“a current of air from your mouth”,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blow”又是动作-方式-受事融合词化的结果。再如动词“stream,shine,speak,sneeze”等,其语义解释分别为“to produce a continuous flow of liquid(流泪)”,“to produce light(发光)”,“to say words(说话)”和“to have sudden uncontrolled burst of air out of your nose(打喷嚏)”,显然都包含了体现“受事”常项的语义成分,即“a continuous flow of liquid”,“light”,“words”和“sudden uncontrolled burst of air out of your nose”,因此也都属于该词化模式下的动词。

该类动词词化模式可为“在句法层面上有些动词后不能带宾语的语言现象(如‘The onions make my eyes stream’,‘That lamp’s shining in my eyes’,‘I was so shocked that I couldn’t speak’,‘Use a handkerchief when you sneeze’等)”提供较为充分的解释,即该词化模式下动词的语义结构中已经包含有体现“受事”常项的语义成分,而通常情况下受事成分在句法层面占据宾语的位置,也就是说,该类动词语义结构中整合了具有宾语功能的受事语义成分,也就无须在句法层面再出现一个宾语,否则句子语义累赘。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一般都视为不及物动词,所以在此我们试下结论:大部分不及物动词的词化模式都属于动作-方式-受事词化模式。

(三)动作-方式-动因词化模式

动作-方式-动因词化模式指在动词的词化过程中整合了体现动词的动作、方式及动因常项的语义成分,尤其是体现动因常项的语义成分,比如动词“shiver”和“gasp”,其语义解释分别为“to shake slightly because you are cold or frightened”和“to breathe in suddenly, quickly, and in a way that can be heard, especially because you are surprised or afraid”。该语义结构除了包含有体现动作和方式常项的语义成分外,还包含体现动因常项的语义成分,即“because you are cold or frightened”和“especially because you are surprised or afraid”,所以该动词的词化模式属于动作-方式-动因模式。再看下列动词:

limp: to walk slowly and with difficulty, putting more weight on one leg because the other leg is too painful or has been injured.

trudge: to walk slowly, with heavy steps, because you are tired and have been walking for a long time.

hobble: to walk with difficulty in a slow and unsteady way because it is painful for you to walk.

stumble: to walk unsteadily, and often hitting things with your feet and almost falling, especially because it is dark, the ground is uneven, or because you are tired or drunk.

beam: to smile with obvious pleasure.

chuckle: to laugh quietly or inwardly with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wink: to close and open one eye quickly, usually to communicate amusement or a secret message.

stare: to look at something or somebody with eyes wide open in a fixed gaze in astonishment, wonder, fear, etc.

通过分析以上动词的语义结构,不难看出,这些动词都包含有体现动作、方式和动因常项的语义成分,如“limp”的相关语义成分是“walk,slowly and with difficulty,because the other leg is too painful”;又如“beam”,其相关语义成分是“smile with obvious pleasure”,其方式语义成分已经包含在“smile”中。因此上列动词都属于动词-方式-动因词化模式。

(四)动作-方式-路径词化模式

该词化模式指在动词通过词化所形成的语义结构里包含有体现动作、方式和路径常项的语义成分,尤其是体现路径常项的语义成分,如动词“enter”,其语义结构为“come or go in or into something”,其中的语义成分“in or into”就体现了路径常项。又如动词“exit、cross、pass、circle、join、descend”等在具体使用中都不需要添加体现“路径”常项的语义成分的小品词,如下例所示:

I exited the plane through a rear door.[3]

Peter crossed the street.[3]

He finally passed a barrier.

The plane circled the airport before landing.

Ask him to join us for lunch.

She descended the stairs.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动词是动作-方式-路径词化的结果,其语义结构中都包含了体现路径常项的语义成分,如下斜体字所示:

exit: gooutofsomething

cross: goacross; pass or extendfromonesidetotheothersideofsomething

pass: moveforwardortothe other side of somebody / something

circle: moveinor form a circleroundsomebody / something

join: comeintothecompanyofsomebody

descend: come or godownsomething

但许多中国学习者在使用这类词时常常会犯“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的错误,即在这些动词后加上体现路径常项的介词,如“enter into、exit out、join with”等。这一动词词化模式为学习者们有效地使用该类动词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关于这类词化模式,可能有读者会提出质疑,即这类动词的语义结构里没有体现方式常项的语义成分,为什么把该类动词词化模式归为动作-方式-路径模式?确实,Talmy也只是把这类动词归为动作-路径模式。对此,我们希望通过框架默认值加以解释。该类动词所表征的动作并不是不存在执行方式,而是其具体使用所激活的典型事件框架里存在一个方式默认值,无须在语义结构以及句子上体现出来,如“enter”所激活的典型事件框架是“某人进入某空间”。一般情况下,某人进入一个空间如房间、教室等是通过“走”来完成的,不会是“跑”、“跳”等,假如是“跑着”或“跳着”进入某空间的话,说话人就不会用“enter”一词,而会用“run into”或“jump into”。这与Grice的合作原则是相符的,即说话人在交际时会努力用清楚的方式提供充足的、真实的、相关的信息[8]。据此,如果某人是“跑着”或“跳着”进入某空间的话,说话人就会尽力传递清楚而充足的信息,而不是用一个含混的、信息量不充足的单词“enter”。因此,在人们潜意识里已经规约性地把“走”视为“enter”的完成方式,“走”成为“enter”激活的典型事件框架里的方式默认值。既是默认值,就无须再言明,因此这类动词所表征的动作实际上是存在执行方式的。据此,上述动词具体使用所激活的典型事件框架中都含有其相应的方式默认值,其中除了“circle”表征的动作所在的典型事件框架中的方式默认值是“飞”以外,其他几个动作的具体使用所激活的典型事件框架的方式默认值都是“走”。

(五)动作-方式-工具词化模式

动作-方式-工具词化模式指动词通过词化形成的语义结构里包含有体现动作、方式和工具常项的语义成分,比如理论阐释部分所列举的英语动词“tiptoe”就属于这一类动词。该动词的语义结构为“to walk quietly and carefully on your toes”,其中语义成分“walk”,“quietly and carefully”和“on your toes”分别体现了动作、神姿态和工具三种框架语义常项。又如动词“hammer”和“veil”,其语义结构分别是“hit something with a hammer”和“to cover something with a veil”,其体现工具常项的语义成分分别是“hammer”和“veil”,也是动作-方式-工具语义成分融合词化的结果。再如动词“fly、drive、row、balloon、bicycle”等,在其词化后的语义结构里都整合了体现工具常项的语义成分,属于该类词化模式下的动词,具体如以下斜体字部分所示:

fly: move through the air,usingwings.

drive: come or go somewhereinacar,taxi,van, etc.

row: propel a boatbyusingoars.

balloon: travelinaballoonas a sport.

bicycle: rideonabicycle.

四、结语

基于事件框架理论,本文分析了英语动词的语义结构,总结了英语动词词化模式。通过分析可知,英语动词词化模式可进一步细分为动作-方式-施事模式、动作-方式-受事模式、动作-方式-动因模式、动作-方式-路径模式、动作-方式-工具模式五种次类型。结合Talmy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英语动词词化特点应该是“以动作-方式融合词化为主,以动作-方式-施事词化、动作-方式-受事词化、动作-方式-动因词化、动作-方式-路径融合词化、动作-方式-工具融合词化等为辅”。英语

动词的词化应该充分考虑动词的语义结构成分及其词化模式的多样性。Talmy也一直认为移动事件的编码存在多样性,只是其在确定英语为方式动词语言时未做深入分析,而本研究则是在Talmy的研究基础上,对英语动词词化模式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总结了英语动词词化模式次类型,希望能为广大英语学习者准确有效地把握英语动词的具体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李雪.移动事件类型学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12(4):1-9.

[2]Aske,J. Path Predicates in English and Spanish: A Closer Look [M]∥ProceedingsoftheFifteenthAnnualMeetingoftheBerkeleyLinguisticsSociety, 1989.

[3]Fanego,T. Motion Events in English: The Emergence and Diachrony of Manner Salience from Old English to Late Modern English [J].FoliaLinguistica, 2012(33):29-85.

[4]Fillmore,C. & B.Atkins. 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 [M]∥ Adrienne,L. & E. F. Kittay (eds.).Frames,Fields,andContrasts. Hills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 1992.

[5]Talmy,L.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 [M]∥ Timothy Shopen (ed.).LanguageTypologyandSyntacticDescription(Vol.Ⅲ: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6]Ungerer,F. & Schmid,H.J.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7]Malka Rappaport Hovav & Beth Levin. Building Verb Meanings [M]∥ Miriam butt & Wilhelm Geuder (eds).TheProjectionofArguments:LexicalandCompositionalFactors. California: CSLI Publications, 1998.

[8]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8.

[责任编辑亦筱]

2016-02-26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动词近义词辨析的认知语言学研究”(SK2015A438)

吴小芳 (1982- ),女,苗族,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

H313

A

1008-6390(2016)04-0057-04

猜你喜欢

语义框架动作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语言与语义
动作描写要具体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