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6-03-28汪正彬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东南生态旅游民俗

汪正彬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系,重庆 400067)



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汪正彬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系,重庆 400067)

在分析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瓶颈障碍,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规模较小,旅游资源同质,旅游精品奇缺,旅游人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形象不亮,旅游营销乏力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问题;对策

民俗生态旅游是以民族、民俗和生态环境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绝非民俗和生态的简单叠加。渝东南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适合发展民俗生态旅游。

一、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渝东南是指重庆市的石柱、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等六区县,幅员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380余万。“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46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88亿元。其中,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亿人次,综合收入210亿元,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近30万人。渝东南是重庆市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民俗乡风淳朴,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

经过近五年的大力建设,渝东南现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1处,各级景区15个,其中5A级景区2个(武隆喀斯特旅游区,酉阳桃花源景区),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4个,2A级景区5个。同时还拥有众多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9.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8.3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计,渝东南合计拥有星级酒店22家,其中,四星级5家、三星级10家、二星级7家;国内旅行社16家;仅2011年渝东南六区县共接待游客近24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4 亿元。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武隆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洞、石柱黄水,彭水阿依河、摩围山,黔江小南海、武陵仙山、濯水古镇,酉阳龚滩古镇,秀山洪安边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旅游核心景区。近年来农村扶贫的乡村旅游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比如,渝东南的武隆有15个乡镇启动了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黔江打造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彭水鞍子苗寨、周家寨14个美丽乡村游示范点提档升级。

二、渝东南发展民俗生态旅游的价值

(一)切实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益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每创造1元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社会财富;每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人就业。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对外地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积极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保持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为渝东南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益。以酉阳后溪镇长潭村为例,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201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增长934元,其中旅游一项贡献了522元。

(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重庆要在西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城乡统筹发展是重要的途径,而发展民俗生态旅游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渝东南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通过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可以让理念、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协调发展,实现双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三)强化资源有效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重庆市的功能分区中,渝东南被定位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带。这意味着渝东南地区应该将保护放在首要地位。发展民俗生态旅游要求很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民俗文化,正好契合了渝东南的区域定位和历史任务,对渝东南地区甚至整个重庆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一)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瓶颈障碍

渝东南地处武陵山区,经济基础较差,水、电、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渝东南旅游酒店、旅行社等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相对匮乏。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市共有星级酒店264家,旅行社410余家,渝东南分别仅有其中的22家和16家,占比只有8.3%和3.9%,而且分布不均匀,大多数还集中在武隆县。根据《重庆渝东南旅游业发展规划(修编)文本》的预测,2015年末游客将达到2209.25万人次,旅游收入45.72亿元,旅游星级酒店将达到100家,旅行社及门市将达到25家。从渝东南旅游业实际发展速度来看,早在2011年渝东南共接待游客就达到24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4 亿元,已大大超过2015年末的预测水平。但是,渝东南旅游酒店和旅行社等基本服务设施发展却相当滞后,旅游接待能力有限,严重影响渝东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资源及产品大都集中在较为偏远的区域,对交通的依赖性很高。目前渝东南骨干交通主要依靠渝湘高速和渝怀铁路,公路密度偏低,旅游景区公路建设相对迟缓,“最后一公里”的断头路现象较为突出。旅游交通瓶颈严重阻碍了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规模较小

目前渝东南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资金大都依靠市、区县两级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占比较小;融资渠道多样,但融资效果和规模有限。据统计2014年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旅游业增加值达367亿元,同比增长13.5%;城市发展新区旅游投入350亿元,同比增长207%;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旅游投入185亿元,同比增长176.1%;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旅游投入80亿元,同比增长81.8%。可见,渝东南的旅游投入整体仍然偏低。

渝东南旅游业受制于经济、交通、区位等因素,渝东南的旅游业,特别是民俗生态旅游相较于重庆其他地区发展滞后,体量较小。2011年重庆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2.76亿元,其中渝东南全年共接待游客近2450万人次,旅游收入104 亿元,分别只占全市的11.1%和8.6%。渝东南旅游业整体规模较小,这与渝东南富集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争做全市旅游发展的第三极的目标定位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旅游资源同质,旅游精品缺乏

渝东南各区县同处武陵山区,地域相邻,文化相近,旅游资源的同质性很高,旅游开发模式相似,旅游产品雷同,产品特色不鲜明。自然景观均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峡谷、溶洞两大自然旅游资源占据主体地位;民族文化都以土家、苗族两大民俗风情和古镇为主体。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意见的通知》《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修编)文本》《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明确提出了渝东南实施大项目、培育旅游精品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大仙女山、乌江山峡、酉阳桃花源、黔江濯水—蒲花河、秀山洪安边城、石柱黄水等精品景区。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仙女山、乌江山峡、石柱黄水在重庆和西部有一定的影响外,渝东南还未能培育出能与张家界、凤凰古城等比肩的旅游精品。

(四)旅游人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旅游专业人才是渝东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渝东南地处山区,经济落后,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速度和规模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之间形成了巨大缺口,导致旅游规划人才、项目创意人才、开发建设人才、营销宣传人才、投融资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对客服务人才严重缺乏,阻碍了渝东南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区域形象不亮,旅游营销乏力

囿于体制障碍和本位思想,渝东南旅游大都还是以区县为单位,独立进行营销宣传,资金投入比较有限,宣传对象都局限于某一具体景区,比如武隆的“印象武隆”、 黔江的“峡江之城”、 酉阳的“世外桃源”、石柱的“林海消夏”,营销效果有限。大旅游、大营销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渝东南旅游协调机制和运作机构不健全,缺乏统一标识和宣传口号,未能实现整体营销,也未能树立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

四、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夯实基础设施,打造一流交通

按照目前渝东南旅游业发展规模和市场需求,其基础设施建设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认真落实《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修编)文本》《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渝东南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渝东南武隆、黔江等旅游集散中心及重要景区的星级酒店;大力发展地接社和旅游门市;完善和优化娱乐设施、购物设施、停车场、车站码头、旅游公厕等。

交通的通达、便捷和高效对现代旅游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渝东南旅游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当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重庆市的旅游发展第三极,必须建设一流的交通。第一,依据旅游市场需求,灵活地调整和优化渝怀铁路的发车时间和频率;加强渝湘高速、沪渝高速的养护和管理,确保道路的通畅和效率;逐渐增加黔江武陵山机场与京、沪、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的航空网线布局。第二,加快黔恩高速、黔梁高速、黔遵高速、黔张高速、渝怀铁路二线、黔张常铁路、黔毕昭铁路、黔恩铁路等重要干线高速和铁路建设,加强渝东南与重庆主城及滇、黔、湘、鄂等周边省市的旅游互动和联系。第三,加快建设和优化石柱黄水、大仙女山、彭水阿依河、摩围山,黔江小南海、武陵仙山、濯水古镇,酉阳桃花源、龚滩古镇,秀山洪安边城等旅游核心景区专线公路。第四,大力提升渝东南乡村道路的硬化率并实现其与渝东南地区骨干线路、旅游专线的无缝衔接,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

(二)加大资金投入,狠抓拳头项目

旅游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渝东南的支柱产业,其产业带动功能和增收致富效果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建议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市、区县两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框架,加大对渝东南旅游业发展的直接投入。设立并逐年增加渝东南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统一管理,用于旅游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制定、区县旅游协调、旅游活动策划、旅游营销和推介等工作。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招商引资,尽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

重点项目和旅游精品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带动和示范效应。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要想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大的发展,除了政府的强势主导和有力推进以外,还必须进行市场化运作,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旅游龙头企业,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和精品发展战略,整体拉动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区县差异定位,突出产品特色

渝东南一区五县旅游资源都以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土家、苗族民族民俗风情和文化为主题,资源同质度高,如若各自为政,闭门造车,旅游产品必然雷同,缺乏吸引力。渝东南应该立足和依赖生态和民俗两大特色,差异定位,错位发展,产品互补,突出特色,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区域内各区县之间的恶性竞争,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培养引进并举,管理服务并重

旅游专业人才是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渝东南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各级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制定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第一,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邀请高校和行业知名专家深入渝东南各区县、景区开展讲座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动联系国内外、市内外知名的旅游培训机构,分步骤、分批次、分对象将现有旅游管理人员送出去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第二,有意识地引进优秀的旅游专门人才。引进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渝东南各区县必须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学会授权,善于授权,为旅游人才创造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为旅游人才的工作和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坚定其长期服务渝东南旅游发展的决心和信念。

(五)统一区域形象,加大营销力度

旅游形象是渝东南旅游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游客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判断依据,也是构建长期竞争优势的最有力工具。旅游业整体形象的竞争是比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服务竞争更为高级的竞争形态。渝东南的区域旅游形象定位应依托武陵仙山、乌江画廊、岩溶地貌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挖掘苗族、土家民族民俗特色文化,彰显民俗生态旅游特色。可以仿照石柱“黄水人家”的做法,统一形象标识、统一品牌营销、统一宣传口号,将“风情渝东南”打造成为鲜明、统一的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主题形象。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旅游的宣传推介工作至关重要。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要想实现共同、长远、健康发展就必须打破地域和行政壁垒,组建渝东南旅游发展委员会,设立专门营销机构,安排专门的宣传资金,制订科学完善、系统有效的营销方案,综合使用节庆活动、电视平台、名人效应、网络宣传等多种营销手段,对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进行强势营销。渝东南的武隆旅游一枝独秀,发展迅速,“印象武隆”为其增色不少,旅游发展业绩斐然,其旅游营销工作值得其他区县学习和借鉴。

(六)强化生态保护,弘扬民俗文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民俗民风是渝东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渝东南在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无论是水电管网铺设、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宾馆酒店厕所、购物点等规划布局,无论是重大生态、民俗节庆活动的开展,还是日常的游客接待,都必须坚持生态和环保原则,坚决杜绝生态环境的破坏。

现代旅游已经从最初的以自然观光为主向以休闲度假为主、兼顾观光的方向转变和升级,且更加关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渝东南的摆手舞、土家哭嫁、秀山花灯等都是非常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印象武隆”的成功演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此,渝东南应该加强民俗旅游资源的普查和整理工作,努力挖掘渝东南土家、苗族的文化内涵,通过市场运作进行旅游开发,走以文化发展取胜的新路。

[1]汪姣.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3-94.

[2]余瑶.重庆民俗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4):7-9.

[3]黄葵,李庆.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渝东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98-199.

[4]吕春丽.信息技术背景下旅游形象的传播——以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2(15):45.

[责任编辑刘江南]

2016-03-28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14SKP0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城乡统筹的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研究”(KY201341C)

汪正彬(1981- ),四川宜宾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开发管理。

F592.3

A

1008-6390(2016)04-0032-04

猜你喜欢

东南生态旅游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藏东南溜砂坡的发育特征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