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署闲情》的编选出版与清代台湾文化文学的发展
2016-03-28陈未鹏
陈未鹏
《使署闲情》的编选出版与清代台湾文化文学的发展
陈未鹏
乾隆十二年(1747年),巡台御史六十七编选出版的《使署闲情》一书,以区域外来者的眼光,搜剔裒辑台湾诗文,保存了大量清代前期台湾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记载台湾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反映时人对于台湾地理战略地位的认知,也反映了清代台湾文坛的盛况。可以说,《使署闲情》一书全面展现了清代台湾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水平。
六十七;《使署闲情》;清代;台湾文化;台湾文学
[作者]陈未鹏,博士,《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编审。
《使署闲情》一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刻印,但流传不广。范咸、六十七纂辑《重修台湾府志》卷十九《杂著》载:“《使署闲情》一卷,白麓六十七居鲁著。”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因之。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四《艺文志》亦作一卷本。但一卷本的《使署闲情》,当属六十七自己的诗文集,与四卷本《使署闲情》不是同一本书。四卷本《使署闲情》,《乾隆重修台湾县志》《嘉庆继修台湾县志》有著录,其他文献目录学著作则鲜见提及。
自1957年以来,台湾陆续出版《台湾文献丛刊》,丛刊共309种,其中,第122种即为《使署闲情》四卷。然是书似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使署闲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对于认识清初台湾文化文学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一、六十七的生平经历与《使署闲情》的编选
《使署闲情》,清六十七辑。六十七,字居鲁,清朝满州镶红旗人。生卒年不详。其名六十七,缘自满州习俗,即婴儿出生时,以祖父或父亲当时的年龄数目命名。据《台案汇录乙集》载,六十七于乾隆九年(1744年)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年任巡台御史。
派遣巡视台湾御史,是清代治台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确立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废止,历康、雍、干三朝六十余年,共有四十七位御史先后巡台。朝廷“每年派满、汉御史各一员,前往巡察,一年更换”,雍正八年(1730年),巡台御史的任期由每年一任改为二年一任,并每年仅调换一名,新旧并用。巡台御史设置的初衷是“此御史往来行走,彼处一切信息可得迅闻,凡有应条奏事宜,亦可条奏,而彼处之人皆知畏惧。至地方事务,御史不必管理也”。巡台御史的主要职责是“厘核案牍,查盘仓库,阅视军伍,周巡南北疆圉,据实入告”(朱景英《海东札记》),雍正五年(1727年),巡台御史兼管提督学政。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二月,清廷认为:“向来三年一次出派巡台御史满汉各一员,前往巡视,该御史职分较小,且由京派往,不能备悉该处情形,易为地方官欺蒙,不过虚应故事,仍属有名无实。……所有请派巡查台湾御史之例,竟行停止。着为令。”(《清高宗实录选辑》)于是,巡台御史制度废止。
制度裁撤,但巡台御史的历史作用不应被忽视。御史巡台期间,稽查地方、条陈奏事、提督学政,促进台湾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尤可注意的是,巡台御史兼管学政之后,于台湾文化发展贡献甚多。巡台御史不仅着意于促进教育,培育人才,还多方采集民风,纂辑方志,撰述有关台湾地域文化的著作。如黄叔璥《赤嵌笔谈》《番俗六考》《番俗杂记》;夏之芳《台湾杂咏》《海天玉尺》两集;张湄《珊枝集》《瀛壖百咏》;范咸《婆娑洋集》等。这些著述,和满籍巡台御史六十七的著作一样,均是清代台湾地域文化的珍贵文献。
六十七,乾隆九年(1744年)三月以户科给事中差任满籍巡台御史,乾隆十一年(1746年)差满,留任两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会同汉籍巡台御史范咸为台民向闽省督抚争取台谷权益,遭福建巡抚周学健折奏“地方官乘机私买射利”,后以“积习相沿、因循滋弊”的罪名遭革职。六十七与范咸的革职,直接原因是因台湾米谷的采买与闽省督抚产生龃龉,根本原因则是御史与地方官员的事权之争。所以并不能因其被革职,而抹杀其巡台期间的政务事功、文化贡献。
六十七在台期间之政务事功,可圈点处颇多。乾隆九年(1744年),六十七上奏朝廷,请求准台民搬眷来台,乾隆十一年,户部议准。乾隆九年(1744年),六十七会同布政使高山清查台湾原住民与垦民土地纠纷,使其各归原业。乾隆十一年(1746年)修五妃墓。乾隆十一年(1746年)倡建普济堂,收养穷民。
六十七在台期间,对文化教育、地方文献一事颇为留心。编著作品有《重修台湾府志》(与范咸合著)、《台海采风图考》《番社采风图考》及《使署闲情》四卷等。
范咸,字贞吉,号九池,浙江仁和人。清乾隆十年(1745年)任巡台御史,在御史任上与六十七合作纂辑《重修台湾府志》。清代《台湾府志》共有六部,除范咸、六十七《重修台湾府志》外,尚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蒋毓英《台湾府志》、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高拱干《台湾府志》、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乾隆六年(1741年)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等五部。范咸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纂辑《重修台湾府志》时,时距“刘志”刊行未满三载,但以“高志”草创,失之于略,而“刘志”体例烦琐,又有阙略,乃与六十七参酌考订,合高、刘两志而增损之。该志逾一年成书,并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刊行。志分封域、规制、职官、赋役、典礼、学校、武备、人物、风俗、物产、杂记、艺文十二纲,九十二目,次为二十五卷。并于志中各条加列“附考”,引征较前志为多。庄年《重修台湾府志序》指出:
巡方六、范二公廑念海邦文献,网罗苍粹,遐搜旧典、周访新知,因而按部就班,厘为纲十二、目九十有二;繁者汰之、缺者补之,袪其泛、遴其要。而又不径从简略,使后人失所依考;而又不随流附会,使旁观循其模棱。意匠心裁,洋洋乎蔚为瀛岛巨观已。
《重修台湾府志》汰繁补缺,袪泛遴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珍贵的史料价值。
六十七同时留心殊风绝俗,并珍视海东文献,编有《台海采风图考》《番社采风图考》等。其《台海采风图序》言:
乾隆癸亥冬,余奉天子命,来巡斯土。烟波缥缈,蛟蜃滉瀁之区,有大都会焉。……间及采方问俗,物产之异,种种怪特,多中土所未见者。始信区宇之广,其间何所不有。公余之暇,即其见闻可据者,令绘诸册若干幅。虽不能殚其十之二、三,而物土之宜、风俗之殊,亦足以表声教之讫,献雉贡獒,无烦重译也。
《台海采风图考》是描绘了台湾风光、物产、民俗和古迹的珍贵文献。是书完成后,六十七又作《番社采风图考》。范咸《番社采风图考序》言:
及考郡志所载番社之有名可纪者,计一百四十有奇。其深山人迹所不至者,又莫知其纪极。同事黄门六公,博学洽闻,留意于绝俗殊风,既作台海采风图考,俾余跋其后,复就见闻所及,自黎人起居食息之微,以及耕凿之殊、礼让之兴,命工绘为图若干册,亦各有题词,以为之考,精核似诸子。
《番社采风图考》记载台湾各“番社”即当地民族的生活情况、风俗习惯、物产资源等。《台海采风图考》《番社采风图考》二书,最可珍贵的,是在文字之外,就见闻可及者,命画工绘为图册,为清初台湾留下的珍贵图像数据。
《使署闲情》,书名取于“公本于使署之余,作诗歌以适闲情”,原为六十七自己的诗文集名,后移为其所收集的台湾诗文集名。全书四卷,前二卷为赋、诗,后二卷为杂著,包括疏、檄、示、书、论、序、跋、记、牒、启、箴等。六十七与范咸纂辑《重修台湾府志》,限于体制和篇幅,未能将收集的台湾诗文全部录入,“公既珍惜此邦之文献,且不忍没人之长,因即移己之集之名以名之,而附己所作于后。”(范咸《使署闲情序》)《使署闲情》是纂辑《重修台湾府志》的副产品,其目的在使“异时釆风者网罗旧闻,釆辑以补志乘之阙”,应该来说,《使署闲情》以区域外来者的眼光,搜剔裒辑台湾诗文,保存了清代前期台湾的诗文作品,记载了台湾的绝俗殊风、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学与文献价值。
二、《使署闲情》的文化价值
(一)表现台湾的风土人情
六十七自乾隆九年(1744年)来台,巡行南北,一路奇山异水、奇花异木、奇风异俗,令他眼界大开。他的诗文里,留下了不少“陌生化”的震撼,记录了“物产民风事事殊”的风土人情。卷二收录《即事偶成二律》:
微茫岛屿片云孤,物产民风事事殊:绝好饔飧红脚早(稻名),天然篱落绿珊瑚;花无寒燠随时发,酒长琼浆不用沽(椰子中有酒)。最是良畴耕凿易,欣然醉饱乐唐虞。
饱啖槟榔未是贫,无分妍丑尽朱唇。颇嫌水族名新妇(新妇啼,鱼名),却爱山蕉号美人(美人蕉,花名)。剧演南腔声调沚,星移北斗女牛真(台分野牛女)。生憎负贩犹罗绮(台俗尚奢,有衣罗绮而负贩者),何术民风使大淳?
六十七的诗歌,不厌其烦地记录了台湾独特的物产,如红脚早、绿珊瑚、椰子酒、新妇啼、美人蕉等,而且,六十七还对物产名称作了注解,以利台湾以外的读者理解。而台湾的民风,也是六十七记录的重点,其《北行杂咏》九首,描绘其北行巡访时所见所闻的台湾民风,如:
路近蛮村落照红,纷纷番妇迓青骢,绿衣黄里裙衫艳,头上鸡翎扬晚风。(马芝遴社)
不是吴歈与越吟,歌喉清响叶鸣金;分明绝塞闻番曲,何必琵琶马上音。(南社观番戏)
没踝银沙步履艰,崎岖冈岭路回环。汗流仆从沾衣背,健足番儿意自闲。(虎尾溪道中)
和他的诗文创作一样,《使署闲情》的纂辑,也鲜明地体现了六十七对于台湾风土人情的经心。《使署闲情》一书选录的大部分作品,都有着鲜明的台湾印记。
张若霳《<使署闲情>跋》言:“兹逢皇华载道,停轺问俗;不惮诹谋询度,或考政事,或征性情,或觇风物以资化理,殆不啻太史陈诗之意欤……人之览斯集也,几如见海国登闳之盛矣。”六十七作为巡台御史,停轺问俗乃职责所在,政有余暇,编纂《使署闲情》,仍不忘留心台湾的风土人情。其所选录,有描述当地物产的诗作,如李雰《凤仙花》、张若霳《金瓜茄》、李阊权《柑子》、钱元起《含羞草》《倒垂兰》等;也有歌咏当地景观的诗篇,如李雰的《龙潭夜月》《屏山夕照》、王璋的《鸡笼积雪》、褚禄的《鹿耳春潮》等。还有大量诗作,虽非专门以风土人情为题,但对台湾风土人情的叙写也相当精彩。而且这些作品,往往将风景物产与绝风殊俗一起融入笔端。如孙元衡《自适》、黄学明《台湾吟》、陈圣彪《赤崁城观海》、夏之芳《巡行》、景考祥《过澎湖屿》等。其中范咸《台江杂咏》十二首、《再迭台江杂咏》十二首、《三迭台江杂咏》十二首,足称精彩的范例:
百钱犹自懒佣工(雇直甚贵),只爱儿童贱老翁(台俗:贵少贱老)。长袖红裙争执盖(妇女出必执伞),短衣乌布未须缝(番黎皆着短衣,以乌布为之)。鸣蝉早咽先秋露(露未秋先零),落雁空传横笛风(毫无雁)。底事黄云弥四野,埤圳成甲不论弓(田地论甲不论弓)?(范咸《台江杂咏》其五)
解读《周南》第一篇(番童有能背诵《关雎》者),更加凿齿缔良缘(男女缔姻,各凿二齿)。花丛并蒂夸三友(孙元衡《三友花》诗:“并蒂丛花当友看”),草绣双纹弄七弦(七弦草,叶上有纹)。珍重耳边消息到(消息花,其形如治耳器),生怜额上画眉煎(画眉声同内地,但眉无白者)。难穷物理裁新语,瘴雨蛮烟别有天。(范咸《台江杂咏》其七)
土田不粪便滋荣(地肥沃,不粪种),百榖从教未识名(稻有数十种)。一雨似秋三节夏,四时皆获半年耕。人非土著翻成庶,食有余粮到处盈。却恨摴蒲成夙疾,窃花儿女说风情(《志》称:“上元节,未字之女,偷折人家花枝、竹叶,谓异日必得佳婿”)。(范咸《再迭台江杂咏原韵十二首》其七)
改岁无从问落蓂(社番不知四时,以刺桐花开为春),于茅添竹结莎厅。矮墙漏日虚窗白,丛树连阴曲槛青。被髪文身尊粤尉,裸衣埋骨学刘伶(内幽社皆裸葬)。漆颐(孙元衡诗:“渍汁而漆颐”)便自夸年少,难染丝丝两鬓星。(范咸《三迭台江杂咏》其五)
读《使署闲情》,可以了解清初台湾山川水土、物产风俗,这同《使署闲情》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有关。有两点尚值得注意,其一,选录作品,标注作者并及作者籍贯;其二,许多诗歌里提到的台湾物产、风光及风俗,均附有注解,以便台湾之外的读者了解。
(二)台湾历史与文化的记载
《使署闲情》一书,也有大量台湾历史文化的内容。卷一周澎《平南赋》赋施琅征台湾事,高拱乾《台湾赋》除涉及台湾的风土人情外,亦谈及台湾的开发历史。卷一劳之辨《海中岛》诗,对台湾的历史有一个较简明的叙述。陈昂《咏伪郑遗事》四首,则歌咏郑成功收复台湾史事。
乾隆十一年,六十七与范咸同修五妃墓,以表彰明宁靖王五位妃子自缢殉节的忠贞。《使署闲情》收录有庄年的《五妃墓碑跋》,亦收录有多人咏五妃墓诗,如何借宜《寒食过五妃墓》、陈辉《五妃墓》、秦定国《五妃墓》等。六十七亦有《吊五妃墓》诗,道出其旌表五妃巾帼之目的,在于“岛屿最后昭英烈,顽廉懦立蛮妇贞”,即以五妃的事迹以教化台湾岛民。《使署闲情》一书,还收录有张湄《观风示》、范咸《观风示》、庄年《观风示》,若干台湾诗文集(如《半石居诗》《赤嵌集》《台湾使槎录》《婆娑洋集》等)的序跋,台湾各地文化胜迹(如文庙、海东书院、白沙书院等)的题记。《使署闲情》通过这些文章的选录,一方面教化台湾岛民,另一方面则向中原地区介绍台湾的文教之盛。
当然,《使署闲情》中对台湾历史文化的认识,大多是从外来者的眼光及中原强势文化的角度来加以认识,所以其中往往有一些“番黎皆无知”“王化弃不收”的言论,这是时代认知的局限,评论不宜过苛。
(三)对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
《使署闲情》卷三收录有书山、熊学鹏《请查核案件疏》,是疏开篇说明台湾的战略地位及巡台御史设置目的及作用:“台湾为海疆重地,巡视有稽察、抚绥之责;国家设立满、汉巡台御史各一员,原欲其留心体察、弹压地方,以佐督、抚耳目之所不及,固边圉而收实效也。”书山,熊学鹏均为巡台御史,《使署闲情》选录他们的奏疏,可见六十七对疏中观点的认同。“台湾为海疆重地”,这一观点几成巡台御史以及台湾士人的共识。这在《使署闲情》所选录的文章中,屡处可见佐证。如卷三书山、张眉《请采买米谷按丰歉酌量价值疏》一文言:“殊不知台湾固为东南数省之藩篱、八闽全省之门户,而于漳、泉所系,尤非浅鲜也;台郡宁谧则漳、泉安,漳、泉安而全闽俱安矣。”卷四庄年《重修台湾府志序》:“在闽则为锁钥,在江、浙、瓯、粤则为屏藩。虽僻介边徼,其带砺攸关,实视中区为险要。”这些均属历史的洞见。
三、《使署闲情》与清代台湾文学的发展
《使署闲情》保存了清代前期台湾的诗文创作、文人交游情况。《使署闲情》一书所收录之诗文作品,艺术价值颇高。其中所收录旅台文人的作品,最引人注目。如沈光文、孙元衡、张若霳等人作品,颇为出色。如卷一录沈光文诗:
暂将一苇向南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游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梦中尚有娇儿女,灯下惟余瘦影形!苦趣不堪重记忆,临晨独眺远山青。(《感忆》)
修得一间屋,坐来身与闲;夜深常听月,门闭好留山。但得羁栖意,无嗟世路艰!天人应共仰,愧我学题蛮。(《题宁靖王斋壁》)
沈光文的两首诗,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写下了僻居海邦的思乡之情。沈光文后半生流寓台湾,他的诗大多感时怀身,并记录了台湾的风土人情。《使署闲情》收录有沈光文诗八首,质量普遍较高,这反映了编选者六十七较高的艺术鉴赏眼光。
《使署闲情》也收录有不少的台湾士子的诗文作品,如戴逊、徐元、陈斗南、范学洙、陈辉等人,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与《使署闲情》中旅台文人的创作相去不远,显示了台湾士子较高的文学修养与创作实力。《使署闲情》保存和传播了清代前期台湾的文学,对于后世的文学史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使署闲情》还可用以考察清代前期台湾文人的交游状况。通过是书可以得知,范咸、庄年曾为六十七《使署闲情》作序,六十七、庄年分别为范咸《婆娑洋集》作序和跋,庄年、陈大受为《重修台湾府志》作序,褚禄作跋。同时,他们彼此间多有诗文唱和,如范咸有《题张司马(若霳)七夕乘槎图次六给谏韵四绝句》,庄年有《和巡使六给事九头柑原韵》《和巡使范待御<正月五日斋头见菊花>韵》,六十七有《庄副使惠女贞酒赋谢》《十月二十三日庄副使相邀赏菊次范待御韵》等,见出同好之间的密切交往。《使署闲情》中有大量文人间的酬答、唱和、题赠之作,可资考证当时文人之间的交游状况。
[1]六十七.使署闲情[M]//台湾文献丛刊:第122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
[2]台案汇录乙集[M]//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
[3]朱景英.海东札记[M]//台湾文献丛刊:第19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
[4]清高宗实录选辑[M]//台湾文献丛刊:第186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
[5]范咸.重修台湾府志[M]//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
[6]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M]//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
[7]六十七.番社采风图考[M]//台湾文献丛刊第90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