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融合视角下中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2016-03-28郭新茹王洪涛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专业

郭新茹 王洪涛

创新融合视角下中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郭新茹 王洪涛

从创新融合的视角出发,基于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并结合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学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从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建设、强化平台建设、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探索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以产业发展带动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特色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产学研合作综合实习基地是建立科学、高效、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创新融合;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 者]郭新茹,经济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王洪涛,经济学博士,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

文化产业的发展史是一部经济与文化不断融合的创新史。复制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传媒业、唱片业,演艺业与金融业融合造就了纽约曼哈顿的国际地位;文化与农业的融合,催生了“创意农业”;文化艺术与金融衍生业务的跨界融合,诞生了“艺术银行”。以文化为渗透要素,技术为支撑,推动产业间、产业内的跨界融合已成为当今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产业的跨界融合加速了对有文化、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此外,从城市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制造业发展和科教文发展等多种指标看,我国目前整体上已经迈入工业化中后期,步入美国经济学家波特的“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另一方面,经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高度外向、投资拉动、资源消耗和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端制造业的传统发展之路也越走越窄,越来越接近资源、环境和人力资本约束的边界。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产业中高端水平,必须从软实力、硬实力两个方面寻求新的动力与增长点。作为“黄金产业”的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这在业界已经成为共识。而高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突破口。

伴随着社会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高校自2004年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尽管该专业已经成为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但与社会需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人才供给缺口。以江苏省为例,2015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16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从业人员已超过110万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然而,在江苏的134所高校中,只有6所高等院校(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三江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每年招生不到500人,不论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无法与江苏文化大省或文化强省的地位相匹配,远远不能满足江苏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需要。

因此,在文化的本体形态、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日益变革的时代,在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如何以动态的视角追踪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充实和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基本内容?在课程体系不够成熟、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下,如何通过“内引外援”来对接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在“文化+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项目引领”的模式来推动政产学研的创新合作,以增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这一系列问题亟待思考。因此,笔者基于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以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研究案例,主要从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建设、深化产学研平台建设、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在创新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建立科学、高效、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一、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创新实践

2009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依托历史学、社会学、博物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师资力量,率先在社会发展学院的历史学专业下设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并招收第一届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本科学生,在连续招生5届之后,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管理学大类。在此专业开办之时,学院就以创新、融合为发展理念,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将该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专业之一,确立了“夯实专业基础,凝练专业特色,校企协作,开放办学,强化学生能力素质”的专业建设思路,加强与江苏及周边地区的文化企业协作,逐步形成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发展模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创新教学模式,加大投入力度

在“传承与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教学内容上围绕“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建构与运营”以及“文化产业创意策划”两个核心,以实践强化理论,通过“文管360”“文管小播报”“文化产业创意案例分享”“文化创意策划书展示”等课内外活动,在不断培养学生关注行业前沿的习惯的同时,开创“创新性学习”与“生活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统一,提升学生创意创新的能力;运用学校文化产业领域中取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教改项目”“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等系列成果,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文化产业领域相关课题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二)构建内外联动机制,加强平台阵地建设

在平台阵地建设方面,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云锦博物馆、大足石刻研究中心共同创办云锦研究院、大足研究院;与江苏省文化厅联动,建设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构建教育传承实验基地,形成文化产业创新融合的“南师模式”。与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山东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夫子庙文旅集团等平台机构合作,建立各种规模、各类合作形式的江苏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采取“实体性+开放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强化“内外联合、竞争创新”,构建“进出自由”的课题、项目的动态管理机制,广泛吸取全国从事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型官员与学者型企业家,参加本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

(三)加大宣传力度,凸显品牌效应

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策划“音乐吧”“美术展”“时尚秀”等系列活动吸引全社会人员的参与,积极与省市政府合作开展“文化大讲堂”、全民阅读活动等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扩大南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国内影响力。通过开展“家乡文化资源”“身边文化企业”“访谈我心中的文化名人”等社会调查研究,提升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兴趣,推进文化的传承教育;与江苏省各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合作,依托南京市文交会、江苏省文化产业高层论坛等平台,组织策划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拍卖会、演出会、展览会等各种创意活动,将文化产品和活动的开发和创意策划纳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培养并提升学生对文化产业专业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此外,通过参与并举办全国性、国际性文化产业类学术会议、派出和接受访问学者等方式,积极与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国外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在为南师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进一步出国深造做出很好推介的同时,提升该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国际影响力。

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陆续开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一些成效,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在此,笔者选取南京师范大学在本科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样本,以期以个案的研究来反映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对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标准化、差异化的专业建设亟待加强

2015年,在面临国家文化产业学科归属统一洗牌的大背景下,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文化产业方向)正式被教育部批准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它要求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以更高的专业建设标准、更差异化的学科建设特色来凸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比较优势。此外,由于专业建设所依托的学科基础不一样,更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找准特色,做好定位,以构建个性化、特色化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二)特色化、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建立

在互联网、新媒体等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普遍滞后与实践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迫切需要建立特色化、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不断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变化需求。此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更强调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主动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任务执行能力,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项目引领”的模式来推动政、产、学、研的创新合作,来引导和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

(三)创新性、实践性师资队伍亟待构建

综观中国各个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基本上都是依托各自的优势学科设立而成,而目前中国在各个高校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基本来自不同的学科,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老师来自于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学科差异性导致其不能像历史、经济学等传统学科一样,形成一套规范、系统、成熟的学科教育与研究体系。此外,我国各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文化产业管理博士不超过100个,再加上各个高校在第一学历、科研等硬性引进指标方面不断提高进入门槛,导致真正能在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的“科班”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课程体系不够成熟、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实背景下,南京师范大学迫切需要“内引外援”来强化师资队伍,以对接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

三、建立科学、高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思路

(一)以产业发展带动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社会建立联动的协同合作机制。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高校为主体,科研机构为补充,企业和政府为支撑,推动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三种组织在高校实现对接,建立高效、创新、实践“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本技能、丰富实践操作、创新创意和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以弥补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有效人才的不足。

(二)整合优势资源,完善培养体系

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目前国内各高校亟待建设的一种体制、机制,这就要求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整合:一是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培养储备资源;二是整合学科资源,充分利用历史学、文博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艺术设计、新闻传媒等优势学科平台,以跨学院、跨学科、多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精品教学团队,以“创新性学习”与“生活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包容的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培养体系;三是整合人力资源,广泛吸收全国从事文化产业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型官员与学者型企业家走进大学课堂,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共建各类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平台,推动产学研创新融合。

(三)构建特色化、差异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创新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彰显各个高校的关联优势学科,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纳入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中,确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向相关专业拓展的课程建设思路,构建理论性、传习性和拓展性三类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系统。加大学生实践实习的学分比例,鼓励、组织学生创意策划书、实践调研报告、创新项目在国家级、各省市级平台上进行展示推介,并将其纳入师生的实验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创意创新实践中心、文化产业研习社等各种创新实践实验室,使其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展示、销售、研究、教育、交流基地。建设“文化产业案例资料库”“文化产业政策库”“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书集锦”等资料库,在为教师提供教学素材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工作提供新的资料来源。

(四)建立产学研合作综合实习基地

欧美等文化产业强国的成功经验表明,不断深化政产学合作,吸引大中型企业参与,创建综合实习基地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成功的根本。因此,这就需要通过“大学生课堂走出去”和“企业项目进校园”的方式,建立“实训、实践基地”“文化产业创业创新联盟”等平台,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为学生提供工作过程性的实践教学、缩短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距离的同时,也为高校专业老师开辟实践研究的新平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师资团队。[本文系2015年度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新融合视角下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基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经济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机制与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GB370)、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2015年度教改项目“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5XYTGO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魏鹏举.基于特色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之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97-98.

[2]易奇志.开展跨界合作发挥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学术论坛,2012(1):215-218.

[3]向勇.学科范式的转换与身份认同的构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对策[J].学术月刊,2010(8):8-12.

猜你喜欢

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专业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作品精选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Will versus shall: two magic modal verbs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