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中非常态的常态化

2016-03-28张珈绮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非常态常态现象

张珈绮

新闻传播中非常态的常态化

张珈绮

在新闻传播过程或社会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原本是非常态的异常事物和社会现象由于被大量报道和密集提及,从而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最终成为(或似乎成为)常态化的事物和社会现象,或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现实存在,即生活的一部分,可将此社会现象称之为“非常态的常态化”。通过分析这一现象,探究其原因及影响。

非常态的常态化;受众心理 ;认知模式;社会问题

[作 者]张珈绮,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何谓“常态”和“非常态”

“常态”和“非常态”概念广泛,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和不同分析框架,属于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对“常态”与“非常态”的区分和分析当然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从哲学角度而言,关注的是普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政治学的角度而言,重点关注主流、中心、制度化、现存社会经济权力结构与边缘、非制度化、社会转型和变迁、革命、叛乱、异端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关切点落实于规范、秩序、常规与越轨、混乱、突发事件的关系。但是,对“常态”与“非常态”的分析仍主要是从传播本身着眼,而以其他学科的分析作为辅助,以加深对此一特殊新闻传播现象的理解和把握。从传播学的角度着手,“常态”就是被普遍地认知、更多地被传媒所关注和报道,并因此被受众或民众更多地和普遍地讨论、理解和记忆。常态即被不断曝光、广泛关注和传播,成为公共热点、社会共识和主流价值。反之“非常态”则意味着不多见、不常发生,很少被曝光和关注。本文所讲的“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是当前社会和媒体都必须面临的一大问题——毒奶粉事件已不再新奇,官员的贪污腐败也已经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脑中,受众所形成的思维定式正是由于媒体的引导和受众自己脑中不科学的统计方式造成。

尽管在大众传媒原则主导一切的社会里,曝光则鲜活,默默则无闻,成为社会的非常态,或者被污蔑为“变态”。换言之,传媒的权威和暴力使其成为暴君或上帝,谁都无法避免被传媒的逻辑和法则所主宰。[1]然而,饶是如此,这里对“常态”和“非常态”的描述和区分仍然并不涉及价值评判,需要结合具体领域、现象和事例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而做出具体的分析、评估和判断。从抽象的层面而言,常态化与非常态化两者并未有价值评判和高下之分。大众传媒或是仁慈的上帝,或是暴虐的暴君,关键在于看他做了什么、如何行动,以及行动的后果。媒体的力量固然强大,但是媒体作为引导受众的舆论武器,应该遵循其客观报道事实的原则,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也应持有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才对。

二、新闻传播中非常态的常态化

明朝学者方孝孺曾有言:“天地之生物有变有常。儒者举其常以示人,而不语其变。非不语其变也,恐人惟变之求而流于怪妄,则将弃其常而趋怪,故存之而不言。后世……弃事之常者不言,而惟取其怪变之说”[2]因此出现了“好于奇谋而不知道,喜为异论而不守经”[2]的现象。他所描述的这类现象即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

在新闻传播过程或社会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原本是非常态的异常事物和社会现象,由于被大量报道和密集提及,从而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最终成为常态化的事物和社会现象,或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现实存在,即生活的一部分,笔者将此一社会现象称之为“非常态的常态化”。如近几年对地震的报道和对交通事故的报道,受众在长期高频的接触下已经开始慢慢倾向于看淡此类事件,这些事件因此被普通化,然而事实上这类事件并没有改变属于“非常态”现象的事实。鉴于这一现象既有助于对新闻传播理论的深入探讨,又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政治意义,因此分析其原因、后果以及相应的理论就十分必要。

三、非常态新闻事件的分类

大众传媒倾向于报道的“非常态新闻事件”大体可以包括以下几种:(1)越轨、反社会、反法治事件及其叙事[暴力、凶杀、绑架人质、强奸、抢劫、盗窃、欺诈、政治黑幕等反映人性险恶和社会混乱的——“越轨行为能立即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因为它违背了人们的规范和价值,但社会解组不会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除非它最终也产生越轨行为)]”[3];(2)反日常生活、反道德事件及其叙事(庸俗娱乐、粗俗语言、性、胡闹、道德丑闻、暴得大名、暴富等——助长侥幸、投机、机会主义、赌博心理);(3)反主流、反常规事件及其叙事[离“经”叛“道”、异端、新潮与时髦、先锋、解构的、消解的、颠覆意识形态的、边缘化、亚文化、异教、奇巧淫技(先进科技)等];(4)反制度事件及其叙事(助长不稳定、动乱等;譬如战争、恐怖主义、骚乱、宗教冲突、政治暗杀等);(5)制度化非常事件及其叙事(游行、示威、罢工、集会、抗议、重大国际国内时事等);(6)偶发性、突发性事件及其叙事(灾祸、灾难、自然灾害等);(7)其他。[1]

四、从受众角度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

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就是因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然而,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其实上是一种社会心理。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它包括群体中共同的心理现象和个人受群体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现象。这一论断可以由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得出。

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的塔尔德触及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在他看来,造成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众会将非统计数据当成统计数据来理解,因而造成“非常态”事件被夸大,最后成为“常态化”现象。第一,这其实源于新闻受众心理的随意性。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对媒介种类的选择是随意的,他们对事实的理解也有其主观的能动性,新闻传者对受众的影响和引导是潜在的。比如,在报道某地官员政治清明作风淳朴时,很多新闻受众选择反面的看法。第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交融性也是“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新闻受众交融着自己所处社会和媒介社会的双重影响,他们在拥有一定社会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媒介的引导,自己本身就出现了主观的判断,加上广大新闻受众其实也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并不是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的缺乏也导致他们会对一些小概率事件有着过大的反应。第三,媒介刺激对受众的感受影响极大,因此会极容易对受众造成无意注意。媒介在报道小频率事件时,常常因为这些事件本身就与其他事件对人的刺激差异很大,因此,这些事件因其新异性和独创性而吸引受众的无意注意,虽然无意注意时主体本身处于无意识状态,但内隐的感知、记忆在某些场合也会被激活并转为意识状态,从而为人们所注意。第四,这也与受众对新闻的需求有关。受众所需要的新闻是真实的、时效性强的,而且具有新鲜性和接近性,而我们一般所接受的“非常态”的新闻报道往往具备这几个特性,尤其新鲜性和接近性。但是受众群体心理又有盲从的特点,因此,就算是实事求是的报道,在群体受众的互相影响和各自主观判断下会被夸大化、常态化。

五、从传者角度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

新闻专业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这是显而易见的。报道新闻时要报道有价值的新闻,而新闻价值又体现在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上。新闻价值的决定因素导致非常态事物总是得到优先关注,譬如冲突化、暴力化、负面化的新闻,娱乐性的、戏剧性的、刺激性的、可视性的事物。所以,从新闻传者的社会认知方面来讲,这些事物被关注都是无可厚非的,关键就是新闻记者对这类新闻事件的报道态度,有些夸张扩大化的报道是导致这一现象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种报道态度也是由现代大众传媒的经济逻辑所推动的,在大众化时代,受到关注是一种巨大的经济资源。因此这也是新闻记者报道此类事件的动机,而新闻动机的强弱关系到新闻传播效率的好坏。然而,对于非常态新闻事件的报道,常常是代表庸俗、丑恶的非常态现实在新闻传媒中得到大量呈现和讨论,并在诸如示范效应等的综合作用下导致庸俗事物常态化的不良后果。

新闻传者在新闻动机的引导下进行“非常态”新闻事件的报道,然而造成“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单单因为新闻传者对此的报道,而是其耸人听闻的报道方式,这样的报道方式往往造成新闻传者对新闻受众的暗示效果,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被媒体引导。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信息和新闻发布方的媒体占有主动和支配性的地位,媒体可以通过对受众的预先分析而调整传播和说服策略,已达到隐蔽塑造受众的目的,受众群体缺乏专业知识,因而极易步入歧途。

六、“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的影响

如今,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都强调报道低频率发生的新闻事件,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值得注意的事件却退居其次。大众传媒还充分利用新的传媒技术的进展,通过新的电子传媒技术日益扩大其社会影响,譬如网络与网民、博客与BBS论坛等日益扩展的巨大影响。这一切很多是借助大众传媒的相应运作,导致“非常态的常态化”的方式才得以实施和推行。新闻传播领域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譬如网络传播等)也给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问题。综上一切,都使得“非常态的常态化”更加复杂。

新闻传播过程中“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的负面影响及相关联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譬如,和新闻传媒相关的负面“常态化”日益走向民主政治的反面,也正因为如此,本文将着重说明“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的负面影响,但是笔者不否认其正面意义。我们不能武断所有的与新闻传媒、新闻传播有关的负面现象都是由“非常态的常态化”生成机制所引起,但许多问题的产生往往和新闻传媒以及“常态化”这一传播机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或者,事情本身有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特殊产生原因,但经由传媒以及“常态化”机制的中介和扩大,使其作用和影响变得更为巨大。新闻传媒日益成为社会变迁的第一推动力。[4]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在新闻传媒影响和社会变迁推动方面,其主要机制和过程就是“非常态的常态化”。

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是当今传媒中一个特别明显且存在很多弊病的现象,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因为一些错误的报道方式导致一些对社会不利的新闻被不科学地夸张的常态化。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们在依赖国家法律法规健全的同时,也需要新闻传者提高自身素质,尊重事实真实性,加强自我的控制力。对于受众而言,更应该提升自己的知识涵养,拥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1]罗云锋.新媒体与“非常态的常态化”[EB/OL].http://news.163.com/08/1217/15/4TCH5CP7000131UN.html.

[2]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六)[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3]第默尔·库兰.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72.

[4]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13-114.

猜你喜欢

非常态常态现象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非常态下的信仰展现:一个豫东北村落的节日禁忌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