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存在主义的影像表达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书评

2016-03-28韩笑雨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人道主义

韩笑雨

浅析存在主义的影像表达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书评

韩笑雨

自哲学诞生以来,“存在”的问题就一直在探讨范围内,如柏拉图认为是“理念”,马克思认为是“物质”……然而建立在纯粹的主观性上——建立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上的存在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靡一时,其主要代表人物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篇为存在主义辩护的文章,同时也应该是存在主义的相关书籍、文章中最通俗易懂的。试图通过世界一流导演的电影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考来佐证萨特该文中的“人道主义”表达,同时体现出存在主义对电影的巨大影响。

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电影

[作 者]韩笑雨,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将如何存在?”这一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仅仅是一句歌词。我存在于我的躯壳,我是个学生或是老师,我是个商人或是警察……可是在萨特看来,一旦人把自己说成某一客观的东西,那就是人自己的异化就开始了。所有的唯物主义理论无疑都使人物化……而萨特说:“我们的目的恰恰是建立一个价值模式的人的王国,有别于物质的世界。”[1]但是你若觉得自己是存在的,那你也许只能算得上是“自在”的存在。难道你只能是某个社会关系的指代吗?倘若如此,那你已经把自己归结为由他人界定的一种固有的社会角色。而你本人只是把自己当作这一对象化的客体,难道你不是在“自欺欺人”吗?

存在主义者会告诉你:你就是你,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你只能保持你自己的主体性,置于对象之外通过自由地选择,让自己的对象虚无化,把这个对象化的你从它浑浊的背景中体现在自己眼前。这时你才具备超越对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就是人所独有的。正因如此,萨特才会宣称“只有这个理论配得上人类的尊严,它是唯一不使人成为物的理论。”[1]而且,在存在主义者的世界里是没有“天生”的,并没有“谁生来就是懦夫或者英雄,是懦夫将自己变成懦夫,也是英雄让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样的可能性将会是永远的存在,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是懦夫,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是英雄。”[1]

一、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

歌德曾说过:“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约束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约束的,他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而“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负担起来”的存在主义与歌德的这句名言可谓殊途同归。

“当我们说人要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非是指他只需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他应当对所有人类负责。‘主观主义’这个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指人类的个人自由,另一方面也指人类超越不了人的主观性。”[1]存在主义者坦言人类是必须遭受苦痛的,他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承担其责任时,他不能完全意识到他已然为自己的将来作了选择,而且通过这样的行动同时成为为全人类做出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的时刻,人是没有办法摆脱那种整体的、重大的责任感。”[1]

著名人文学者徐岱曾说过:“所谓幸福人生,就意味着绝不逢场作戏和随波逐流地对待自己。”倘若你不“幸福”,那你依然“不存在”。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当我在用属于我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来决定我的选择从而突显主体性时,我的价值观和个性难道不是已经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了吗?这难道不是一种随波逐流吗?一个人呱呱落地之时已经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而这样的存在要比所谓的“理性”的存在更符合存在主义的观点。当你在思考并做出抉择之前,你是否意识到自己需要思考“思考”本身?当你反思之时,你是否也应当进行“反思之前的我思”?存在主义者就会告诉你,是的,你需要。只有消除所有现成的观念,你才能真正置于对象之外而进行自由的选择。这时你的选择才是主观的、负责的、有意识的。

那存在主义是否是一种对人生采取绝望态度的悲观主义哲学?当然不是。“我们只能把自己所有的依靠限制在自己意志的范围之内,或者在我们的行为行得通的许多可能性之内。”[1]你把杂念全都掏空,只留下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这样你才能宁静致远。“当笛卡尔说‘征服你自己,而不要征服世界’,他基本也是同样的意思——我们不应当怀揣着希望行动。”[1]所谓的希望就是空想,这当然不是悲观,倘若说悲观主义要比乐观主义更深刻的话,那只是因为人们常说的乐观往往是盲目的。而谨慎的乐观应当更能提升人的信心,存在主义就是如此。“然而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生不息,除开行动,没有真实。”[1]只有付诸行动,人才能成为自己,你的一切就是你的行动给予的,而我们是由我们自己所造就的。当我们明白了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之后,我们选择的行动就要担负起我们成为我们自己的责任。撇去真实的行动,人的一切便是不存在的。

给予人自我的意识,教人谨慎而乐观地行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二、存在主义的影像表达

存在主义作为当代流行极广的一种哲学流派影响了许多艺术家,伯格曼、基耶斯洛夫斯基、安东尼奥尼、特吕弗、戈达尔等电影大师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色彩,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兴起,以法国为首的欧洲电影毫无疑问会受其影响。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更是在其代表作《筋疲力尽》(Breathless)中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你呢,你选择什么?”

“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这样极端的表达也体现了如文章中所说的,“存在主义并不是一种提倡美学的道德观”[1],而萨特关于自由意志、责任、在一个无神的世界里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等方面的一些观点,已经势如破竹般渗透大众文化圈。“1989年,美国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电影《重罪与过错》(Crimes and Misdemeanors)同样把萨特的观点神采飞扬、妙趣横生而又惟妙惟肖地演绎成一个当代谋杀故事。”[2]全片由两个毫无关联的故事组成,人物与情节独立。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医生马丁·兰道因外遇而倍感自责,想与他的情妇安吉莉卡·休斯顿分手,对方却不同意,于是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请杀手将她谋杀。第二个故事则是导演伍迪胸怀大志却无法施展才华,他答应为他的妹夫阿伦达摄制一部电影,把妹夫打造成所谓的喜剧之王,但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他却因志同道合和助手米亚法罗产生了情愫……

影片的两位主角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絮叨。而二人的絮叨都指向一个原因,那就是内心的空虚——爱情的虚无导致了医生的空虚,而知音难觅的苦恼则更好地诠释了电影人的空虚。伍迪·艾伦独具纪实风格的影像也颇有存在主义色彩,在电影的结尾,片中的利维教授说道:

“我们一生中都要不断面对痛苦的抉择、道德抉择。有的选择还意义重大,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我们做什么样的选择就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实际上是我们所做的选择的总和……”

这段台词正是阐释了萨特说的:“在存在先于本质的前提下,人要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负责,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1]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的传播,那些从未读过萨特著作的人,也许会被他这种从其他渠道流落到他们手中的观点所影响。

进入新世纪,电影艺术依然深受存在主义影响,无论欧洲、亚洲,富含存在主义美学的作品都层出不穷。其中哲学专业出身的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的众多剖析人性的作品都深刻反映了存在主义的深意。在存在主义几乎与荒诞画上等号的今天,朴赞郁用另类的写实手法,把哲理与人性都蕴藏于光影之中。

在朴赞郁的镜头下,人的分裂、异化一览无余,人与人是对立的,人与社会是疏离的,人的个体生命是虚无的。“人只要存在,就必然焦虑”,人的焦虑在其代表作《老男孩》中被有限的影像无限放大。《老男孩》是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第二部,影片讲述了崔岷植饰演的中年男人吴大秀,一生浑浑噩噩,一天,他在女儿的生日宴醉酒后,返家途中意外地被绑架,关在一间小小的房间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房中摆着一台小电视,一头雾水的吴大秀,从电视上获悉,外面的世界已经“大乱”,妻子被杀,女儿失踪,而自己成了犯罪嫌疑人,被警方通缉。吴大秀开始疯狂地修炼,一心只想报仇雪恨。直到15年之后,吴大秀重获自由,他拼命地找寻真相,而在真相渐渐浮出水面的过程中,复仇的对象却一步步指向自己,他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被人精心策划的陷阱,影片最后,当谜团揭开时,吴大秀却以出乎意料的方式了断了这一切……

萨特那句著名的“他人即地狱”和该片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片中的复仇者们互为地狱的存在,而被囚禁的主角用自身的行动证明了人作为个体却拥有绝对的自由;更用畸形的恋情佐证了“把情感、个人忠诚和具体的爱作为道德基础——无疑是做了一个不负责任的选择。”[1]影片最后体现的复仇的无意义正是人生的虚无所在,选择是可能的,但是不选择却是不可能的,人当然可以作出任何选择,前提是要自由承担责任。萨特曾认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严峻的乐观主义”,因承担责任的痛苦而严峻,却又因人的自由而乐观。这二者的失衡也正是电影《老男孩》中的悲剧诞生的原因。

三、结语

毋庸置疑,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存在主义思潮对电影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因为它风靡之时正巧遇上了对世界电影产生巨大影响的法国电影新浪潮,更是当代电影导演哲学思考的一个出口,我们也期待着更多饱含哲学深思的影视佳作。

[1](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美)理查德·坎伯.萨特(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M].李智,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

[3](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美)马克·T.科纳尔,(美)伊恩·J.斯考伯.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M].李宏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5]张先云.存在主义、法国新浪潮与中国第六代电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2):162-167.

[6]罗茜.朴赞郁电影的存在主义美学[J].电影文学,2015(3):60-63.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萨特人道主义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