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及对策研究

2016-03-28冯晓光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0028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吉林长春10028中国人民银行靖宇县支行办公室吉林白山15200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吉林省精准资金

王 帅,冯晓光(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0028;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系,吉林 长春 10028;.中国人民银行靖宇县支行 办公室,吉林 白山 15200)

吉林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及对策研究

王帅1,2,冯晓光3
(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8;
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系,吉林长春130028;
3.中国人民银行靖宇县支行 办公室,吉林白山135200)

通过对金融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对国内典型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研究进行概述,分析我省金融精准扶贫的现状,探讨适合吉林省的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并为吉林省的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即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就要为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建立金融扶贫开发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着力解决农户融资担保难的问题;持续开展金融机构培训和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

吉林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12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精准扶贫机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一揽子政策。从经济学角度讲,金融精准扶贫就是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或者换一种角度说,要尽量减少资金的“不精准”配置或“错配”。[1]

一、国内典型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研究概述

部分国内学者以具体地区为例,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研究:胡东生以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例,在明确精准扶贫的由来、概念和对金融创新支持要求的基础上,总结该市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创新模式。[2]李澍亚、孙立平、甘团粒介绍了庄浪县的基本情况,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与成效。之后分析了当前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中面临的贫困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产业发展受到资金、技术、市场的瓶颈制约,金融资源分配依旧失衡,政策性贴息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等主要问题。[3]尤圣光认为,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实施金融扶贫是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之一。他阐述了普惠制金融及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并结合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金融扶贫的实践,针对面临的问题,给出了解决对策。[4]

二、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吉林省已初步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金融共同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粮食生产。截至2015年,吉林省在农村扶贫方面,启动了200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实现了27.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完成计划的109.2%。

各金融机构在吉林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方面都积极配合。例如,邮储银行吉林省分行坚持服务“三农”发展普惠金融,创新方式服务“三农”。它在吉林省县及县以下地区的邮政储蓄网点占网点总数的71%,每年为近30个县(市)、300多个乡镇、120多万农户代发粮食和综合直补款,超过全省代发总额度的50%,为60多万农户代发“新农保”。其服务涉农龙头企业,为全省42.7万户农户及小商户提供了资金支持。在处于地理区域中心的乡镇,66个邮储银行“三农信贷服务中心”已建成,就近覆盖500多个乡镇。在此基础上,邮储银行还积极探索利用地方政府涉农服务机构、邮政便民服务站、自有乡镇网点等各方资源建点建站,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一直以来能紧密结合省情、农情和社情,坚持以“农民致富的银行、微企成长的银行、居民兴业的银行”为市场定位,为缩小城乡百姓、企事业单位享受金融服务差异化程度,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农行吉林省分行紧紧围绕“吉林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突出做大总量、做优投向的基本定位,确定2016年农地贷、吉牧贷增量分别超10亿元,县域和涉农贷款增量分别超100亿元的“双十、双百”目标,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到5月末,农户贷款较年初净增9亿元,余额超过9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该行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融资业务,积极支持全省高标准农田、水利、新型城镇化以及教育、医疗、环保等公共服务类项目,省分行成立3个专项营销工作组与市县三级行联动,与各级地方政府进行无缝对接,现储备项目151个,拟融资额近170亿元。

但是,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融资需求多元,发展任务紧迫,目前的农村金融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还有很大距离,而目前的农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贡献仍显不足。吉林省在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合意贷款增量与扶贫发展资金需求的矛盾;贫困识别和金融精准扶贫;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产品单一;社会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不足;贫困地区金融宣传不足,贫困农户金融知识缺乏;法律缺失致使金融精准扶贫内生动力不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定位有非农化偏移倾向等。针对这些问题,引进和创新适合吉林省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很有必要。

三、吉林省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过去十多年间,一些商业银行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营效益,逐步退出吉林省农村领域,农村经营网点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农村微型金融和农村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因此,要实现吉林省金融精准扶贫,应着力发展吉林省农村微型金融和农村互联网金融。其中,互助资金、小额信贷和贫困村互助等都是较适合吉林省实际情况的农村微型金融。此外,在金融精准扶贫中,还要注意“理念”扶贫,即让农民从思想上发生转变,能够知道、了解什么是金融,怎样利用金融为自己服务。

(一)互助资金

一般来说,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划性,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安排,农民的参与程度很低。而互助资金是以农村合作组织为平台建立起来的,以贫困农民需求为导向来管理和使用资金。以前的财政扶贫资金无法细化到户,而互助资金改变了过去政府定项目、上项目、管项目的运作模式,显著提高了扶贫资金入户率,财政扶贫的针对性、瞄准度以及实效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互助资金项目实现了扶贫工作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对接,贫困人口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互助资金则为贫困农户的生产活动提供了财力支撑。另外,互助合作组织的宗旨是互助合作、同舟共济,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5]

(二)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经历了一个正规化、商业化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就有小额信贷试点,经过这些年的逐步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它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坚持扶贫到户,以贫困农户为主体,直接把扶贫贴息贷款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强调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协作与配合,实行“双线管理”或“三线运行”;三是坚持整贷零还、五户联保、中心会议“三大运行机制”;四是强调妇女为主,有些项目只针对妇女设定,为妇女提供贷款,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和参与能力;五是注重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为贷款农户提供生产技术、产品信息等服务,不仅使农户能得到贷款,还帮助农户规划贷款的使用,提高了贷款使用效益和还款率。作为我国信贷扶贫的一种主要形式,小额信贷在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

(三)贫困村互助资金

贫困村互助资金是近年来扶贫和财政部门为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尝试。它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缴纳一定数额的互助金为依托,以其他资金为补充,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原则,在特定区域内建立的生产发展资金。其主要特点有:一是瞄准对象、突出扶贫性。互助资金设在贫困村,服务对象主要是贫困户,集中体现为两个“大”,就是资金总量中无偿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所占比例大,组织成员中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大。二是成员之间强调互助性。农户通过交纳一定的互助资金,形成以资金周转使用为纽带的互助合作关系。三是资金投向具有特定性。资金使用有严格限制,原则上只能用于发展生产性项目。[7]

(四)农村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已经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覆盖率、降低投资理财门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互联网金融发展渐趋平稳后,整个行业都在探寻下一个爆发式增长点。近年来,农村经济正在走上“电商化”、“信息化”的道路,当电商化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后,2009年,宜信尝试P2P,以互联网通过公益小额信贷服务把农村贫困妇女和城市爱心出借者连接起来,至今5年,坏账为零。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实践是一个不断回到经验的基础,不断从实际出发校验、纠错、总结和提高的过程。

(五)金融理念扶贫

金融扶贫首先要理念扶贫,通过进村入户、整村推进等形式宣传,帮助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练就本领、坚守主业的理念;要提高金融意识,要意识到金融是可以为自己和家人服务的,诚实守信是金融扶贫的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挥被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

在金融理念扶贫过程中,为了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目标,政府可以与高校、银行等机构合作。例如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受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委托,开展吉林省“金惠工程”专题调研活动,该校教师带领100余名学生分赴靖宇、镇赉、通榆、大安、龙井、和龙、汪清、安图8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农村居民金融需求调查,并建立了9个“金融惠民工程、普惠金融、农村金融改革观测点”,作为金融跟踪研究和金融知识普及实践教育基地。

金融惠民工程是由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08年发起的以农村为重点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的全国性公益项目。该项目以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致力于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基础金融素质和基层金融从业者的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融生态,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在贫困地区的可获得性,进而助推国家扶贫开发事业。在“金惠工程”推进过程中,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结合开展对口脱贫攻坚工作、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等研究,将“金惠工程”引入吉林省并承担了实地调查和后续科研任务。以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结合的方式,共同推进开展金融教育,提高农民金融素质,助力实现吉林省金融惠民、金融减贫和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目标。

四、吉林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金融精准扶贫要建立责任片区

精准扶贫的一大要义是精准到位,而金融扶贫要精准到位,首先要解决“谁来扶”、“扶持谁”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金融扶贫把脉不准、认知模糊,缺乏与政府扶贫部门联系合作,出现了金融扶贫责任不清、目标选得不准等问题,导致扶贫信贷投放力度不强、效益不高。要做到精准扶贫,金融机构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应与地方政府扶贫部门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打通金融机构与政府扶贫部门的合作渠道,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工作合力。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调查摸底,并根据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划定金融扶贫的责任片区,建立金融扶贫主办银行制度,明确各银行机构支持扶贫开发的目标、重点、方式,确定年度工作计划和信贷支持目标。相关部门应督促主办银行按规定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履行承诺,切实增加贫困地区信贷资金支持力度,确保扶贫开发主办行制度有效落实,夯实主办银行的社会责任。

扶贫责任主体落实后,主办银行应组织金融扶贫工作小组,进村入户,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掌握扶贫的第一手资料,精确识别扶贫对象。主办银行和政府扶贫部门应建立联席工作制度,将缺乏生产资金的贫困户分级分类筛选出来,建立内容包括贫困现状、致贫原因,信用状况、所需资金等的金融扶贫信息档案。

金融机构要秉承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做到遍访和细访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真正了解他们的金融需要。

(二)金融精准扶贫要打“组合拳”

金融精准扶贫与传统扶贫相比就是要变“输血”为“造血”。因此,金融扶贫要解决怎么扶、扶什么的问题,要实现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首先,金融扶贫要有精准的抓手和项目。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要密切沟通配合,对贫困村、贫困户做好前期调研规划。在策划扶贫项目时,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多了解民意、倾听贫困户的心声,根据本地自然资源和产业,建立“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实现资金、技术、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让扶贫项目成为脱贫致富的动力之源。此外,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满足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对于贫困户,一般是不能提供担保抵押品的。因此,要扩大担保抵押品的范围,大力发展宅基地、土地承包权、农机具、林权抵押等信贷业务。针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扶贫要建立长效机制。金融扶贫与财政等其他扶贫方式相比,其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金融扶贫应立足于开发扶贫,既讲资金投入又讲风险防控,走保本微利的发展之路。同时,还要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金融扶贫应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这就需要金融主管部门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倾斜的信贷政策,对投放扶贫信贷资金进行单列考核,给予专项的扶贫再贷款,合理延长扶贫再贷款的期限,在利率上更加优惠一些,在存款准备金方面可实行动态差别对待。监管部门应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适当放宽贫困地区现行存贷比监管标准,对于扶贫信贷资金可以不纳入存贷比考核,对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提高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从而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对贡献较大的机构,应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激励政策,给予财政资金的倾斜。同时,可以建立金融扶贫风险分散补偿机制,引进保险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多种形式,探索小额贷款保险等方式,构建风险保障网络。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要传递出“转变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思路”的积极信号。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金融扶贫同样要有“精准度”,对贫困户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逐步构建金融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金融机构要增强责任和担当意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在扶贫开发中的“造血”功能,拓展金融在扶贫开发中的空间,最终实现贫困户、金融机构、社会等方面的多赢局面。[8]

[1] 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1).

[2] 胡东生.精准扶贫战略与金融创新支持模式探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例[J].福建金融,2015,(10).

[3] 李澍亚,孙立平,甘团粒.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以庄浪县为例[J]甘肃金融,2015,(12).

[4] 尤圣光.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研究[J].当代经济,2016,(5).

[5] 黄承伟,陆汉文,刘金海.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中国农村微型金融扶贫模式培训与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09,(9).

[6][7] 王国良,禇利明.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07,(14)

[8] 朱鼎和.金融扶贫要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229/14240797_0.shtml

Study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Precision PovertyAlleviation of Rural Finance in Jilin Province

WANG Shuai1,2,FENG Xiao-guang3
(1.Jilin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Changchun 130028,China;2.Department of Finance,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Changchun 130028,China;3.Jingyu Sub-branch Office,People's Bank of China,Baishan 135200,China)

Through the concept of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e definition and overview of precision typical region of China financial poverty studies,our province precise financial poverty status is designed,which is suitable for Jilin province rural financial precise mode of poverty alleviation,and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Jilin province rural financial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pointed out the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precise poverty,is involved in poverty allevi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sufficient liquidity;the establishment of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linkage between the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easant household financing;continue to carry ou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raining and rural areas financial knowledge propaganda.

Jilin province;rural area;finance;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责任编辑:杨晓丹]

F323.8;F832.43

A

2016-06-25

1671-6671(2016)04-0017-05

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基地项目(JRWH2016(5))

王帅(1984-),女,吉林白山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讲师。

猜你喜欢

吉林省精准资金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