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2016-03-28杨晓琳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省市层级文化产业

■ 杨晓琳(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 100006)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杨晓琳(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

内容摘要:本文在归纳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以2013年数据为横截面数据,对31个省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按得分进行层级分类,找出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优劣势,针对性地对各层级地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相关文献综述

当今世界,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日益凸显,文化产业凭借低能耗、低污染、高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等优势,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消费结构,扩大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国家将文化产业生产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将夺取国外文化市场份额作为国家战略目标。文化产业竞争力已经逐渐成长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一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显得尤为重要: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到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产业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因此,论证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施策,对于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也不断深化,提出了许多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梳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不同的测度方法,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从研究涉及的层次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从宏观角度,评估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如祁述裕(2001,2005)、雷光华(2004)、郑琳(2005)等;二是从中观层面,评价区域(省级或者城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如詹正茂(2006)、顾乃华和夏杰长(2007)、王岚等(2009)、马玉琪(2012)等;三是从微观层面,对文化产业园区或集聚区发展的评价,如牛维麟(2007)、牛维麟和彭翊(2009)、史征(2009)等。另外,为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深入,也有学者对文化产业内部细分行业的评价指标研究,如张强和龙鳞(2005)、徐春生(2008)、马勇和陈慧英(2012)等;还有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集中研究对文化产业竞争力某个方面或者某个影响因素的评估,如侯艳红(2008)、周正刚和陈曙光(2008)、孙彤和侯璐 (2012)等,这些研究都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估研究。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归纳分析基础上,整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测度方法,如表1所示。

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本文构建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系统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要从整体、宏观考虑,构建相对比较完备的、全方位的指标体系。指标要能够覆盖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各方面,以免疏漏偏颇,以偏概全;指标之间也要形成有机联系,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反映文化产业情况;指标之间不能出现重复。

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要考虑数据来源,要能够直接或者通过计算得到选取的指标数据,而且最好来源于各种统计资料,特别是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不能编造数据,不能凭空创造指标,以保证指标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指标之间要具有可比较性,选择一定的维度,进行一定的数据转换,可以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在对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尽量采用相对值,去量纲化,而不用带量纲的绝对数据,方便进行比较分析。

简明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要尽量选择简单明了的指标,容易理解,与反映的内容之间有直接关系,而且要尽量用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多的内容。

可量化原则。构建指标体系,应该尽量选择能以数量表征的指标,通过进行数据转换和处理,能够进行比较和计算,能够得到相对客观而确定的结论。

(二)指标体系构建内容

本文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简明性、可量化等原则,借鉴国内外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现有研究成果,从文化环境竞争力、市场环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环境竞争力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了包括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见表2)。

因子分析模型

(一)数据来源和标准化处理

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为分析对象,以2013年数据为横截面数据,运用SPSS21.0对31个省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因子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4》和《中国统计年鉴2014》,部分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政府官方网站及计算而得。

为了消除指标体系中不同量纲的差异,首先运用SPSS21.0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作为本文的样本数据。

(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 rtle tt球形检验,SPSS输出结果为:KMO数值为0.677,比较接近1;卡方统计值为784.548,观测值比较大;Ba rtle tt球形检验的相伴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5,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有较高相关性,因此本文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3)。

(三)提取因子变量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按照特征根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提取5个主因子(见表4),特征值为:8.960、4.617、2.027、1.181、1.00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843%,特征根均大于1,因此,提取的5个主因子能够反映大多数指标的信息,可以描述31个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状况。

(四)因子命名

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最大正交旋转,获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5)。依据主因子所反映的指标内容及各变量在主因子上的载荷进行因子命名:

因子1命名为规模因子(F1,25.63%);因其在X4(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数)、X6(文化事业费)、X11(出版物发行机构数)、X12(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资产总额)、X14(文化产业增加值)、X18(文化产业园)、X2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上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564、0.735、0.724、0.854、0.791、0.742、0.892,综合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内容、总体实力和规模,它可以表征地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子2命名为资源因子(F2,22.255%);因其在X1(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X2(人均拥有文物保护机构和博物馆藏品数)、X7(人均文化事业费)、X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9(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现金消费支出)、X17(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X21(互联网普及率)上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847、0.892、0.837、0.785、0.752、0.602、0.765,综合体现了地区文化产业的资本资源和资源设施情况。它可以表征地区文化产业的资源竞争力。

因子3命名为投入因子(F3,14.641%);因其在X3(艺术表演场馆从业人员数)、X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X19(文化事业实际完成基建投资)、X20(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上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521、0.817、0.874、0.571,综合体现了地区文化产业人员、资本、基建投入及相关产业投入状况。它可以表征地区文化产业的持续竞争力。

因子4命名为创新开发因子(F4,12.394%);因其在X13(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利润总额)、X15(文化艺术科研机构数)、在X16(文化艺术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才数)上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471、0.925、0.884,综合体现了地区文化产业创新状况及企业经营状况。它可以表征地区文化产业的转化竞争力。

因子5命名为市场因子(F5,5.922%);因其在X10(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现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上有较大载荷,为0.544,体现了地区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状况。它可以表征地区文化产业的需求竞争力。

表1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测度方法

表2 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表3 KMO和Bartlett检验

表4 解释的总方差

图1 因子得分雷达图

(五)计算因子得分及排名

本文采用回归算法(因子得分均值为0),通过SPSS程序,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略)及31个省市的主因子得分Fi(i=1,2,3,4,5),再以正交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得出各地区综合因子得分F及排名(见表6)。计算公式为:

Fi=ΣλkXk(i=1,2,3,4,5,k=1,2……22,λk为因子得分系数)

F=F1*0.2563+F2*0.22255+F3*0.14641 +F4*0.12394+F5*0.05922

结果分析与综合评价

(一)因子得分差异分析

按照31个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落差,将其分为三个层级,如表6所示。按所属层级评价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

第Ⅰ层级:综合得分为0.67-1之间,包括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最强。其中,江苏无论是主因子得分,还是综合因子得分排名均靠前,如图1所示,五个因子得分均大于0,位于内五边形的边缘以外,且因子得分五边形相对规正。说明其发展文化产业各影响因素结构均衡,不仅当前文化产业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很强。而北京、广东、上海、浙江虽然综合因子得分较高,但并没有集中全部优势要素。北京投入因子F3、广东资源因子F2、上海、浙江创新开发因子F4,排名相对靠后,而北京的资源因子F2、创新开发因子F4、广东的规模因子F1、上海的资源因子F2、浙江的投入因子F3,得分远高于平均水平,因子得分的五边形不规正。说明其文化产业体系内各要素不均衡,综合因子排名靠前是由于这些省市规模因子F1得分普遍较高,集聚了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因素,核心竞争力远超其他省份,但从长远看,如不弥补短板,文化产业长期发展会受到制约。

第Ⅱ层级:综合得分为(-0.21)-0.29之间,包括山东、福建、山西、四川、河南、陕西、辽宁、天津、安徽、湖南、河北、内蒙古、广西、湖北、云南、江西、吉林,文化产业竞争力中等。其中,山东、福建、山西、四川、河南、陕西六省综合因子得分大于0,个别主因子得分也位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山西、四川、河南、陕西在创新开发因子F4得分较高,发展文化产业后发优势强劲,文化产业竞争力属于中强型。辽宁、天津、安徽、湖南、河北、内蒙古、广西、湖北、云南、江西、吉林11个省市综合因子得分小于0,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势要素相对分散且主因子得分排名中等偏低,只是在个别因子上表现突出,各因子得分不均制约文化产业系统的均衡发展,文化产业竞争力属于中弱型。

表5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6 31个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得分及综合评价

第Ⅲ层级:综合得分为(-0.6)-(-0.29)之间,包括新疆、重庆、海南、甘肃、贵州、宁夏、黑龙江、青海、西藏,这九个省市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最弱。综合因子和大多数主因子得分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核心竞争力、转化竞争力、持续竞争力劣势尤为明显。但是,宁夏、青海、西藏在资源因子F2上得分位列全国前10,具有天然的文化资源禀赋,资源竞争力具有优势,海南、贵州在市场因子F5上得分位列全国前10,需求竞争力具有优势。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竞争力位于第Ⅲ层级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仍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因子得分差异原因分析及综合评价

1.经济发展规模与文化产业竞争力呈现总体一致性。结合表6,第Ⅰ层级的5个省市均位于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第Ⅲ层级的9个省市除海南、黑龙江外,全部位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第Ⅱ层级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体现出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高的一致性。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及城市化水平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再加上国家的优惠政策,使得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第Ⅲ层级的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市场经济不够发达,文化市场活跃度低,加上科技创新及人才匮乏,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体系,最终抑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研创因素影响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山西、四川、河南、安徽,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远高于地区人均GDP。共同特性是这4个省市创新开发因子得分较高,转化竞争力较好,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鼓励科技与文化资源融合,注重文化产业成果转化,产业化水平高,使得文化产业竞争力高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3.因子间协调度影响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天津、内蒙、吉林、重庆、黑龙江、宁夏、青海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远低于地区人均GDP。这些省市共同特点是影响文化产业的各项因子得分排名差距很多,因子间协调度差。如天津资源因子排名第3,而需求因子排名第30;青海、西藏、宁夏资源因子排名全国第6、8、10,但是良好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成文化产业竞争力,对应的规模因子得分排名分列全国第30、31、28。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竞争力(各项因子)高度不协调,使得绝对劣势竞争力抵消了相对优势竞争力,最终抑制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影响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唯一因素。只有促进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五个要素均衡提高,尤其注重发挥科研创新因素的作用,才能促进地区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存在正相关性;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在三个层级间呈橄榄形分布,存在着明显的省际差异,在优劣势要素分布(主因子得分)及地区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空间分布格局;一些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强的省市,在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五个内部因素之间,存在协调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形成制约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稳步发展的短板;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在影响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某些要素上,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提升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应在充分认识自身文化产业竞争力优劣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因子作用,重点克服劣势因子的不足,依据各地区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发展路径及战略措施。

位于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第I层级的省市,位于橄榄形顶部,仅包含5个省市,处于创新驱动阶段,部分地区已进入财富驱动阶段。对于文化产业各影响因素结构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江苏,地方政府应着力于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和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四地应重点着力于弥补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优化因子结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提高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位于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第Ⅱ层级的省市,位于橄榄形中间,包含的城市最多,共计17个省市。大部分还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向投资驱动阶段的转变过程,部分地区已进入投资驱动阶段,在这个阶段,政府将大有作为。一是各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文化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依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将文化资源融入科技创意元素,最大限度转化为高增值性的文化资本。二是多渠道筹资,鼓励建立各种文化基金会,引导资金投向,重点扶持公共类和艺术类文化产业。三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引进复合型人才,在高校中开设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数据库等手段优化人才结构。此外,文化产业竞争力处于中弱型的地区,尤其还应注重文化产业系统的均衡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位于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第Ⅲ层级的省市,位于橄榄形底部,包含9个省市,大部分还处于要素驱动阶段。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要素,发挥后发优势。一是依托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文化产品制造业。二是注重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引导消费倾向,通过降低恩格尔系数,增加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消费额,提高文化产业需求竞争力。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提高文化产业持续竞争力;加强与东中部发达地区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延伸地区文化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转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顾乃华,夏杰长.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2)

2.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2011-03-16]http://www.gov.cn/2011lh/ content_1825838.htm

4.孙敬水,黄秋虹.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最新研究进展[J].工业技术经济,2012 (12)

5.王岚,赵国杰.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6.王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7

7.叶丽君,李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3)

8.李芳凝.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9.乐祥海.中部六省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2009-2011[J].系统工程,2013(3)

10.文化部财务司.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4)[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4

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省市层级文化产业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