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奇思妙想”
2016-03-28甘志国
甘志国
【摘 要】 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认真备课.认真备课的前提,还表现在老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往往是学生的“奇思妙想”)尽可能地有预设,并能轻松应对.文章通过教学实例说明了老师在教学中要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奇思妙想”.
【关键词】 善待;奇思妙想;等价转化
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认真备课.认真备课的前提,不仅仅表现在传统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等,还要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往往是学生的“奇思妙想”)尽可能地有预设,并能轻松应对.
1 小学生的“奇思妙想”:《有余数的除法》课堂上的“切豆子”
一位刚入职不久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老师讲公开课《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室里有专家及学校领导在听课),先提出问题:
题1 7÷2=( )……( ).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两瓶黄豆中拿出7颗,把它们放在两个瓶盖里,要求每个瓶盖里放的黄豆要一样多且尽可能多,请问每个瓶盖里应放几颗?最后还剩几颗?
学生通过活动、讨论,都得出了答案:每个瓶盖里应放3颗黄豆,最后还剩1颗黄豆,即
7÷2=(3)(1)
但接下来,一学生问老师:因为要求每个瓶盖里放的黄豆要一样多且尽可能多,所以我可以把还剩的1颗黄豆均匀切成两半,把这两半各放入一个瓶盖里,得每个瓶盖里应放三颗半黄豆,最后还剩0颗黄豆.这种解法对吗?
这位刚入职不久的老师吓出一身冷汗,吞吞吐吐地说道:“我没带小刀,怎么切呀?”
这位学生说:“我的文具盒里就有削铅笔的小刀,我来切.”
老师赶忙按住学生的文具盒盖子,坚决不让学生拿出小刀,并说道:“不能切,不能切呀,坚决不能切!”
这时下课铃响了……
评课时,授课老师无奈地对听课专家说:“学生的问题真不好回答,怎么能切呢?三年级学生还没学小数、分数呀!”
……
评述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数学就是体验生活;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就是分豆子.这位年轻老师教学方法很好!
小朋友天真烂漫、朝气蓬勃,所提问题真能难倒老师吗?
聪明的阿凡提一定会这样回答的——
这里的黄豆可以切成两半,但生活中好多东西是不能切成两半的,比如:7位旅客乘坐两辆轿车,要求每辆轿车乘坐的旅客要一样多且尽可能多,请问每辆轿车应乘坐几位旅客?最后还剩下几位旅客没有乘坐轿车?
答案是每辆轿车应乘坐3位旅客,最后还剩下1位旅客没有乘坐轿车.
请问:能把剩下的1位旅客均匀切成两半吗?
2 初中生的“奇思妙想”
2.1 这样解一元二次方程对吗?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下来讲述了下面的例题:
评述 在教学中,老师要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比如,老师要身先士卒、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自身爱好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勤于钻研数学问题,并把获得的研究成果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
由于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环境都很先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很利于学习,所以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老师在教学中应以点拨、启发为主,不可灌输,应力求达到愤悱状态,轻松愉悦、通过实践来学习深刻的知识.
老师绝不可把学生当奴隶来教,一定要教学生做知识的主人,探索、研究、发现和运用知识,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4 结语
老师要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奇思妙想”.因为一般来说,学生的想法都不是“胡思乱想”,教育的真谛就是要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现在的学生中有自己想法的并不多,这是不正常的(笔者认为有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的原因,也有老师教学方法不当的原因,还有师生均缺少静下心来思考和钻研问题的习惯的原因),所以老师要珍视学生的每一次“奇思妙想”.
(1)老师要鼓励学生爱提问题的习惯、态度和精神,尽可能地解决好学生的问题(包括学生互相讨论得出正确的结果),使学生有收获(不仅仅指提问题的学生);如果目前确实不能给学生解决(比如在知识上超过范围,或老师由于自身能力的缺陷而解答不了),也要真诚地给学生做好解释工作,等到相应的时候给出解答,老师决不可敷衍了事.
(2)老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有预设:学生可能在课堂上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如何给学生讲清楚这些问题?
(3)老师解决学生的“奇思妙想”也要讲究方法和度:如果是全班多数学生解决的问题且不太影响当堂课的教学任务,老师就应考虑当堂作清晰的讲解;否则,就应考虑用课外时间师生共同探究或个别辅导.
(4)老师解决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尽可能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老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听懂和理解学生的见解,还要尽可能地指导学生作总结和提升,这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
(5)老师若能坚持善待、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位老师也一定会在学科素养、教学方法上得到较快提升,因为这就是最好的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