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腐食品冷链环节微生物指标测定及分析
2016-03-27杨春敏王身相刘威魁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
□杨春敏 王身相 刘威魁 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
易腐食品冷链环节微生物指标测定及分析
□杨春敏 王身相 刘威魁 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品种供应越来越丰富,我国易腐食品数量占到50%以上,易腐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成为焦点。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是导致易腐食品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要确保易腐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控制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而控制微生物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必须进行食品冷链,使易腐食品在整个流通过程处于低温环境下,才能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易腐食品:猪肉、鱼肉和水饺,测定猪肉和鱼肉冷藏7 d、水饺冷冻14 d过程中微生物指标的变化,评估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对易腐食品的品质影响,并为易腐食品HACCP体系中建立关键控制点提供理论依据。
样品来源与方法
样品种类与来源
猪肉,取自佛山三水某个生猪定点屠宰场;草鱼肉,取自佛山三水某大型农贸市场;水饺,取自佛山三水某速冻水饺加工厂。
取样时均采取无菌取样:猪肉和鱼肉取样时,割取里层肉500 g;水饺采取随机挑取500 g成品。样品采集后装入样品袋,猪肉和鱼肉4 ℃,水饺-18℃保存,立即送回实验室分析。
方法与评价依据
将送回的样品,猪肉和鱼肉于4 ℃冰箱贮藏,每间隔1 d,连续测7 d;水饺于-18 ℃冰箱贮藏每间隔2 d,连续测14 d。取样时在每天相同时间并均以无菌称取25 g,然后按照10倍梯度稀释法稀释,选取适宜梯度检测微生物数量变化。菌落总数的测定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2-2010);大肠菌群的测定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GB4789.3-2010);霉菌和酵母的测定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GB4789.15-2010);嗜冷菌总数的测定方法同细菌总数,培养条件为4 ℃下培养7 d。
结果与分析
猪肉冷藏过程微生物指标的变化
如图1所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猪肉中菌落总数和嗜冷菌数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到第3 d后,嗜冷菌增长速度较菌落总数快,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受到嗜冷菌污染,因其具有耐冷性在冷藏条件下仍会大量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肉发生腐败变质。目前我国对肉类的卫生标准中,一般认为细菌总数达到106CFU/g时为鲜肉的临界值,达到107CFU/g时肉表现出明显的腐败,达到108CFU/g时则不能食用,从图1可知,储存到第5 d达到6.43 lg(CFU/g)已经开始腐败。大肠菌群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在第1 d有所下降后,一直保持低速增长。霉菌和酵母保持平稳,数量变化不大。
草鱼肉冷藏过程中微生物指标的变化
如图2所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草鱼肉中菌落总数和嗜冷菌数从第1 d后开始快速增长,到第3 d达到6.15 lg(CFU/g),鱼肉已经开始腐败,到第5 d达到8.11 lg(CFU/g),已经不能食用了。大肠菌群整个过程呈现缓慢上升趋势。霉菌和酵母数量一直趋于平稳,变化不明显。
速冻水饺冷冻过程中微生物指标变化
如图3所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速冻水饺中微生物数量在前两天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可能是低温导致微生物一定程度的损伤,然后适应环境后又缓慢恢复,整个贮藏过程变化平缓,在储藏14 d后菌落总数才达到3.92 lg(CFU/g)。国家标准规定,速冻面米生制品细菌总数不能超过3×105CFU/g,整个贮藏期都离标准相差甚远。
讨论
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易腐食品猪肉、鱼肉和水饺,测定猪肉和鱼肉冷藏,水饺冷冻过程中微生物指标数量的变化。猪肉、鱼肉和水饺在0 d时菌落总数分别为3.12 lg(CFU/ g)、4.15 lg(CFU/g)和3.81 lg(CFU/g)。冷藏保存的猪肉和鱼肉分别在第5 d和第3 d开始腐败,此时的菌落总数分别为6.43 lg(CFU/g)和6.15 lg(CFU/g),冷冻保存的水饺整个贮藏期菌落总数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上限,第14 d时菌落总数为3.92 lg(CFU/g)。
通过实验数据可看出,鱼肉和水饺的微生物指标初始值较高,可能是鱼肉其体表带菌数量多,在加工时容易染菌;水饺原料多,加工环节多容易染菌。从冷藏的猪肉和鱼肉的嗜冷菌总数变化可知,在加工流通过程中此菌的依然会大量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食品腐败。所以对于易腐食品HACCP控制应该严格控制生产加工时染菌,且冷链过程要避免冷链断裂,储存温度越低,易腐食品贮藏期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