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开放式”导师团队制的构建与实践1
2016-03-27熊微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文/ 熊微(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开放式”导师团队制的构建与实践1
文/ 熊微(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DOl 编码:10.3969/J.lSSN.1674-4187.2016.03.013
一、“开放式”导师团队制实行的背景和依据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每年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2013 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更是突破了 180万人,然而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增长却没有如此迅猛。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我国有 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 10 人以上,近 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 20 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 30 人。2转引自苏菁、江丰,基于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黑龙江教育,2013年第8期,第62页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科的交叉、渗透日益突出。教师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广度是有限的,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导师。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行导师团队模式成为新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求。
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设计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图探讨“工业设计工程”以及“艺术设计”(MFA)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团队制的构建和运作。要讨论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观察设计学科的特点,一般来说,传统设计观基本把“设计”理解为以满足需要为目标的策划部分与以视觉审美观念为导向的表达部分。策划部分体现探索目标实现的创造性和规划性,表达过程体现为诉诸视觉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近20年来,设计学已经从有相对完整教学体系的应用造型艺术发展成与商学、技术、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紧密关联的交叉学科。我们对“设计”的理解进入了“大设计观”的层面。所谓“大设计”,简要的说,即以“人、事、物、场、境”的系统观来观照“设计”而得出的认识,相对于前述的传统设计观而言,它通过认知范围和实践范围的扩大,打破了原有的“设计即是‘问题求解’和‘外观造型’”认识的窠臼。大设计观以物(设计成品的功能、结构、形式)为轴心,分别向两端延伸。一方面,向前延伸到事的研究(事理学)与人的研究(用户研究);另一方面向后延伸到场的研究(商业模式、品牌、文化、伦理等),最终延至境的研究(哲学意义)。大设计观突破了传统设计观,达到了更高、更深层面的概括总结,体现了我们对设计学科理解的深化、细化和系统化。
其次,我们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分别。从培养目标来看,前者侧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后者主要是培养具有理论基础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从培养方式来看,前者注重实战案例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后者注重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的素质和能力。正是因为设计学科发展到对“大设计观”的系统延伸,决定了设计学研究生培养必须注重学科交叉所带来的新变化,从而相应会对原有单一导师指导制度提出新要求。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专业学位培养对实践问题的特殊关注导致校外企业导师的介入成为“导师团队制”的应有之义。甚至我们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根据设计学科及专业学位培养的特点,普通的“导师团队制”也无法完全适应。此时,我们试图提出“开放式”导师团队的概念,以便成为我们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的一种新探索。
二、“开放式”导师团队概念界定及构建策略
“开放式”导师团队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置的一种新型培养主体。它的基本内涵是在原有导师团队基础上,增加研究生培养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具体包括以下构建策略。
1、导师团队成员构成的交叉导向
目前国内存在校内组建模式、校校组建模式、校所组建模式和校企组建模式,其中校内和校企组建模式最为常见。校内组建模式即校内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组建导师团队。校内教师相互间比较了解、沟通交流也较便捷,可以依托已有的科研项目或实验室进行组建,推动研究生的团队学习和学术交流。校企组建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的专家共同组建导师团队。该模式特别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可将产、学、研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显著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架起企业和学校间的桥梁,使培养的研究生能满足行业的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校企组建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流于形式,或对企业导师设置门槛过高而导致培养难以真正展开等问题。
国际上,我们以英国老牌“红砖”大学为例,他们在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构成方面是这么做的。导师团队包括一个主导师.一至两个副导师。主导师全面负责管理及指导学生的研究计划。负责管理学生注册,制定合适的研究计划及检查研究进展。副导师的作用是协助主导师,承担部分指导工作,提供专业意见,并在主导师不在学校时承担指导工作。副导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没有主导师高,但要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研究资历。比如一个资历浅的教师,在以前没有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则要在导师团队中担任一年以上的副导师后,才有可能担任主导师。当高校和研究机构有正式合作研究项目时,研究生除校内导师外,还配有校外合作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研究项目。在某些工科专业,还配置了企业导师,企业导师能够帮助研究生获得在高校无法获得的工业设备或工艺数据,以满足科技成果在工业应用的研究需要。一般而言,校外合作导师和企业导师均要通过正式协议来确定。除了导师团队,每个研究生还配有一名指导教师。他们的任务是向研究生提供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指导,旨在友好亲切的气氛下提供建议。1陆益民,黄险峰,英国研究生导师制度及借鉴,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13页应该说,除了他们校外导师的介入比较严肃(签有约束性很强的协议)和具备生活指导教师(心理指导)这两点外,其他的与国内并无二致。
我们所提出的开放式导师团队在成员构成时,其实比原来的导师团队,更强调开放性,表现为边界开放、形式开放、资格开放,十分明显地体现了设计学科进入大设计时代的交叉性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独特性。边界开放主要指的是跨过学科和专业的边界(跨学科、跨专业合作),我们的导师团队构建时会根据不同设计项目所需要,配备诸如材料技术学科专业背景(基于新材料的产品设计项目)、心理学背景(用户体验研究)、物联网技术支持背景(移动APP的后台设计)的专家,甚至是民政局官员和社会学者(临终关怀服务性设计)。形式开放主要是指除了常规课程授课和论文写作之外,我们更关注设计项目实战研究(包含概念性设计或商业性设计),具体形式包括设计专题研究、设计竞赛专题、结合江南大学开放创新研究院平台的多层次设计工作坊、设计实习、企业外包课题设计等等。资格开放,主要是针对有关硕士生指导教师的学历和职称限制所做的有限尝试。即在保证导师团队的主体是具备资格的硕导情况下,不排除企业资深从业者以多种合作的形式介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我们会请出产业行业领域从业多年但欠缺学历和职称的老专家,成为我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堂上的嘉宾,实战中的顾问,在具体的教学指导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作用。
总之,开放式导师团队成员构成上,既注重依托学院团队内部正式身份的教授、副教授、讲师,更注重跨界进入的学术专家和部分介入的企业顾问所起的作用。这也是所谓“交叉”导向的真正内涵。
2、导师团队成员动态调整的角色导向
当导师团队建立以后,一般情况下,成员是稳定的。稳定既是保持研究生培养的科学性和一贯性,也是锤炼科研队伍,形成某种科研风格和科研文化氛围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知道,运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完全求稳,其实是害怕变化和挑战,也必然带来僵化和停滞的弊病。2015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出正式通知,决定自2016年起,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工作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我们所提倡的“开放式”导师团队,从内在上试图避免这个问题,恰恰符合了国家政策中的动态调整概念。“开放式”导师团队成员动态调整方面可包含角色导向、业绩导向和项目导向等不同的调整方式。
我们先来看角色导向。梅雷迪斯•贝尔宾(R.Meredith Belbin)早在1981年即提出团队角色理论的观点:(1)、 每个成员在团队中都需要扮演“职务角色”和“团队角色”双重身份,其中,职务角色是由工作任务决定的;团队角色则是潜在的、不易被发现的,由个体气质、性格所决定的。双重角色的扮演在团队中缺一不可。(2)、团队角色包括九种,分别是协调者(Coordina-tor)、推进者(Shaper)、创 新 者(Plant)、 资 源 调 查 者(Resource investigator)、监督者(Monitor evaluator)、凝聚者(Team worker)、实干家(Implementer)、完美者(Completer-finisher)、专家(Specialist),这九种角色对于构成一个有效团队是不可或缺的,唯有角色齐全,才能实现功能齐全。1胡辉 蔡昭权,基于团队角色理论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模式的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102页崔传金 陈至坤 张瑞成,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方法和实践研究,大学教育,2015年8月,第2页根据此观点,导师团队成员不仅需要按职称、年龄、学历、威望、经验来构筑丰富层次,而且需要按性格气质和专业特长来构筑不同种类的角色,才能实现最佳状态,当暂时出现缺位情况或同一角色的人员过多的情况时,马上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这就是动态调整的角色导向之涵义。
3、导师团队成员动态调整的业绩导向(激励机制)
团队的绩效评价与激励主要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建立导师团队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可以从几方面入手:(1) 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情况。可以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统计;(2) 研究生参加竞赛获奖的情况。对获奖的数量和级别进行统计;(3)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情况。论文的规范性和质量,评审专家评审情况,研究生获优秀论文的情况进行统计;(4) 针对硕士研究生,还需对考取博士生的数量进行统计,也是团队培养人才表现的重要方面;(5) 其他情况。如研究生就业情况、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等其他情况进行统计。
通过对导师团队的评价,对未达到要求的导师团队进行鞭策,对优秀导师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达到示范的作用。2罗泽举,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团队指导模式设计与管理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11期,第99页在上述评价基础上,要区别科研导向和人才培养导向之区别。如果是科研团队考核和激励,自然是科研成果优先。但是导师团队的考核,更需要厘清研究生培养的成果,尤其是突出性成果其来源于团队成员的何种角色,尽管团队是个整体,但是其中“影响因子”仍有大小之分。业绩显著的对应奖励,业绩不佳的及时调整,是谓动态调整的业绩导向。
4、导师团队成员动态调整的项目导向
一般来说,传统的导师团队构建比较注重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模式,在研究层级上注重职称或学术地位的梯队模式。比如有的学校采用“1+3+3+3”的模式进行梯队建设。模式中的“1”为一个学术带头人,“3+3+3”分别为 3个教授,3 个副教授和 3 个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1胡辉 蔡昭权,基于团队角色理论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模式的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102页崔传金 陈至坤 张瑞成,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方法和实践研究,大学教育,2015年8月,第2页这样当然可以保证队伍的层次和年龄都较为合理,但是团队一经形成,基本上研究方法和研究习惯也被固定。时间长了,仍旧会出现一些弊病。比如阶层地位的固化,使得团队上层负责人一言九鼎,青年教师无话语权和探讨的积极性,又比如长期使用某种“套路”和模式来快速完成纵向科研或横向委托项目,在完成质量方面难以突破和提高等等。
我们所提倡的“开放式”导师团队,不以人为固定轴,以项目为核心导向。在保持团队核心成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依据不同的项目要求,组建临时性课题组,一个项目一个课题组,“一事一议”,保证课题组成员大多数是原来团队核心成员,同时一定会加入根据项目特定需要所邀请的新人加入。这也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动态调整方式。在这方面本人谈一下个人体会,本人是设计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导副教授,近两年曾参与一些建筑设计项目的前期策划,团队成员中有固定的团队成员——建筑设计背景的教授与副教授。在2015年10月份,有一个关于江苏商业密码产业协会赴北京进行全国性展览的会展设计项目,我们同时将其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战训练项目进行开展。在具体开展时,我们团队及时根据项目的特色需要,邀请了视传设计、信息传播和密码科技等方面的专家介入,加上原有的室内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团队成员,就临时组成了一个有针对性的新的课题组,体现了设计学科的交叉性和专业学位培养实战的“开放性”。
总之,“开放式”导师团队制既与单一导师指导制不同,也和愈来愈普遍的固定导师团队制指导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对单一导师指导而言,它具备种种明显优势,诸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科研学术交流、有效实现学科交叉、实现导师间学术互补等等。对传统的固定导师团队培养制度而言,它也有开放性、灵活性、动态性、互动性、时效性等新的优势。
三、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开放式”导师团队制的运作机制
2010年11月,江南大学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成功获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借此契机,展开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招生体制、培养环节、导师团队、考核评价、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全方位系统改革和实践。根据本文限定的范围,我们简要叙述“开放式”导师团队的运作机制。主要分四方面介绍。一是构建,二是运行,三是成效。
1、构建。我们曾经试点建立导师团队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系列制度。根据学院整体学科建设需要,凝练出2-3个具有交叉和综合性的研究方向,如社会创新可持续设计方向和健康设计方向等。分方向成立导师团队。导师团队设置首席导师,全面负责该方向导师团队组建、课程设置、培养计划、成果评价等工作。导师团队集体指导已选择该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团队组建的主体成员是本院的教授、副教授和青年博士老师等,但依据不同的实践课题,不断将团队成员范围扩大到外学院、外校、企业界人士等,实现动态调整。比如2016年3月的“大数据和医疗健康设计”专题工作坊,导师团队配备十分强大。“健康设计”方向导师团队负责人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吴祐昕教授,但同期邀请到北京301医院研究员郑兵女士、香港理工大学Barbara Wong 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汪晓春副教授、上海应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刘建先生、加拿大HUO DESIGN总裁霍云枫先生共同参与工作坊,对相关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
2、运行。首先是导师遴选。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分为校内硕士研究生导师和校外第二硕导(企业导师),针对校内导师,我院针对各专业方向凝练教学团队,分管各专业教学实践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在职硕导中包含新世纪创新人才,“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骨干教师,且大多均有指导过在职工程硕士的较丰富经验。教学经验丰富,行业影响力大。目前本院研究生导师一共49人,在职导师共47人(博导3人,硕导44人),外聘博导2人。
为了顺利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计划,我院不断扩充校外第二导师(企业导师)的质量和数量。我院与长虹、保洁、通用电器医疗等龙头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从企业聘请了一批年富力强、掌握设计行业专业技术和实际经验的行业设计师为兼职硕导,共同进行学生的指导。
其次是课程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了“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讨”、“技术与实现”、“设计与价值创造”、“设计专题考察与实践”等紧密结合设计前沿与设计实践的课程,同时增加一个必修环节---“专业实践”(开放创新设计研究院平台)在导师团队的项目指导方面,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办学,细化了研究生日常课题的针对性,真正做到教学科研课题来源实际项目,实际项目有教学科研依托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即研究课题立足于设计方案由雏形到后期加工以及市场推广策略的一体化,在学校教学中实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互助教学方式,强化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增强企业实践;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将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到考核之列,加强导师团队和研究生之间的双向评价机制。
再次,实践培养。校内实践课程教学依托“产品设计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这个省级实践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中心有较完善的实验室和工作室,现已建成的有Apple计算机房、摄影工作室、丝网印工作室、陶艺工作室、金加工车间、眼动仪实验室、SGI工作站、模型制作实验室、公共艺术实验室、工业设计技术实验室、多媒体与虚拟技术实验室、视觉传播实验室、建筑技术实验室、媒体艺术与交互技术实验室、产品加工中心等一批用于实践教学和工业设计的实验室,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同时还建有省级人文基地 “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
校外方面,我们依托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已经建设了一个集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的协同创新平台——江南大学开放创新研究院。该研究院组织国际一流项目资源,体现“以人为本”的大设计思想,以社会和经济热点问题作为学科交叉的机会,为企业定义新产品,为社会团体的服务提供新思路。目前已有五个方向(“有社会责任的设计”、“生活方式设计”、“设计与管理”、“信息和服务设计”、“健康设计”),在5个方向基础上,已进驻了8个导师团队和70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江南大学开放创新研究院既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研发平台,同时促进我校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提高。
3、成效。
江南大学“开放式”导师团队全部依托于江南大学开放创新设计研究院这个平台。该院于2013年聘请了五位业界极为著名的国际权威专家作为平台顾问,包括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前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Craig Vogel教授,宝马集团全球商业设计副总监Megan Stanton博士,Second Road高级设计经理Tim Fife博士,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Peter Chamberlain和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商 学 院 Richard Buchanan教授。此外,还聘请了34位校外第二硕导(企业硕导),均为业界知名公司的负责人或骨干专家。每年创新院都会邀请上述教授、专家开展各类讲座、工作坊为研究生们创造了更多国际交流的契机,真正做到了理论教育有实践做基础、实际项目有科研作支撑。
经过该平台的依托,“开放式”导师团队制度试点实施的近三年来(2013-2015),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培养方面,共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门,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5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含实践创新项目)共26项。与前几年相比,研究生教育的科研意识和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提升。
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打破了传统的以固定教授团队为单位的组织形式,转而开始以项目为导向组织动态导师团队;打破本科教学中的专业边界,以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作为学科交叉的机会,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种专业硕士的改革模式也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学术和企业界同时发生的“从学科细分到以问题为导向的协同创新”的重要趋势。
这种开放式导师团队制不仅在跨专业和跨领域上体现出的“边界开放”外,也表现为导师构成的“资格开放”;不仅表现为从常规的授课和实验模式转变为研讨和工作坊模式的“形式开放”,也表现为注重国际交流和跨界沟通的“文化开放”。“开放式”导师团队制顺时顺势,它必将为我国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的基础制度之一。
(责任编辑:张同标)
[1] 夏士雄,王志晓,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计算机教育,2011年第1期
[2]基于“人-团队”匹配理论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3]苏菁、江丰,基于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黑龙江教育,2013年第8期
[4]胡辉 蔡昭权,基于团队角色理论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模式的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5]孙政荣,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制的探讨,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祝遵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15年第2期
[7]陆益民,黄险峰,英国研究生导师制度及借鉴,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第28卷
[8]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南大学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总结报告,2013。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Open’ Supervisors’ Team in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al System of Design Majors
本文围绕“开放式”导师团队的背景和依据、概念和构建展开了论述,得出“交叉导向”、“角色导向”、“业绩导向”、“项目导向”四大构建策略,并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导师团队制为例,介绍了实际运作的机制及成效。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basis, concept and construction of ‘open’ supervisors’ team, raising four strategies for its construction: ‘crossover-oriented’, ‘role-oriented’, ‘performance-oriented’ and ‘project-oriented’ supervisors’teams. It exemplifies the actual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achievements of ‘open’ supervisors’ team with the supervisors’ team in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al system of 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
“开放式”;导师团队;构建策略
open’ supervisors’ team;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活用品的创新设计及理论、设计批评、陶瓷艺术史论。
1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开放式’导师团队制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GLX13_076)的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