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区韭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16-03-27费伦敏严再蓉
费伦敏,严再蓉
(1.兴义市农业和扶贫开发局,贵州兴义 562400;2.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
韭黄不单味道鲜美、口感柔嫩,更有一定药理功效,是典型的集菜药于一身的蔬菜品种。
韭黄比韭菜更柔软、入口感觉更好,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矿物质钙、铁和磷等,维生素A原、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尼克酸及糖苷类含量也较丰富;具有驱寒散瘀,增强体力作用,并能增进食欲。韭黄还能续筋骨、疗损伤,但阴虚内热及目疾之人忌食。
全国各地喜食韭黄的消费者众多,但韭黄不耐存贮与运输,即韭黄有明显的“小区域自产自销”特征。一般韭黄自采收至销售时间在10 h之内,或转运半径150 km左右品质基本不变。
白碗窑镇韭黄特征:基本周年生产,主要施用农家肥,不使用生物激素,一般不用化学农药;当天采收当天出售,供销半径小,消费者喜食新鲜的韭黄(营养成分未分析检测,口感与外地韭黄相较仅表现“新鲜”)。自有当地韭黄后,外地韭黄基本不再进入兴义城乡市场。白碗窑韭黄主要供应兴义市场和周边(贵州省安龙县、兴仁县、贞丰县、普安县、盘县特区,云南省罗平县、富源县,广西隆林县等)市场。主要生产区位于大水村、色白村、岔米村及3村结合部等4个自然村寨,常年栽培面积60~70 hm2。年采收5~6批、合计30~35 t/hm2,年产优质韭黄1 500~1 800 t(市场价6~10元/kg),产值900万~1 000万元。
1 兴义市及白碗窑镇概况
兴义市位于E 104°51'~104°55',N 24°38'~25°23',地处贵州西南部,是黔西南州府所在地,国土面积2 915 km2,辖30个乡镇;海拔637~2 207 m,平均1 356 m,城区1 378 m;喀斯特面积85.4%(岩石裸露面积58.6%),耕地面积8.7万hm2;年日照时数>1 500 h;气温-4.9~34.9 ℃,年平均16.3 ℃,无霜期>320 d;年降水1 300~1 560 mm,汛期降水量占80%~85%;工矿企业不发达,大气、水、耕地与土地等受污染程度低[1-2]。
白碗窑镇是兴义市30个乡镇之一,位于兴义市西部,距离市区15 km,辖13个村,人口2.6万;海拔820~1 864 m,年均气温15.3 ℃,年降雨量1 240~1 438 mm(6月上旬-9月上旬降水量占全年85%~88%),国土面积119 km2,耕地面积2 400 hm2,其中旱地为82%,且90%为山坡地,旱地土壤pH 5.7~7.9,土质以黄壤、黄泥钙质土、黄沙壤、壤土、沙壤土等为主[3]。
2 韭黄简介
2.1 韭菜的生物学特性
韭菜(Chinese leek),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宿根性,耐寒且喜欢在阴湿肥沃的环境中生长,有鳞茎,长有须根和细长的地下走茎。深绿色的叶子细长扁平,呈带状,闭合状的叶鞘形成假茎;叶长10~30 cm,宽1.5~1.8 cm,单叶丛生,由假茎(韭白)中长出。花果期为7-10月,花茎自叶束中长出,总花苞呈三棱形,为顶生伞房花序。总苞片为白色膜质,内有20~30朵小花,花为白色,雄蕊6枚,雌蕊1枚,中间有一子房,花朵由外向内依次开放。果实为蒴果,绿色三棱形;种子黑色半球形,扁平,边缘具棱。
2.2 韭黄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韭黄对环境条件要求除与韭菜基本相同或相似外,还要适时培土、控制阳光照射与及时采收。
2.2.1 土壤
种植土壤以pH 6.0~7.4、肥力上中等、质地为壤土、沙壤、钙质土等为好。
2.2.2 温度
生长期气温要求10~32 ℃,适温15~25 ℃。
2.2.3 光照
叶片生长期需要充足阳光,叶定型后不需要阳光照射。
2.2.4 水分
叶片生长期与韭黄形成期,需要足量的水分,但不耐涝、忌干旱。
2.2.5 矿质营养(肥料)
采取测土配方,以农家肥为主,另加叶菜类专用三元复合肥。
2.3 病虫害
韭菜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疫病、霜霉病及日烧病、旱涝生理性病害。韭菜主要害虫有韭蛆、潜叶蝇、蓟马、蟋蟀、蝼蛄、地老虎、蛴螬等。
3 高原山区韭黄栽培
优质高产韭黄应从耕地选择、品种选择、科学施肥、育苗移栽、合理密度、适时培土、及时收获、分级分装上市等环节入手,综合统筹、协调管理,才能获得较好效果[4-6]。
3.1 选地整地
选择离工矿企业5 km以上,公路1 km以内,地势平坦、土层深厚(>40 cm),水源优质且排灌方便,土壤pH 6.0~7.4,有机质含量高的沙壤土或壤土、黄壤、黄泥钙质土、黄沙壤等。
整地要求:韭黄苗移栽前5~8 d,深耕(>20 cm),打碎大块土团,起东西向高厢单垄,全层施足底肥(腐熟农家肥+蔬菜专用“三元”复合肥)。
3.2 品种选择
当前适宜的优良品种有:黄韭1号、791雪韭王、雪韭四号、汉中东韭、北京铁丝苗等,及兴义市地方品种2个——小韭菜和大韭菜。
3.3 科学施肥
主要根据韭黄栽培地、黄韭生育期、旱季与雨季等因素确定施肥种类和方式方法。经验表明:一般施肥为重施底肥(腐熟有机肥25~30 t/hm2+过磷酸钙2.0~2.5 t/hm2+氯化钾0.7~0.8 t/hm2),少量多次追肥(每次施清粪水或沼液3~4 t/hm2+适量尿素150~200 kg/hm2);每次收获韭黄后露出地下种根茎2~4 d,并施1次追肥(施清粪水或沼液3~4 t/hm2+尿素150~200 kg/hm2)。
3.4 育苗移栽
移栽前25~30 d,做好育苗床并育好苗(营养袋育苗更好),以早春(2月下旬-3月上旬)育苗、春末-夏初移栽为主,也可中秋育苗、晚秋-初冬移栽。
初始移栽密度按3~5株/穴、25万~30万穴/hm2标准,穴行距为(15~20)cm×(20~25)cm。移栽行向为南北向(河槽沟壑地或山口地,则与“风向”相一致)。一年后,移出穴内过多、过密的韭菜根茎,每穴保留一次出苗在20~25株“苗芽”。
3.5 适时培土
“韭菜苗”长至15~20 cm时,理顺韭菜苗叶,用细土壅培,仅露叶梢2~3 cm;当叶片再次长出10 cm,则培细土没过韭菜叶片。
3.6 合理灌溉
旱期(9月中旬-次年5月中旬),适时加强灌溉;汛期或雨季(6月上旬-8月中旬),适时加强排水。
3.7 加盖黑色遮阳网
夏季,韭菜苗生长未达到适宜高度、尚不能培土期间,应加盖黑色遮阳网,提高韭菜苗的“软化性”和“弱光性”,还要防止夏季日烧病的发生。
4 综合防治病虫害
主要采取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方法。注意气候变化,及时遮阴、排涝;施用生石灰15~18 t/hm2进行消毒杀菌,兼调节土壤酸碱度,使之达到pH 6.0~7.4。农业措施包括及时中耕、除草,设置排水沟、遮阳网,加之合理轮作及更换品种等,措施到位后,一般不会发生较严重的病虫害,若局部发生某种病虫危害,可适当使用安全低毒广普性农药,如生石灰液、石硫合剂、多菌灵、速克灵可湿性粉剂、辛硫磷等,严禁使用禁限用农药。促进韭菜与韭黄生长发育,还应结合农业措施防止旱涝生理性病害发生。
5 适时早收分级上市
对韭菜苗叶“全覆盖细土”后15~20 d,可一次性全部采收,收获时扒开培土至地上茎蔸3~5 mm处,用剪刀平剪或镰刀收割。
将收获的韭黄清除泥土(外埠出售,不宜用水清洗),按一定标准和规格分级(品种、长短等),用棕榈树叶或处理过的稻草等将韭黄捆扎(禁用劣质塑料或尼龙等化学纤维材料包扎)成0.5~1.0 kg/捆的家庭型包装;用竹筐或硬纸箱(15~20 kg/筐)装运出售。
6 建立3年轮作制度
一般一次栽培韭菜苗,年采收4~6茬,可连续收获3~6年。实践表明:第3年以后,韭菜苗及韭黄,在品质和产量方面会有较大下降,故应建立3年轮作制度,同时应该轮换品种,以确保每茬每年都能获得优质高产的韭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