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现状调研*
2016-03-27童元元赖南沙张华敏王燕平
童元元,赖南沙,张华敏,王燕平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养生保健协会,北京 100007; 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北京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现状调研*
童元元1,赖南沙2,张华敏1,王燕平3△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养生保健协会,北京 100007; 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研究以《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数据和北京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为对象,采用数据分析和入户调查的方法,全面分析首都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规模、运营、资金、人员、服务等情况,以了解和把握北京市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医养生保健业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初步成形,未来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不同程度存在着服务不够规范、标准缺失等问题;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快行业标准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和服务效果评价,促进中医养生保健产业链的形成和升级。
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发展现状;数据分析;入户调查
中医养生保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发布,将中医药健康服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分析、研究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办法,对于促进中医健康服务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主要运用数据库检索分析与入户调查的方法,了解北京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数据库检索分析
以《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数据库》为数据源,在预检索与专家咨询基础上,选取养生、理疗、中医养生、艾灸、保健、按摩、刮痧、康体、拔罐、健康、健康管理、美容美发美体、足浴等12个关键词构建检索策略。纳入标准为许可经营范围或一般经营范围必须包括1个以上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对不符合标准的诊所、门诊和医院等医疗机构予以排除。统计分析企业的数量、区域分布、规模、成立注册以及服务项目提供等情况。
1.2 入户调查统计分析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入户区域、街道,并在此基础上,抽取调研大街、进行入户调研、逐户填写《北京市中医养生保健行业调研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学历及接受培训情况、服务量及营业额等,以了解北京市中医养生服务场所(包括注册和未注册)的真实情况。根据调查问卷录入数据,剔除其中不属于抽样大街范围、业务范围没有养生项目的机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指标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基于以上方法,从北京市工商局获取北京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数据14372条,经过逐条审核、筛选,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数据2819条;入户调查收到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21份。
2.1 机构数量与分布情况
根据《北京市工商管理局数据库》检索结果,当前全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共2819家,主要分布在城区,以朝阳、海淀和丰台区为主,共占总数的51.12%。表1显示,对2003~2014年成立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注册时间分析显示,机构注册存在时间分布上的差异,以2014年(截止8月份)公司注册数量最多,分析可能与国家大力扶持中医养生行业的政策颁布有关。
表1 北京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各区分布表
但通过抽样入户调查发现,市场上还存在大量不在工商局数据系统之中的养生服务企业。以安定门大街为例,逐户调研企业数为20家,通过与工商局检索到的全部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只有3家在工商局有登记,原因可能是店面名称与实际注册名称不符,或者注册在别的公司名下,或者超出经营范围。
2.2 注册资本情况
通过对工商管理局数据库中登记注册资金的分析发现,北京中医养生保健行业规模不大,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体,注册资本小于50万元的1947家,占到总数2/3以上,达69.04%,其他注册资本在50~100万的257家占总数9.11%,100~500万255家占总数4.54%,500~1000万128家占9.04%,大于1000万233家占8.26%。
2.3 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通过对工商管理局数据库内容与入户调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当前北京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注册申请时的业务范围有14项,均以洗浴、美容为主;实际经营的服务项目有35项,与工商局批准的经营范围不尽一致,且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批准服务项目与实际开展服务项目情况分别见表2、3)。中药药膳开展比例最低,原因可能与药膳技术含量高,需要正规的中医师才能开展有关。除药膳、按摩、刮痧等5项服务外,其他开展的项目还包括美容、面部护理、艾草泡脚、拔罐、耳穴、中药减肥、乳腺疏通、太极腹罐减肥、烤电、推拿、通穴减肥、正骨、皮肤护理、意念减肥、踩背、电理疗、经络疏通、手部护理、养生、磁波、腰部护肾、古方减肥、催乳、肩颈疏通、祛痘、丰胸、肩周炎调理、脊柱梳理、SPA、祛斑等。
表2 批准的服务项目及相关公司数量(工商局数据)
表3 养生行业开展主要项目比例(入户调研数据)
2.4 从业人员情况
2.4.1 基本情况分析 入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从业人员以女性居多(1004人),与男性(596人)比例为5∶3。从业人员队伍较年轻,年龄主要集中在18~38岁之间,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1.9%。
2.4.2 学历结构 入户调查结果表明,养生保健机构从业人员总体学历不高,高中及以下学历占87.31%,其中初中26.72%,高中60.59%,大学以上仅为12.69%。
2.4.3 接受培训情况 根据入户调查结果,接受过培训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从业人员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71.90%,其中培训多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占56.25%,接受正式中医培训的比例甚低,共9人,占接受过培训人员总数的11.25%。
2.5 经营情况
2.5.1 年服务量及营业额 入户调查的121个企业,年服务量共计86万多人次,年总营业额达亿元以上(年服务人数与金额见表4)。从企业的营业额分布来看,年营业额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较多,占总数的46.39%,接近一半,营业额在50~100万的企业占14.43%,100~500万占28.81%,500万以上仅占10.31%,说明行业水平较低,品牌集中度不高。
表4 样本调研中年服务人数与营业额表
2.5.2 服务价格情况 服务项目单价各企业之间差异较大,以主要服务项目为例,其最低价与最高价分别为按摩40元和888元,刮痧20元和200元,药膳50元和300元,上下差距最高达20倍以上,这一现象可能与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以及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关。
2.5.3 消费情况 121个企业人均消费 184元,且各区之间差异明显。昌平区人均消费456.88元,东城区198.22元,怀柔区31.50元,考虑与区域消费特点有关。
2.5.4 营业面积 调查显示,营业面积在300 m2以下的企业接近70%,亦说明北京养生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营业面积小于100 m2的企业占38.60%,100~300 m2的企业占35.96%,300~500 m2占11.40%,500~1000 m2占8.77%,1000~10000 m2占3.51%,10000 m2以上占1.75%。
3 讨论
中医养生保健是我国健康服务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众更加注重追求生活质量和健康益寿,特别是近年来,中医养生保健得到了国家政策的足够重视和支持,取得了长足发展。以上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截止 2014年 8月,北京市19个区县各类中医养生企业总数2819个(实际运营的企业数高于此),全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初步成形。运营取得了一定效益,入户调研的121个公司年服务量共86.8万人,年营业额约达1.6亿元。已开展的传统中医药养生项目总计达35项,中医养生保健队伍基本形成,未来发展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可以预见,中医养生保健业将持续快速发展,作为健康服务的优势和重要内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总体来看,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3],北京市养生保健服务行业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包括机构名称杂乱、服务项目界定不清;专业人才缺乏[4],从业人员参差不齐,普遍学历不高,缺乏系统的中医药培训;市场不够规范,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存在多头监管;服务水平、服务效果和准入标准缺失,评估困难;产业化程度不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试用稿)》规定经营服务场所建筑面积不得低于 120 m2[5],而入户调查结果显示,营业面积 100 m2以下的机构占到被调查总数的38.60%,资产和运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居多。服务内容也不够系统、全面,真正的中医药养生适宜技术开展较少。
要促进和加快中医药养生保健行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加快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明确界定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区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权益。其次,建立中医药养生保健行业标准,加强对养生保健机构的资质审核、服务项目规范和服务水平、结果评估,保证服务质量。科学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教育,加大科普策划和社区组织的力度,揭露和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建立中医药养生保健示范基地,树立行业新形象。再次,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与管理。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执业行为,制定行业从业人员执业标准;建立人员培训、考核、考试体系,加强执业资格的审查、认证和执业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准入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最后,加快中医养生保健产品的开发和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推广,促进中医养生保健产业链的形成和升级,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的完善与提高。此外,还应大力推进中医养生保健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走向世界的发展之路。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公告[EB/OL].http:∥www.satcm.gov.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42&id=19562,2014-06-06.
[2] 童元元,王燕平,苏庆民,等.我国老年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特点、挑战与应对思路[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5):28-31.
[3] 司富春,宋雪杰,高燕,等.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中医研究,2013,26(7):1-3.
[4] 刘思鸿,李建鹏,安欢,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发展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5):393-396.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试用稿)[EB/OL].http:∥www.lszpx.com/php/news4_show.php?id=864,2011-08-21.
R21
:A
:1006-3250(2016)04-0492-02
2015-07-19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项目-北京市养生保健机构准入及监管标准研制;北京市养生保健机构管理模式研究
童元元,女,助理研究员,从事中医药的信息与情报研究。
△通讯作者:王燕平,男,研究员,从事中医养生保健研究,Tel:13301394816,E-mail:wangyanping48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