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都市圈环境保护一体化问题探究

2016-03-26吴殿倬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辽宁鞍山114005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一体化环境保护

■ 吴殿倬(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5)



京津冀都市圈环境保护一体化问题探究

■ 吴殿倬(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5)

内容摘要:京津冀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资源环境空间管理措施,出现了工业园区发展成片、污染排放监管不严等现象,引发雾霾锁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区域性环境问题,不断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底线,促使京津冀三地不仅在经济、政策方面一体化,环境方面也进入全面一体化日程。

关键词:都市圈 环境保护 一体化

京津冀都市圈是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由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11个地级城市组成。该都市圈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北方重工业的核心区。近年来,随着都市圈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个行业的整合和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已经成为焦点。本文主要就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现状加以分析,指出相关问题所在,最后提出改进创新的策略。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有十分活跃的城市圈,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它们周围都环绕着一个发达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圈。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也是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都市圈一体化包括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五个方面。

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就是让各子区域在发展经济、开展环境保护时,不仅要考虑本区域的环境问题,还要自觉考虑相关区域环境问题,克服不良协作,来实现区域的共赢(刘嗣明等,2013)。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京津冀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现代城市,大都具有以下明显特征:生产高度集中;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完备、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大大降低。这些城市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居民的生存,也严重制约着工业的发展。京津冀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土流失及土壤污染

随着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单位和个人忽视了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有些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甚至陷入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京津冀都市圈地区地处华北平原,气候干旱少雨,沙层疏松深厚,加之春季干旱、大风同期出现,使得这一区域土地风、水侵蚀沙化现象极为严重。尤其是近年来连续干旱,更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土地沙化进程。随着京津冀地区工农业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例如,能源、运输和建筑材料生产等产生的含有重金属的气体和粉尘进入大气,通过自然沉降和降水进入土壤;未经处理的工矿企业污水排放,造成污灌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逐年增加;农药、化肥等长期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遗留的影响是长久的、严重的,像英国、日本等一些国家早期的重金属污染经过300多年后至今依然存在。

(二)城市大气的霾污染

任何一个大都市圈或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环境变化的问题。首先,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长期以来的特点是高SO2和高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这是由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的(王跃思等,2014)。其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腾飞,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导致城市群交通和汽车产业的迅猛增加,又造成了严重的机动车排放污染。再次,我国华北地区近40年来降水短缺、干旱化日趋严重,剧烈的人类活动可能对东亚和全球的气候变化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王京丽等,2004),气候变化给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反馈之一,就是区域大气霾污染现象频次与强度的增加。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大气污染已经演变成以高浓度细粒子和高浓度臭氧污染为特征的典型“双高”污染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占8个。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其内在原因是直接导致大气霾污染的关键所在,即一次性污染源排放量过大,如表1所示。近年来城市人群呼吸道、心血管和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就与城市霾天增多直接相关,尤其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心、肺功能危害最大。霾污染对人类健康一旦产生影响,可能会持续几代。大气环境健康风险不断增加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城市水资源短缺及水体污染

城市水资源短缺受供给和需求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当供给不能满足用水需求时,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总量已由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280 亿-290亿m3减少到21世纪初期的140 亿-150亿m3,远低于254.2亿m3的多年平均水平(刘登伟,2010)。区域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加剧了该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降低了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给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带来一定的难度。天津、北京、石家庄等城市水资源短缺状况非常严重,必要的时候需要从区外调水来缓解内部需求。然而,即使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之后,对于缓解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短缺的作用非常有限(见表2)。所以只有实施更严格的节水措施、严格控制人口和经济规模,才是降低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京津冀地区除了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也是重要问题之一。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它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贾云,2011)。区域内多条河流流域受到污染,水中污染物浓度远高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危害极大(李国平等,2012)。京津冀是集生活、工业和农业为一体的大型都市圈,如果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能及时得到妥善处理,造成水体污染是必然结果。

(四)工业“三废”的排放与处理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重化工业集中的重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工业门类中,钢铁、水泥、电力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比重较大,“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例如,京津冀周边地区每年供给建筑用石灰岩质砂石料大约需要6亿吨,基本通过开山炸石取得,仅因这些炸石用的炸药排放出的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就相当于746万辆小汽车的年排污量,远远超过北京市全部机动车的排放量。再如,河北作为钢铁、水泥、电力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生产大省,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气环境面临着环境容量小、污染排放量大的巨大压力。

表1 2009—2011年京津冀部分地区PM2.5来源分析表

表2 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指数表

京津翼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创新策略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人工环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等6地在综合开发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方面既有相对优势,也有各自责任,联手开发即是让区域内的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有机产业链,减缓生态压力。

(一)建立产业统一布局协调机制

从京津冀一体化都市圈的提出,就意味着单纯的各自产能转移已不能满足整体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进行产业结构布局升级及产能过剩调整,从根源上解决污染问题,实现一体化区域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的整体目标。因此,京津冀的产业布局应打破“一亩三分地”各自为政的现状,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协调机制。应以国家对京津两地的功能定位为依据,北京要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要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发展重点,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河北要做好与北京和天津产业转移的承接任务,发展与天津和北京相配套的各项产业,成为京津两地的资源提供者和产品制造者。

(二)建立统一检测机制

要建立与完善覆盖京津冀都市圈的统一环境检测机制,实现京津冀都市圈环境检测信息化,在环境检测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生态检测系统,对各种生态类型典型区,进行定点连续监测;并根据结果建立各类检测数据、报告和环境质量报告数据库,掌握生态环境保护趋势,为发展决策和确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三)建立统一监管机制

建立京津冀都市圈环境保护统一监管机制,由二市一省环保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监管队,按照国家统一的执法标准,对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适时监督检查,促使排污企业达标排放,促进环保部门相互合作,时刻加强对环境的监管。

京津冀都市圈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监管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流域污染和大气污染,要定期联合组织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执法检查。河北省的检查应邀请京津两市的环保部门参加,真正起到相互监督检查的目的。在监督检查的同时,还应建立环境安全预警机制,以及跨行政区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机制,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两市一省联合调查处理。

(四)建立污染防治一体化协作机制

京津冀一体化的初衷之一是破解京津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和局部,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而要通过外病内治,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京津冀污染防治应以区域环境容量为依据,以消弱污染排放总量为主线,严格按照重点控制区、重点监控区和一般监控区实施环境污染分区控制,建立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结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大战略,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但具体来看,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极为突出,而且到了难以承受和不可持续的程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刻不容缓。京津冀三省市同处一个生态单元,地理相连,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三省市任何一方都不可独善其身,而必须是“同呼吸、共命运”,采取统一行动,实行联防联治。可以说近年加剧的“污染一体化”在倒逼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真正实行政治、经济、环境全方位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刘嗣明,刘希,李志扬,罗金阁等.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创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王跃思,张军科等.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14,29(3)

3.王京丽,谢庄等.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质量浓度特征研究.气象学报,2004,62(1)

4.赵记伟.京津冀何以成雾霾重灾区.法人,2014(4)

5.刘登伟.京津冀大都市圈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水利发展研究,2010,1(1)

6.贾云.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

7.李国平,陈红霞.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京津冀地区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京津冀巨量工业固体废物如何利用?工人日报,2015-8-5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一体化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环境保护税立法应解决好三大问题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