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协调路径
2016-03-26张国卿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 张国卿(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9)
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协调路径
■ 张国卿(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9)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素集聚已经成为一种经济发展趋势。要素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而要素集聚是继世界经济中心外围结构、产业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后形成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绿色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环境要素逐渐被纳入到经济发展中去,要素聚集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环境约束下区域经济发展与要素集聚的关系,并详细阐述了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在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路径。
关键词:要素集聚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内生机制 协调路径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能够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经济增长速度稳居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大多数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以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的,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要素集聚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对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逐渐提上日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环境约束的条件下发挥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环境约束下区域经济发展与要素集聚的关系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要素集聚。要素一般是指日常生产活动和服务中所投入的如资金、劳动力、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各种用于企业生产的经济资源。要素集聚就是指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土地、政策、制度、资本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以某种资源配置方式进行资源组合,从而实现要素合作的过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素集聚就是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促使各种要素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自由流动,即一个国家的技术资金、劳动力、经营管理模式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流动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从而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生产要素的供应者。
根据要素集聚的定义和范围,可以分为广义的要素集聚和狭义的要素集聚。广义的要素集聚是指各种经济要素相互作用并建立某种关系的过程,是空间上的要素集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表现为电子商务、进出口业务、服务外包、跨国公司等。狭义的要素集聚是指要素在地理范围内的流动,如当前盛行的资本输出、技术输出、产业结构跨国转移、劳动力输出等。
2.内生机制。内生机制包括内生动力机制和内生增长机制。一般在要素集聚的过程中,内生动力机制和内生增长机制共同发挥作用,促进相应事物的发展。
所谓内生增长机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学派最先提出,其主要核心思想强调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凭借经济本身所具备的要素而不依靠外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内生增长机制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市场经济中,内生增长机制主要是强调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和经济收益的边际递减。
内生动力机制是指经济体内所具有的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各个因素相互关系的综合。一般而言,要素集聚的内生动力机制反映了要素的作用和现实行为之间的转换过程与转换效应,机制完善的程度越高,要素集聚的程度和规模就越大,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根据不同的需求环境和内外条件,内生动力机制可以分为主体性内生动力机制和客体性内生动力机制。所谓主体性内生动力机制是指要素构成了内生动力系统中的主体。客体性内生动力机制是指要素集聚的过程中,区域经济构成内生动力系统的客体。
(二)环境与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环境对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吸引生产要素集聚的重要因素。如闻名世界的美国硅谷,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硅谷地处美国的一段山谷,自然环境良好,吸引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聚集。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区域要素越丰富,越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要素的丰裕程度与否以及其流动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要素集聚的程度高低。要素比较密集的地方,企业的经济成本相对比较低,容易吸引大量的企业落户,从而形成规模优势。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充足的资源供给和良好的环境,也需要有着较强的区域环境支撑能力,从而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一般是通过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提高区域利用技术的水平和效率等途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最高,危害最大。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威胁到了民众的生命健康,因而优化区域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加强改造减轻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快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此外,环境状况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区域的经济布局和工业园区建设。经济格局建设与当地的资源状况、环境保护状况、交通状况、基础设施、政府政策等多项因素相关。
2.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要素大规模集聚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对生态环境和社会进步也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内和区域外。
在区域内,大规模的经济要素集聚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会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合理的要素集聚会造成区域内水资源利用过度和水资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并且大量的聚集生产要素还会造成当地人口压力过大、交通拥堵和生活资源紧张等问题。在区域外,跨区域的要素流动过度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扩散到要素流出地。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过度的要素集聚会导致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不合理开发的状况,甚至会出现基于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的现象。
环境污染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一种表现。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低能耗、低污染、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基础上。当前我国有些区域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因此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
(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增长,GDP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高速增长,GDP总值占据了世界第三;GDP的年增长率跃居世界第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05年,我国GDP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是5%,在2010年就达到了惊人的9.5%。图1为我国2010-2014年的外汇储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众多区域采用的依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可以得知,煤炭占据了我国能源结构的75%,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仅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25%。全国的垃圾年生产量达到8亿吨,并且以每年8%的速度高速增长。此外,由于不注意保护和过度开采,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我国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其流失的面积在我国国土面积中占据的比例高达16.7%,每年的水土流失总面积高达46亿吨,给我国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当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8%,尤其是几种主要的自然资源,其人均占有水平是世界人均占有率的30%-50%。图2为世界水资源人均可更新淡水占有量。
(二)区域经济与要素集聚的互动机理关系
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素集聚是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要素分布的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心要素集聚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也要关注要素集聚的效应,合理控制要素集聚的规模和程度。合理的要素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协调,也能够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进而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当地区域经济的经济总量。
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有助于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形成良好的聚集环境,为要素集聚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但区域经济的增长力度不能够超过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对要素集聚进行合理的引导,放弃传统的“先开发后治理”的原则,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要素集聚的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
要素集聚能够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动力。要素集聚也会造成部分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超出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而对环境产生破坏,也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众多区域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环境约束下的要素集聚对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区域产业布局和引导各个企业、厂商、社会组织和民众等方面进行的。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型的,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区域的经济发展效率低下,不仅产品层次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而且经济产业链的附加值较低,产业链较短,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诸多障碍。
图1 2010-2014年我国外汇储备
图2 世界水资源人均可更新淡水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不仅依靠大量的资源和人力,也要求必须将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成本纳入到经济体系中去。此外,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机制和内生增长机制的作用,采用合理的方式将经济发展内部的诸多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日益提高的科学技术手段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合理高效的要素集聚。一方面环境约束下的要素集聚能够促使区域内的某些产业实现专业分工,促使某些企业在空间上形成规模优势,带动新的生产要素不断流入本区域。分工和专业化主要是通过经济的溢出效应实现的,这也是要素集聚效应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要素集聚能够促使更多的企业、厂商、社会团体和民众聚集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率,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最大程度上发挥要素集聚的作用,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不仅能够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也能够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能耗、低成本和高利用率的绿色经济,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合而言,随着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要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环境约束下的要素集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功能和作用,提高要素集聚的效率,形成要素集聚的效应,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
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路径
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必须从两方面同时着手,才能实现环境约束下的要素集聚,并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要更新区域经济环境,为要素集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支持,区域也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为要素集聚提供生态环境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进行要素集聚的时候要根据区域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其聚集的程度和规模。
(一)积极投入适量的要素并进行合理配置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诸如自然资源、政策支持、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支持,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高低直接由要素集聚的程度和规模所决定。当前我国部分区域的要素集聚并未考虑到当地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出现要素过度集聚,导致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而在进行要素集聚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和资源配置状况,根据区域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要素集聚,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如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适当引入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资本,发展密集型企业;也可以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建立生产线,最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人力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采用低能耗、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改进生产工艺、加大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程度,提高人员素质,改善企业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等。与此同时,要大量引入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加强技术创新,在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调整区域内的各个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区域经济支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要素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基础。因而在进行要素集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要素集聚,将各类经济要素按照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则是要为要素集聚创造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抓好区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产业园区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功能。要素集聚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性特征,因而要求各个区域之间必须遵循市场要素流动的规则,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要素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自由流动。区域内的政府也应该着力出台各项有利于要素集聚的政策措施,为经济要素的自由集聚创造更多的便利。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经济必须考虑的因素,对要素集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区域也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为要素集聚提供生态环境支持,从而形成要素集聚效应,最大程度上发挥经济要素的效用。
(三)建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
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和经济体制改革,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各不相同,吸引要素集聚的条件也大相迥异。在此背景下,为了能够有效发挥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必须要建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如根据各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能力,建立相应的产业结构。如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建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保护环境方面,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污染的扩散效应,各个区域应该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并结合本区域经济结构的状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发动各个区域的力量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为要素集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结论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形势日益恶化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加大了重视程度。环境约束下的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区域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文中详细探讨了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和协调路径,为我国正在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提出了建议。只有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统一,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峥哲.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20)
2.胡浩,李子彪,胡宝民.区域创新系统多创新极共生演化动力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1(10)
3.高丽娜,蒋伏心.创新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以江苏宁镇扬地区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1(10)
4.邵云飞,范群林,唐小我.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 科研管理,2011(9)
5.齐亚伟,陶长琪.技术效率与要素累积对中国地区差距的效应分析—基于DEA三阶段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9)
6.朱英明,杨连盛,吕慧君等.资源短缺、环境损害及其产业集聚效果研究—基于21世纪我国省级工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11)
7.胡春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性的测度研究[J].商业时代,2013(20)
8.齐亚伟,陶长琪.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GWR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4(9)
张国卿(1980-),男,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与技术经济评价。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名称: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整合研究,项目编号:201504101-3;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名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仿真决策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