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机制研究—基于多元资本的协同
2016-03-26郭天超博士生程志超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1
■ 郭天超 博士生 程志超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1)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机制研究
—基于多元资本的协同
■ 郭天超 博士生 程志超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1)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了多元资本怎样才能实现协同。协同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差异性、独立作用、潜在相容目标。协同的机理是通过竞争达成协作,实现资源和机制的互补,使企业形成平衡的发展目标和更高水平的决策机制,这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 协同 经济效益国有企业 改革
尽管很多学者提出,私有资本更适应市场竞争,私有资本的引入会为国有企业注入活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所以,国有企业应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但没有人基于某一理论的指导,系统深入地分析和论证这一观点。没有有力的分析和论证,改制实践将缺乏有效的理论依据,国有企业管理者心中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困惑就不会消除。这将会对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顺利推进造成一些障碍。
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有效增进企业效益,关键在于,公有和私有资本之间,能否产生协同。只有在公有和私有资本产生协同的情况下,企业决策和经营机制才能得以改进,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相反,如果两种资本无法协同,甚至出现了过多的冲突,将会严重影响企业正常功能的发挥,阻碍经济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基于协同学理论,深入分析和论证在什么条件下,或以什么样的方式实施,混合所有制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促进作用,研究内容对混合所有制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协同的概念
所谓协同,按照哈肯的观点,就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协同的结果是产生协同效应,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协同是自组织系统向更高层次演化的一个决定性环节,自组织系统演化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和协同。子系统的竞争使系统趋于非平衡,而这正是系统自组织的首要条件,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则在非平衡条件下使子系统中的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从而使之占据优势地位,支配系统整体的演化(哈肯,1989;吴彤,2000)。
协同学最初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或组分(诸如电子、光子、力学元、细胞、神经原、动物等)所构成的各种系统,研究这些子系统或组分是通过怎样的合作才在宏观尺度上呈现一种有序的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陈奎宁,1987)。许多研究也将协同机制用于研究社会系统,社会系统中的工厂、农村、团体、个人,他们的性质完全不同,但他们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机制确是类似的,甚至是相同的,遵循共同的规律(陈奎宁,1987;李柏洲等,2009;孙烨,2013)。不过,这些研究忽视了一个问题,社会系统存在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比较小的社会系统,其组分的主观能动性对组分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系统是否能够向有序转化具有重要影响。这是与自然现象有所不同的,在研究社会系统的协同机制时应予以考虑。另外,研究社会系统的协同问题,首先要确定协同的最终效果或表现是什么,以判断和指导协同的发生。协同学理论认为,事物内部组分间的协同会使事物产生一种新的更高水平的(秩)序。所以,对于混合所有制下多元资本的协同,应使企业产生一种更高水平的运行(秩)序,这种(秩)序体现为平衡的发展目标和有效的决策机制。
协同的条件
(一)差异性
事物内部组分的多元化、差异性,既是滋生混乱无序的土壤,也是建立新的秩序的客观前提。只有存在差异,组分间才能产生竞争和互补。竞争推动事物向更适合的方向转化和发展;多元互补可以使事物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吴彤,2000)。混合所有制中,公有资本注重社会效益,私有资本追逐经济利润,这种差异,使两者之间的既有竞争,也有互补。国有资本往往过于注重社会效益,忽视经济利润,这会使企业陷于生存困境。私有资本的引入,同国有资本之间产生竞争博弈,有助于企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利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二)独立作用
协同效应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事物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由此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整体效应(吴彤,2000)。所以,组分必须具有独立发挥作用的能力,这样,才能相互作用。所以,混合所有制中,私有资本的话语权显得非常重要。如果私有资本没有话语权,那么它和公有资本之间便不会发生相互作用,无法实现协同。
(三)潜在的一致或相容目标
差异性是指组分的特征存在不同,但它们的目标却可能是一致或相容的。对于社会系统来说,由于存在主观能动性,潜在一致的主观目标对于社会系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具有潜在的一致目标时,组分间的竞争博弈会推动事物向潜在的一致目标发展,相应地,差异性会带来互补。如果组分间不存在可以潜在达成的一致目标,那么差异、竞争只能带来混乱,事物将始终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实现,需要公有和私有资本在社会效益和经济利润之间找到一个共同满意的平衡点,即潜在的一致目标,只有这样,两种资本才能形成一种竞争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协同的机理
社会系统的协同过程或机理可以通过三个要素来描述,即竞争、协作和序参量。三个要素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一)竞争
竞争、协同是协同学的基本概念,但是在协同学创建之初,主要强调的是协同(吴彤,2000)。实际上,竞争往往是协同的基本前提,这在哈肯的著作中,也经常被提到。如大量气体分子的系统中,分子之间的频繁碰撞;化学反应中不同反应物之间的反应过程存在大量的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竞争;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竞争(种内和种间竞争);社会系统各个集团之间的斗争;甚至于在思想、概念形成过程中,同样存在不同观点、理论和方法之间的相互交流、批评、争论,以及其他形式的竞争。竞争是事物演化的最重要的动力。事物内部各组分或事物之间的竞争是永存的,这种竞争虽然依环境不同可大可小,可强可弱,但由于运动是永恒的,事物内部各组分之间的差异就是永存的,因而它的存在和演化是一直存在的。换句话说,只要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就一定存在事物内部的各个组分的或事物之间的竞争。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实际上是竞争存在的基础。再加上事物内部各组分或不同事物之间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与反应不同,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方式也存在差异,以及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因而必定存在和造成竞争。反过来,竞争的存在和结果又可能造成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更大的差异、非均匀性和不平衡性。从开放系统的演化角度看,这种竞争因而一方面有机会造就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演化条件,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系统向有序结构或状态演化(吴彤,2000)。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赋予私有资本足够的话语权,以构建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之间的竞争或制衡状态。这种竞争,实际上是借助于私有资本这个外力,对原有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即旧序造成冲击,使原有的秩序产生混乱,系统向远离平衡态演化,并为新的秩序的产生创造条件。
(二)协作
对于社会系统来说,只有存在潜在一致或相容目标的情况下,竞争才能够导致协作的产生,从而使事物进入或提升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事物内部各组分间的竞争,往往会促使事物寻求一个被所有组分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差异性给事物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差异的组合使事物有机会在多个方向寻找一种最佳平衡,在这个最佳平衡点上,所有组分达成一致目标,产生协作。这种基于差异的竞争不仅使事物获得新的发展方向或目标,更为重要的是,组分间通过竞争达成合作,实现差异性互补,通常会使事物激发出新的能量或形成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这种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运行机制,构成了新秩序的基础。总之,竞争打破了旧序,协作打造了新序。如果事物内部的各组分间存在相容的目标,又具有互补性,而且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实现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那么组分间基于相互作用或竞争必然会达成协作,即竞争协作。
如果具有潜在的一致或相容目标,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通过竞争博弈,必然会在该目标下达成协作,这种协作是基于社会效益和经济利润的最佳平衡,类似于纳什均衡。更为重要的是,多元资本的协作,使两者的资源和机制实现互补,从而打造出一种新的经营决策机制。
(三)序参量
新序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序参量的出现(吴彤,2000)。协同机制实际上是通过组分间的竞争合作,产生新的序参量,使事物达到一种更高水平的有序结构或状态。组分间通过竞争实现合作,这种竞争合作会推动一种新序即新的有序结构或状态的形成。事物的有序结构或状态由序参量所决定或刻画。事物内部的不同组分、趋势、模式等,它们之间如果不分伯仲,都起到一样的作用,事物通常不会形成有序结构;只有个别趋势去引导、支配其他力组分、趋势、模式等,使它们协同运行,有序结构才能形成。这种起支配作用的趋势或模式,哈肯称之为序参量,类似于亚当·斯密所称的“看不见的手”的东西(吴彤,2000)。就是在序参量的支配下,事物呈现出一种新的有序结构或状态,这种有序结构或状态由该序参量所决定,归属于该序参量。
对于企业来说,发展目标和决策机制决定了企业的运行秩序,所以充当着序参量的角色。多元资本的混合,是否产生了协同效应,要看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决策机制是否得以改善或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多元资本协同的实现
(一)外部制度保障
1. 赋予私有资本话语权。很多国有企业在引入私有资本后,私有资本没有话语权,所有的决策仍由国有资本做主决定,改制后的企业与原来并无不同,即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改变,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是为了混合而混合,而应以提升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徐丹丹等,2015;安宇宏,2014)。效益的提升来自于多元资本间的协同效应,所以,每一种资本都应有独立发挥作用的能力,基于资本间的相互作用,协同效应才能产生。
2.构建相容目标。如果公有资本只考虑社会效益,私有资本只注重经济利润,显然,两者不会产生相容或一致目标,从而只会有冲突,实现不了协作。资本的基本功能是为了创造经济利润,所以,我们有必要纠正公有资本的功能,将其从以社会功能为主向以经济功能为主转化,或更加重视经济功能。从而能够与私有资本形成一致的或可以相容的目标。
为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实施,国家层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由政府监管部门按照国家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最高限价等,保障社会目标的实现。按照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公有资本需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但更应注重经济功能实现。这样,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在监管政策下,在合理经济利润范围内,可以一起追求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一致,使两种资本能够更好地实现协作。
图1 协同过程简图
(二)内部治理优化与协同效应产生
资本的混合,表示股东的多元化,它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治理结构,同时,公司治理结构反映了资本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所以,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要着重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徐丹丹等,2015),使多元资本形成有效的竞争协作关系,产生协同效应。
1.竞争:发展目标的制衡。当国有企业只有一个决策主体时,决策机制可能过于单一,甚至聚焦于一个点,产生一种极端。另一个主体的加入,增加了决策机制的多样性,或决策时考虑的因素,从而使决策在多点间选择最优解。比如,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只有公有资本一个投资主体,在行政压力下,可能过于注重社会目标,忽视经济目标,决策机制因此聚焦于社会目标这一个点,从而走向一种极端,比如造成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投资风险,或者远小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投资风险。这造成决策的经济收益达不到理想水平或应有水平。当另一种决策主体,私有资本进入时,会与公有资本产生制衡或博弈,投资决策将从社会目标单点选择,向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双点选择转化,即形成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之间的博弈,减少了极端现象的产生,并使决策在两点之间产生一个能接受的最佳平衡解,即纳什均衡。
图2 多元资本协同机理简图
2.协作:机制的互补。协同的产生,不仅需要发展目标达成一致,还需要资源和决策机制的互补。资源和机制的互补融合,直接使企业运营效率得以提升。首先,资源的互补主要表现为,国有资本往往拥有人才优势和市场地位优势,私有资本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更具活力,显然这些资源对企业效益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它们的有效结合,构成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源泉。其次,决策机制的互补主要表现为两种资本在企业发展目标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决策上达成均衡,使企业获得均衡发展,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有效互补,以及有效地组合与使用。以上两方面的互补与融合中,由于决策机制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方式,所以,决策机制的互补融合是协作的关键环节,对协同效应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
自组织和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系统是复杂的,人们的认识水平无法预测事物的发展路径,因此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试错”过程。比如,由于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限制,人们无法建立完全理性的决策机制,所以有时可能会凭经验,得到一种满意解,社会制度就是凭经验、惯例而制定的,制度的制定是一个“试错”过程(洪名勇,2012)。所以,人们倾向于把复杂系统的发展机制归纳为自组织复杂适应机制。这一观点忽视了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管理理论的发展正是为了拓展人们的认识水平。实际上在管理理论得以丰富发展情况下,很多实践活动都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特别是对于企业这样一个并不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其决策和行为机制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所以,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的企业治理制度,促进资源和机制互补的实现,这一过程,可以是自组织的,也可以是基于他组织的推动。比如,资源和机制能否实现有效互补,决定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企业所设置的内部治理结构。当一个企业的认识水平,已经可以预测哪种治理结构能够推动资源和机制的互补与融合时,企业可以自觉、主动地设定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资源和机制的有效融合。当企业当前的认识水平,还无法判断哪种治理结构更有效时,就需要建立一种“试错”机制,即结合自己的经验认识,去尝试构建一种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3.序参量的形成:平衡的发展目标和更高水平的决策机制。序参量的形成是竞争协作和协同效应的结果,标志着协同效应的产生。前面论述中,已经提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运行秩序由发展目标和决策机制所决定。所以,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注重新的序参量,即新的发展目标和决策机制的形成,它是多元资本发生协同的产物,是衡量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志。正如前面所分析,序参量是多元资本在内外部条件的作用下,通过竞争实现协作,最终得以产生。由于内外条件的形成往往是一种他组织或自觉行为,所以,新的有序结构和状态的产生并非完全基于自组织和非自觉行为,而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结合,自觉行为与非自觉行为的结合。
综上所述,多元资本协同机理可如图2所示简单表述。制度保障和治理结构是一种控制条件,即自组织协同得以产生的内、外部条件。横向箭线连接的四个节点,描述了自组织协同过程。
4.协同演进:多元资本间的动态协同。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描述了多元资本间形成协同的主要原理,但这是一种静态的协同。事物所处的外部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对发展中的事物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协同演进机制,即基于组分间不断的竞争协作,事物秩序的不断进化,以更好地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运行总是基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多元资本间的竞争使企业能够做出一种均衡的、更能适应该环境的决策。环境出现变化时,企业也需要做出改变。当只有一种资本结构时,企业内部的运行和思维方式会产生一种惯性,对新的发展或变革方向的寻找总是受固有的发展路径和思维方式的约束,企业的改变通常只是局部或零散的微调(洪名勇,2012)。这造成企业很难迅速、有效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多元资本的结合,使企业在做决策时,能够具有多元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打破固有的发展路径和思维方式的约束。特别是多元资本间的竞争,会对惯性产生有力冲击。这使得企业的改变不仅仅只是进行一种无关痛痒的微调。所以,当环境发性变化后,企业也要做相应的改变时,多元资本间的竞争,可以使企业获得一个新的均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和更能适应当前环境的均衡。
结论
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这来自于多元资本间的协同效应。多元资本的协同,使企业形成了平衡的发展目标和更高水平的决策机制,可以显著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必然造成多元资本间的协同,也就是说,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必然导致企业效益的提升。多元资本要产生协同,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差异性、独立作用、相容目标。只有这样,多元资本才能基于竞争,达成协作。同时,企业内部要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这决定了多元资本协作的效果。在合理的内外条件下,多元资本通过竞争,达成协作,产生协同效应,引发新的序参量,使企业形成平衡的发展目标和决策机制,进入一种更高水平的有序结构或状态。所以,混合所有制改革,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多元资本间目标相容,形成竞争,产生协同,这是决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H 哈肯.高等协同学[M].科学出版社,1989
2.吴彤.论协同学理论方法—自组织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11)
3.陈奎宁.“新三论“的启示—谈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J].科技导报,1987(1)
4.李柏洲,董媛媛.基于协同论的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
5.孙烨.协同学方法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9)
6.徐丹丹,孙梦超.混合所有制与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7.安宇宏.混合所有制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14(8)
8.洪名勇.制度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