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课异构”谈通用技术课堂的教学设计
2016-03-25徐金林
徐金林
通用技术是一门以提高普通高中学生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新课程,其课堂教学有着与其他普通高中课程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学围绕着简单的技术问题展开并有多方案解决;二是唤醒高中学生的探究和创造意识,开发其创造潜能;三是提高高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都决定了通用技术教学要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特别是没有认真学习和消化通用技术课程标准,部分通用技术教师还是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课堂不能体现通用技术的课程特色,压抑了高中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使教学难以实现课程目标。
那么,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怎样设计教案和实施教学过程,可以保证贯彻课程理念,体现课程性质,落实课程目标呢?下面笔者以“结构的稳定性”这个教学知识点为例(采用苏教版教材),进行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即“同课异构”),来直观形象地阐述这个问题。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由不同老师或同一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而形成的不同结构或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
一、同一教学内容的三种不同的(简单)教学设计
“结构与设计”是通用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模块,而“结构的稳定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达到“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以下是针对“结构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所做的三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小结、板书设计、时间分配等环节省略)。
(一)“平铺直叙型”设计
这种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是:首先是复习提问。教师以前面所学的重点教学内容提问:⑴结构有哪几种主要类型?⑵构件有哪几种主要的受力变形形式?请3至5名学生回答,并引出本课课题,进入新课学习。
1.结构稳定性的概念。教师板书:“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结合图片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了解其含义。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教师分步板书影响结构的三个主要因素:⑴重心的高低;⑵接触面的大小;⑶结构的形状。并分步用学生身边的简单结构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提高结构稳定性的措施。教师分步板书三个对应的措施:⑴把大部分重量放在底部,降低重心位置;⑵增大底座支撑面积;⑶采用三角形结构,并分步用学生身边的简单结构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知道提高结构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二)“启发引导型”设计
这种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是:首先是复习提问(同前,略)引入新课。
1.结构稳定性的概念。教师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结构的图例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给出结构稳定性的概念,教师补充完善并板书“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结构稳定性的概念。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教师分步分组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直观对比判断图片中结构稳定性的好坏,引发讨论、思考,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教师分步板书:⑴重心的高低;⑵接触面的大小;⑶结构的形状。
3.提高结构稳定性的措施。以具体结构为例,分步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知识,归纳得出以下结论:⑴把大部分重量放在底部,降低重心位置;⑵增大底座支撑面积;⑶采用三角形结构。
4.课堂实践探究。探究结构的形状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教师将全班学生就近分组(4至6位同学一组),每组分发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小吊篮及规格相同的小钢珠若干。让学生分别按图一至图三装置实验,通过往吊篮中(图中重物G)加入小铁块,直至结构翻倒,来比较3个结构的稳定性大小。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原因。最后请2个组的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证明所得结论。
(三)“合作探究型”设计
“合作探究型”设计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出示图四所示的物体,随机选取3至4名学生,要求学生将物体用尖端立在课桌面上,在没有手扶持和其他物体支撑的条件下,保持尽可能长的时间。然后提出问题:这种物体为何难以站立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思考,顺势引出课题。
1.结构稳定性的概念。教师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采取了一定措施来提高结构稳定性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图中所用措施的作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构稳定性的定义并板书定义。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教师将全班学生就近分组(每组4至6名同学),每组分发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具物袋,内装:2个一样的空矿泉水瓶,2个可以开合的装光盘的塑料盒,2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长方形木块,6根可以构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竹条及大头针等。由学生小组展开合作学习,利用提供的物具,自主设计不同的结构,比较并分析归纳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适当参与各组学生的讨论,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原因。最后请2个组的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证明所得结论,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完善。
3.如何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教师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结构的图片(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武汉长江大桥、家用挂衣架、家用空调室外机支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由讨论、交流,找出这些结构中用来提高其结构稳定性的方法,并请3至4名同学回答。
4.课堂实践。比一比:谁做的结构又快又稳?两名学生一组,每个小组发给一根铝电线或细铁丝,一个乒乓球,用铝电线或铁丝制作一个简单结构,把乒乓球稳定地支撑起来。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确定方案,动手制作。从制作时间和稳定性两个方面开展自评和小组互评。教师巡回指导,最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结构进行分析点评。
二、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比较
以上三个教学设计,笔者从“教师备课”“与教材内容的吻合度”“课堂把控”“学生参与度”“课堂气氛”“体现与落实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用时”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比较情况见下表。
本表中的八个方面,“平铺直叙型”和“合作探究型”区别很大,这些区别表中表述也较清楚。
三、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上述三种教学设计,各有其显著的特点:
(一)“平铺直叙型”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教师进行解释说明。整堂课上,学生被动地听、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属于传统的典型的“接受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二)“启发引导型”设计
与“平铺直叙型”设计不同,“启发引导型”教学设计,无论是“结构稳定性的定义”,还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提高结构稳定性的主要措施”,都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教师通过图片或具体的结构实例,在教师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学生总结归纳出来的。课堂实践探究的方案,也是教师设计好,学生具体操作验证。教学中学生有思考,课堂上师生有交流。
(三)“合作探究型”设计
与前二者完全不同,“合作探究型”设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提高结构稳定性的主要措施”,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小组协作交流,自己探究、分析归纳得到的。课堂实践探究的方案,也是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自主评价,自主修改和完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人。
上述三种教学设计中的“合作探究型”设计,学生知识的获取,建立在其“亲力亲为”的基础之上,强调的是“小组协作”“主动探索”,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和主动探索、创新创造的精神。这种设计,较好地体现了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是通用技术课程应该倡导的课堂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