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的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2016-03-25卿华周航

考试周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培训体系工作过程

卿华++周航

摘 要: 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培训是加强航空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推进航空机务训练,促进机务维修全员持证上岗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形势任务,阐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培训体系构建的理念与过程,探索了体系建设内容与思路,取得了明显效益。

关键词: 工作过程 航空机务 培训体系

一、研究背景

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包括发动机特检、无损检测、油液分析、发动机综合监控、检测计量和飞参处理等重要岗位,这些岗位涉及学科知识面广、渗透交叉、专业技能要求高,直接关系航空装备安全,直接影响战斗力的发挥。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培训是加强航空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推进航空机务训练,促进机务维修持证上岗的重要举措。随着特定维修专业工作在航空机务系统的广泛推广和普及,其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从事特定维修岗位工作的人员多是经过简单的自我学习、短期培训、设备带教等培训方式后上岗的。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与航空机务实现跨越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加强特定维修岗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系构建理念与过程

(一)体系构建理念模式。

针对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特点,我单位确定提出以特定维修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3343”理念模式开发培训体系。即:体系构建分为岗位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3个阶段;其中课程开发是核心,按照先开发专业课程、再改造公共基础课程、最后进行保障体系建设的3个步骤实施;在专业课程开发中注重头脑风暴、分析开发、研讨确认和决策计划4个关键环节,最终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3个转换。

(二)体系构建基本过程。

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课题准备与调研阶段。一是到各航空机务工作单位,通过专家研讨、工作实践、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特定维修岗位的工作、职位、职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调研。对无损检测、油液分析、发动机综合监控、发动机特检等具有代表性的特定维修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二是对各特定维修岗位工作任务和胜任能力进行综合归纳,确定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训能力目标模型。三是通过工作任务及胜任能力的分析,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进一步论证。

第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论证阶段。一是对资格培训、技能等级认证和专题轮训相衔接的人才培养途径进行论证。二是研究制定特定维修岗位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三是对油液分析、无损检测等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制订了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论的指导下,重点对航空油液监控专业进行课程建设和实践保障条件建设。

第三阶段: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课题组采用边实践、边总结、边深化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在前期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课程开发思路的基础上,一是按照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分析,修订特定维修岗位职业标准和考核大纲;二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立课程结构和课程,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三是以工作行动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和开发课程教学项目,完成无损检测、发动机特检、发动机综合监控、飞参处理、航空油液监控等特定维修岗位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条件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一)基于工作过程,科学提出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养新思路。

一是以工作过程观为指导,确定“四个坚持”的人才培养思路。即:坚持贴近岗位,使学员获得与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岗位知识、技能与态度;坚持能力为本,围绕岗位能力生成组织学习领域,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岗位工作情境,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坚持职业标准为依据,人才培养过程融合职业标准要求,推行“双证制”;坚持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典型工作任务整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设计学习领域课程。

二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五个对接”专业建设策略。针对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特点,准确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五个对接”的专业建设策略是指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群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培训证书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任职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是以院校为培训主阵地,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着眼院校、科研院所和部队三方各自优势,在上级业务机关的组织领带下,建立了以院校培训为主阵地,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部队岗位实践“三位”,集资格培训、技能等级评定和专题轮训于“一体”的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针对特定维修岗位的多学科专业知识渗透的特点,课题组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化课程结构模式,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基础单一能力、中端复合能力和高端复杂能力”三个层级能力目标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使学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中知识结构相吻合。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序化工作过程和梯度化能力目标的逻辑结构特点,符合“初学者到实践专家”军事职业人才成长和能力形成过程。

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一方面,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结构,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组织课程内容,让学员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岗位任职能力。另一方面,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充分考虑相关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并将特定维修岗位文化和职业情境直接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标准。

三是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在特定维修岗位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遵循以行动导向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探索应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载体法等符合主体性教育思想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以情境学习为典型的特征教学方法,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是建立资格认证体系,推行毕业学员“双证制”。课题组应用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制定了特定维修岗位的职业标准与考核大纲,修订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等法规文件,建立特定维修岗位资格管理认证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学员毕业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结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制”。

(三)聚焦理实一体化要求,配套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践教学新环境。

通过昂贵仪器模拟化、一般设备实装化、训练环境虚拟化、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建设思路,建设功能完备、资源丰富、设施先进、与维护装备同步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是以专业教室、实验(习)室为重点,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场所。其中,新建专业教室3个,实验(习)室4个。拥有各型发动机解剖件、飞参等实装10台套,模拟装备20台套。拥有与毕业后岗位工作实验室配备相一致的光谱、铁谱、自动磨粒、污染度等油液分析仪器6台套;拥有五大常规及激光、红外、DR射线、视频孔探仪等先进无损检测设备30余台套;各种检测计量设施20台套,满足了特定维修岗位实践教学需求。

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组织教学双方深入岗位工作一线。与多个特定维修岗位工作开展较好的部队单位和航空大修厂联合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组织教员和学员深入岗位了解一线工作情况。

三是开发多种信息资源,建成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建设了包括超文本教材、视频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辅助训练软件等信息资源。其中,编写相关航空机务体系教材3本,公开出版教材5本,面向部队发行3000余册。采用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航空油液监控虚拟训练系统,再现了岗位工作真实环境,实现了油液分析操作技能的虚拟训练。基于网络教学系统开发的“无损检测技术”网络课程,开发的多部无损检测人员II级培训系列软件,为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的远程教学提供了便捷。建成的CBT网络教室包括多台联网计算机、投影教学设施、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等,为多媒体教学软件运行、网络课程学习和专业信息资源的学习共享奠定了基础。

(四)适应转型建设需要,加速“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培养。

一是多措并举,提高教员专业能力。借助教员岗位能力达标训练活动,提高教员岗位专业能力;通过经常性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提高教员课程开发、设计与施教能力;通过定期组织教员参加特定维修岗位实践与调研活动,提高教员岗位实践能力;推行专业教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促进教员岗位操作技能提升。鼓励教员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提高专业科研学术水平。

二是广开渠道,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从部队、制造厂和科研院所选调、聘请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员队伍中,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参与专业授课,保持教学团体的新鲜活力。

四、实践效果

(一)学科专业建设形成新格局,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随着航空油液监控、发动机综合监控等特定维修岗位新专业的建立,学院已形成以军队“2110”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为龙头,传统机、军、特、电等专业为重点,新增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格局。累计完成各类型20期的教学任务,组织岗位资格培训班30期。航空机务从事探伤工作的人员90%经过本专业培训,年平均约12人次因发现航空装备缺陷故障而立功受奖,满足了航空机务系统对该类专业人才的急需。

(二)科研学术研究形成新局面,服务部队能力突出。

在本培训体系强力推动下,所属教学组科研学术研究已形成了检测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方面优势突出,红外、激光等先进无损检测评估技术研究应用独树一帜,在新型航空材料与结构维护保障研究方面紧跟发展的可喜局面。近年来,所研制的各类无损检测仪器、维护保障设备累计推广56套。解决某型发动机叶片榫槽裂纹检测、复合材料损伤检测等技术难题3项。承担各类科研计划课题1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教学组成员参加演习、演练等重大活动5次,完成技术支援任务11次,受到机关和部队的肯定和表扬。

(三)教学保障条件形成新规模,建设经验意义深远。

在无损检测、发动机综合监控、油液分析、检测计量等特定维修岗位教学保障条件建设方面形成了以实验室、实习室、专业教室、网络教室为基础,以校外实习基地为补充,软硬件结合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通过一般装备实装化、新型装备模拟化、工作场景虚拟化、信息资源网络化等思路,实现了实习装备建设与工作维护装备发展同步,实习科目与岗位工作内容一致,为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建设方法和途径具有重大的借鉴示范意义。

猜你喜欢

培训体系工作过程
基于学习路径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体系探究
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探讨
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教育体系建设及办学质量提升探微
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MOOC的激励性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