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庸之道及其现代价值

2016-03-25施亦丹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

施亦丹

【摘要】中庸之道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思想,“中庸”可以从本体、方法论、道德伦理三个角度去理解,它的具体内涵包括“中道”、“中行”、“时中”、“中和”几个方面,简而言之,“中庸”就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一个适中的状态。中庸之道可以从执两用中、权变时中两个方面去把握。中庸思想从古至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它有利于个人的德行修养、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中庸之道;中庸思想;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思想,“中”标志着事物存在发展的最佳结构与关系,是人最佳的行为方式,本义为“中心、内里,正”,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适中状态。这种“尚中”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在《易经》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1就是说奉行一种恰到好处的处世之道,就不会产生过失。“庸”是天下不变的定理,而“中庸”,就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

“中庸”从宏观上理解,既有本体意义,也有方法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道德伦理方面的意义。在方法论上,如朱熹所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这是做事运用的一种不过分也无不足,恰到好处的方法;在道德伦理层面上,陆九渊说:“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就是说中庸是一种道德,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是合乎天理的正道。

“中庸”具体可以理解为中道、中行、时中和中和。

“中道”指无过无不及之道,是一种中正之道。这个观点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说孔子有这样一句话:“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孔子岂不欲中道哉!”2狂者行为激进,狷者行为拘谨保守,只有非狂非狷才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但这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只有削弱狂者,激励狷者,才能达到中道。《中庸》篇讲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3,即圣人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中道,而一般人则需要“勉而中,思而得”,通过克己复礼、修己修身才能做到“中”、“得”。因此只有万事万物以中道为根本法则,才能万事大吉。

“中行”讨论的也就是“行中”,意思是行为要合乎“中”,把“中”作为人立身处世的原则,使行为合乎社会道德的原则。

“时中”是说,随着时间的变化,“中”不是一个僵死的机械的东西,它是变动不拘的,随时在变化的,因而“中”与“时”要有机联系,言论和行动恰到好处。

“中和”是指不同事物适中、和谐的存在状态,《中庸》首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这句话就强调了达到中和的状态,才能天地万物太平和合。这里的“和”与“同”不是一个意思,“同”指的是相同东西的简单复加,“和”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国语》记载,周幽王时期的大夫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说明不同事物之间和谐融合才能产生新的东西,事物一致则不能发展。孔子也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他的“中庸”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主张不同之“和”。因此,孔子的“和谐”观表达了一种“变中求和谐”的思想。

《说文解字》中有对“庸”的解释:“庸,用也,从用庚。庚,更事也。”表示在规律不变的原则下,合理的变更与变通使用。我们要“用中”,即使用中道方法。我认为,中庸之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执两用中。“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5孔子认为舜能够成圣的原因在于,舜能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因为“过”和“不及”都偏离中道,为了保持中道,就要反对两个极端,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里的“中”不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点,而是经过矛盾双方的理解、贯通形成的无过之亦无不及的中间状态,这种最佳的状态就是中庸。《论语》中还有其他的语句体现了中庸的思想,比如“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指做事时既不能怠慢,也不能一味求快,要成就大事就要遵守“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二,权变时中。“权”指的是权衡轻重、知变通,“时中”就是上文所说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时时处处合乎中道。因为世界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消亡,“权变时中”就是说要正确把握认识与实践中的度,必须要与权衡相结合,同时,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实际情况来把握中道,与时俱进,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从古至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它的现代价值不可忽视。

首先,“中庸”思想有利于个人的德行修养,从而达到身心合一。“中庸”强调克己自省,就是通过内省、慎独、改过等方法实现身心之和。内省指的是通过自我分析、评价来反思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的要求;慎独指的是即使在独自居住时也要能够严于律己;改过是说要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努力去改正。“中庸”要求我们修养好自己的德行,注重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保持中正平和之心,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身心和谐。

其次,“中庸”思想有利于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所主张的“和”不是后世所误解的没有矛盾的“一团和气”,而是指在不同意见、不同个性中,寻求一种执中、和谐的状态,即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共同发展。所以,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利益,处理各种矛盾不能偏袒一方,要按照事情的是非曲直做到“允执其中”。因此,“中庸”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上要求和而不同,但要如何实现和而不同呢?孔子进一步指出两个原则: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再次,“中庸”思想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因为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中庸”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在追求生存和幸福的同时,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也必须合理。如果人们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把财富积累当作自己唯一的目的,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便会对自然进行无止境的掠夺式的开发。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让人类自己承担了被毁灭的危机。为了不让上述情况发生,我们就要坚持“中庸”思想所倡导的尊重自然秩序与规律,我们要以和善有爱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平等地与自然对话,把自然当作朋友,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最后,“中庸”思想有利于构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从古至今,“贵和尚中”都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而要想使中国日益文明富裕,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中和”二字。孔子曾提出治理天下的两种方案:德治与法治。在德治方面倡导在全社会实行礼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约束人的行为,使社会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之中。在法治方面,实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根据历史经验,治国安邦需要实行德法并举的“中”,因而中庸之道对现代社会而言,就是在治理社会时把握适度原则,始终把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如今,我国所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作为古代儒者用来教导人们的至高道德,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具有一致性,两者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不仅在古代社会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也极具借鉴意义。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把“中庸”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经济建设中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同时深刻理解“中庸”的思想内涵,从而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真正发挥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

注释

1《象辞》说:行中正之道,仅称无灾难,大概是没有将中行之道推广施行。

2孟子说:“孔子说过,‘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交往,必定只能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狂者一味进取,狷者遇事拘谨、退缩。孔子难道不想结交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吗?”

3《中庸》篇讲到:“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行动得当。”

4《中庸》首章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称为“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贯通天下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孕育生长了。”

5孔子说:“舜大概算得上是有大智慧的人了!他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分析别人浅显话语里的含义。他隐藏人家不合理的话,宣扬人家合理的话。他能把握事物好坏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道理去施行在老百姓身上。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孟子. 孟子(尽心篇)[M].凤凰出版社,2012-04-01.

[2]王国轩. 大学·中庸[M].中华书局,2006-09-01.

[3]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07-01.

[4]刘敏.对“中庸”思想现代价值的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3,20:221.

[5]张彦杰,刘振峰,余迎.论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03:144-145.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
武陵山片区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现代价值
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现代意蕴
浅析孔子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文化养生及其现代价值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