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资金投入 完善体系建设
2016-03-25
北京市房山区自2009年开始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结合区情和实际工作需要,出台并不断完善一系列政策措施,垃圾分类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率逐年提高,连续五年被评为“北京市垃圾分类先进区”,2015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区”。
一、房山区区情
房山区地处北京西南,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全区下辖28个乡镇(街道)和地区办事处,有459个行政村、132个社区居委会,目前常住人口101万。近年来,房山区紧紧抓住首都加快城南地区发展和促进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调整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三大城市组团、两条城市发展带、一个城市发展环”的空间格局日渐清晰。
二、垃圾分类的基本情况
自2009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全区已完成103个城镇居住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达标工作,覆盖9万余户、25.16万人,垃圾分类小区的减量率达到20%以上;完成80%城镇地区垃圾分类试点达标工作,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覆盖20个乡镇的413个行政村,人口56万。目前,全区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垃圾分类专业管理队伍和配套设施,完善了系统建设标准、运行模式、奖励机制和检查制度,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
三、经验和亮点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按照“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标准,扎实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市政市容委,负责全区垃圾分类综合协调、考核指导等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开展工作。环卫公司、海川得益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全面负责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
(二)确保资金投入,加快设施建设
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区用于垃圾分类投入的资金高达1.89亿元,为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专业收集车队、组建指导员队伍、开展宣传动员等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其中,在城镇地区的投入累计达1.35亿元,分别用于居民家庭户用垃圾分类桶10余万套、垃圾袋9580余万个;建成垃圾分类投放站2751个(其中240L的垃圾桶6056个);组建了一支1520余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配置各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车15辆。这些资金在确保达标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全区还投资建设了两处厨余垃圾生化处理站,提高厨余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使全区的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提高到了100吨。
农村地区累计投入资金5449万元,分别用于户用垃圾桶10.1万套(30.3万个);建成垃圾存储房113座、垃圾中转房631座、垃圾中转站77处、垃圾池18处;配置各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车578辆。在处理设施的建设上建成垃圾堆肥场231座、垃圾灰土场198座,实现了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先将厨余垃圾与灰土进行分类,然后再进行堆肥处理的目标。
(三)齐抓共管,完善长效机制
按照“全程管理、系统衔接;科学分类、适应处理”的标准和要求,在区市政市容委的协调和具体指导下,各成员单位加强协调配合,严格落实垃圾分类达标考核标准和要求,不断完善“日检查、月考评、季评价、年汇总”的专业检查考评机制。一是推行监督检查联动机制,对检查和考评结果实行挂销账管理和通报制;二是建立例会制度,通过日检查、周抽查的考核模式,强化指导员队伍和监督员队伍的考核管理;三是坚持每月垃圾分类例会,及时通报检查结果,研究解决重点难点;三是严格考评机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全区环境建设考核范围,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在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全区再生资源回收率持续上升,垃圾产生量持续下降,垃圾处理结构得到了优化,垃圾分类小区的减量率达到了20%以上。特别是在加快垃圾分类系统的建设中,各成员单位严格落实领导小组提出的“三高”目标,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提高了前端分类与后端处理系统的匹配度、收集运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理能力。
(四)广泛动员,宣传引导
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领导小组以“周四垃圾减量日”为契机,一是通过进工地、进学校、进社区,举办图片巡展、现场咨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居民群众、中小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二是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定期组织入街入村入户宣传,增强指导服务的针对性,提高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和正确投放率;三是创建管理过硬、资源化回收率高的达标社区典型,培养了一批懂业务、善表达的宣讲员,宣传带动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四是拓宽参与渠道,通过组织市民参加检查和考评等活动,调动社会各方自觉参与的积极性。
2015年,全区继续探索垃圾分类的创新模式,率先在全市进行全方位购买环卫公共服务改革,联手北京环卫集团,成立了北京环卫集团房山有限公司,全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全权委托环卫公司负责运营,实施“大环卫”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垃圾分类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四、2016年工作安排
第一,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指导,完善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强行业监督、部门联动和组织机构保障体系建设,充实管理队伍,大力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和服务水平。
第二,严格按照区政府统一领导、区市政市容委牵头、成员单位协调配合的原则,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建设。
第三,监督、指导乡镇(街道)全方位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层层落实达标小区管理单位、垃圾分类运输单位、垃圾分类处理单位的责任。
第四,全面提高专业化收集、运输和处理水平,重点提高前端收集作业的专业化水平,加快前端收集装备“升级换代”,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机械化专业收集运输装备。
第五,继续探索垃圾分类指导员管理和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化运营模式,通过强化指导员队伍建设,树立一批志愿者典型,以典型稳定队伍,以典型促进宣传,以典型推动创新。
第六,完善监督检查考评体系,建立日常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日常检查,以及社会第三方参与的检查和社区居民评价工作,检查评价结果纳入对各乡镇(街道)的绩效考核。
第七,建立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检查、举报、受理和立案查处的协作机制,加大行业监管执法力度。
第八,深入、持续地开展宣传动员活动,以“周四垃圾减量日”和“再生资源回收日”为载体,继续深入开展主题宣传实践活动,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良好氛围。
第九,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指导员队伍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指导服务的针对性,提高分类知识知晓率和正确投放率,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把垃圾分类垃圾减量贯穿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并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评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