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内经选读》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25龚轩
龚轩
(长江大学医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内经选读》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龚轩
(长江大学医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从《内经选读》课程的学时变化、课程论文的完成、经文默写的实施、期末题库的组织、课程效果的反馈等方面进行反馈分析,提出应加强《内经选读》课程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地位,尤其在实施细节上应大力改进。
黄帝内经;内经选读;教学实施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之渊薮,医家临证之兵书。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说要“具备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能力”。因此,搞好《内经选读》这门课的教学,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现就3年来,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作以下小结与思考,以备参阅。
1 课程背景
本课程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2012级总学时为56学时,理论54学时,实践2学时。2013级总学时40学时,纯理论学时。2014级总学时32学时,纯理论学时。限于我校专业背景及师生实际情况,在实际授课中,笔者对学时安排在征得授课学生同意后,作了如下调整。2012级将本来用于上《中西医结合导论》的课时24学时,全部用来上《内经选读》,故《内经选读》的实际授课学时为80学时。2013级同样将《中西医结合导论》的课时24学时加在一起,实际共64学时。2014级由于《中西医结合导论》已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故没有合并入《内经选读》。但应学生的要求进行补课,实际总学时为60学时。
2 课程的实施
从2012级开始,接受《内经选读》本科生教学任务。2012级开始时,采取多媒体教学,后单讲课本,对某些字词从文字训诂到临床实际运用,作深入讲解,纯粹是课堂灌输。考试时,自拟试题,从文字训诂、原文默写、经文解释、临床运用进行考察。依课程试卷的试做和考试成绩来看,试卷偏难,但很有区分度。2013级情况类似,只是一开始就没有用PPT教学。经过思考,对2014级两个小班共计75名学生学习的《内经选读》进行了教学改革。在第1堂课,对课程将要采取的形式进行了说明,即课程成绩分课程论文、平时默写、期末考试三部分。
2.1 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由授课老师根据课堂讲授的重难点,自拟话题,分配到每个人手中。主要训练与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自主查阅文献的能力、进行创新型思考的能力。75人最后收到73份话题论文。
2.2 平时默写
由于课时有限,《内经》经文长短不一,经投票,75人中38票同意,每周五13∶40开始默写,默写时间10分钟。10分钟后,交换评阅打分并签名。14∶00正常上课。每次默写总分计10分,共10次。若有同学中间有缺课的,就以已有的成绩算平均分,再乘以10,即为总分。平时默写成绩占总评分数的20%。
2.3 期末考试
为了消除学生对期末考试题目的恐惧,减轻授课教师负担,锻炼学生的自我检测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该门课程形成了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等题库,覆盖面很广,利于教师抽题。抽题后修改、修正,再加上教师自拟命题,形成了90%源自题库,10%来源于教师。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分数的80%。
2.4 课程调查
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教学工作,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中还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以及对授课教师本人的看法进行了调查。75名同学共收回63份反馈。
3 课程效果及相关问题分析
3.1 课程论文效果及相关分析
从提交的73份课程论文看,能够做到符合标准论文格式的不多,总体完成态度不佳,但还是有5篇左右能做到。也有的同学的确是自己动了脑筋,对内经的某个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但限于自身的学识与水平,真正入门,尚有距离。由于课程学时极其少,本该对学生进行写作辅导的没有进行。另外,他们这学期已经开设了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类的课,说明总体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皆不理想。内经本来就很难,再加上招收的学生自身的基础就是二本水平。有几个同学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已属不易。故在成绩评定中,课程论文未算入期末评分项目。
3.2 平时默写效果及相关分析
从回收的75本默写本来看,同学们在评阅时,普遍存在包庇、多给分的现象。在期末考试的条文默写中,绝大多数同学的分数都是满分,说明平时默写尽管有些不公平,但还是达到了敦促学生背诵的目的。
3.3 期末考试效果及相关分析
从期末考试总评来看,75人中90分以上的40人,80~89分的25人,70~79分的9人,仅1人不及格。这样的分数分布,虽不符合正态分布,但体现了态度与结果的正相关,真正做到付出才有回报。在试卷表现上,选择填空题占55分,如果没有认真消化内经课堂的各个知识点,是不能取得高分的。但学生出题库的问题也不是没有,有的题目错误百出、不严谨,这也体现了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不牢靠,在题库集体纠正时,就会被指出来。学生之间的挑错,会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超出本课程的意外收获。
3.4 课程调查分析
从63张反馈来看,除去“空白”、“很好”、“没意见”、“声音小”、“吐字不清”“抑扬顿挫”、“有趣”等评价之外,还有“思维发散”“不懂”等普遍评价,还有一些评价是刚好相反的,比如“只讲字句”与“不止讲字句”,“没结合病例”与“很好地结合病例”等。这刚好说明有些学生基础确实很差,态度也很抵触,没有学习中医的悟性,不适合学中医。而有些学生尽管基础不一定很好,但上课很认真,对生活观察得比较细致,肯动脑筋,有学习中医的潜质。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安排中,对此要有制度上的顶层设计,能够把真正喜爱中医,适合学中医的同学挑选出来,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尊重客观规律。
4 小结与展望
尽管《内经选读》在高等中医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传统教学模式下,《内经》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对《内经》的学习信心不足,热情不高,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期望值[1]。但经典课程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内经》是多学科交织的医学巨著,要想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相关理论,必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否则学习难度较大[2]。研究性教学的模式适合《内经》课程的教学,值得广泛推广应用[3]。齐南教授从事中医学教育事业30余年,对于《黄帝内经》的讲授颇有经验。她认为《黄帝内经》的教学形式应以研究式、探索式教学方法为主体[4]。聂金娜等认为《内经选读》课程应以培养新世纪中医人才为导向,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从开展口试与原文知识竞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等教学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典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临床思辨及创新等综合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力争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显著成效[5]。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师生实际水平,应增加《内经选读》的教学课时数,并调整到大一上学期开设,也就是新生入学就让他们接触到丰富多彩、深刻实用、原滋原味的中医经典。在实施过程中,应该背诵、讲解、案例、自我联想与发挥并重,有条件的话,在高年级阶段还可以开设针对《黄帝内经》的临床实践课。
[1]韩倩倩,王白燕,张明昊,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优化《内经》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8):30~31.
[2]王玉芳,郑红,朱姝.关于《内经选读》课程优化设置的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8):57~59.
[3]吴颢昕.研究性教学在《内经》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233~236.
[4]章莹,王飞.齐南教授《内经选读》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3):90~91.
[5]聂金娜,苏颖,张焱,等.以培养中医人才为导向的《内经选读》教学实践与反思[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355~357.
[编辑] 刘阳
2016-07-1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指导性项目( A312311);长江大学科研发展基金( 801250010124 )。
龚轩(1983-),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 gongxuan@yangtzeu.edu.cn。
R4
A
1673-1409(2016)30-0090-03
[引著格式]龚轩. 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内经选读》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3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