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现代文阅读提升写作水平的策略思考

2016-03-25◎刘

现代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代文文章作文

◎刘 彦



巧借现代文阅读提升写作水平的策略思考

◎刘彦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等。其中思想修养关系到作文中心主题的优劣;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影响着文章材料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决定了文章艺术水平的高低。

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学生似乎已经不善于思辨,不会组织语言,写作缺乏思考,记流水账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通病。甚至于感受肤浅,缺乏真实情感,仅停留于外界的物质感受而丧失了精神领悟,再加上套话作文的弊病仍然存在,这使得学生的作文越来越显得苍白无聊。

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有关,学生沉不下心来努力研究文字,研读名家作品;另一方面仍然跟过于强调应试有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是关注解题技巧,而忽视了语言表达与文化素养,尤其是当认识到作文水平的提升非朝夕之功时,大家更是将时间放在了语言基础与阅读训练上。因此,学生素材仓库空空如也,想象空间狭小,语言形式呆板贫乏,便成为目前很多学生作文的共同状况,于是也就产生了考场上那些啼笑皆非的文字及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该怎样去充实学生的素材仓库,提升其表述水平,提高其写作能力,从而改变这一现状呢?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其实可以成为一家人,尤其是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若能注重作文教学,则效果更佳。

因为从历年高考涉及的现代文阅读作品来看,出卷者选择的大多是中国现当代或外国名家名篇。这些文章,在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行文组织方面都是极佳的写作典范。而平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选用的相关练习同样如此,若将这些作品当作范文来学习,在讲解时深层次挖掘

其写作技巧,让学生在提升阅读解题能力的同时又掌握作文之道,岂不是一举两得,省时又省力!

那么,具体如何操作?

一、概括提升,扩充写作素材库。

《考试说明》中对高考作文提出了“内容充实,中心明确”的基础等级要求,还提出了“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的发展等级要求。换言之,学生的作文必须以一定的材料作为内容,并且论证须精要。而事实上是学生作文素材贫乏,内容干瘪。一些同学写的作文没有实质性的东西,论说无力,还常因字数不足而扣分。对此,现代文阅读材料就可以助一臂之力。比如对《武夷归来话柳永》一文,让学生对柳永的生平进行总结,包括出生地对他的影响、作品成就等,然后组织成段,最后围绕某一主题进行阐述。举例来说,以“障碍”为主题阐述,有学生归纳论述如下:

破晓时的微红绝非纯粹的光明,它还伴随着黑暗。就如人生的障碍所带来的绝非是单纯苦难,还有着“春来第一燕”的奇迹与美好。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换得御笔削榜填词。从此,颠沛流离,浪迹江湖市井和歌楼舞馆。潇洒风流过贫困而又自由的生活,纵情闹市,滞留古荒,将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尽情挥洒艺术创作之美。多舛的人生为柳永带来了无尽困厄,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多姿的情感。他不屈之脊梁撑起障碍人生,用其才情驰名北宋词坛。一夜微风起,化作春泥更护花。只要拥有普罗米修斯的博大精神,定能化障碍为跳板,一跃而起。

其他如《乱世中的美神》、《西湖与苏轼》等都可作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样的概括,操作简单,效果立竿见影,不但令人记忆深刻,且能迅速提升学生的表述能力。

当然,并非所有文章都可进行直接概括运用,这就需要一双慧眼去发现在文章中隐含着的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如在《看灵魂》一文中,提到了梭罗、梵高、斯巴达克斯、康帕内拉、玻利瓦尔等人物,但未具体展开。这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来说说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并谈谈自己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当学生不熟悉的时候,老师可适当扩充,例如“康帕内拉”组织意大利南部人民发动起义,推翻西班牙统治,后由于机密泄露,起义失败,被囚禁。学生评说:“他是一个民族英雄,尽管起义失败,但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他具有伟大的灵魂”。在对这些文章的人、事、物相关内容的扩充了解中,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在评说中也提高了分析能力,增强了思辨性,赋予了这些人事物独特的个人见解,个人精神素养自然会得以大幅提升,这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和要求。

总之,现代文异彩纷呈,并且有着丰富多样的材料。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见一个读一个积累一个,久而久之,素材库必定由空而实,写作时就不会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二、搜集仿写,加强文句表现力。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作文要有文采,用词要贴切,句式要灵活,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文句有表现力。但真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实在寥寥,语言枯涩词句不通仍是很多人作文不能拿高分的原因。这时,有效利用阅读材料中的佳文丽句就是改变现状的极好方法。

首先,可以引用。优秀文章本身就是提升语文素养的蓝本,特别是那些具有哲理性的语句,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而恰当的引用犹如砾石中那一粒明珠,照亮了四周,自然就美化了文章,增加了文章的亮点。例如学了《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后,作文时有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其中的“城市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等内容。又如《读山》一文中的“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平常心》一文中的“平常心外更需有一颗敏感的心,敏感来自何处?来自对天地万物的尊重,来自对万物生灵的怜悯”等等,这些优美又有哲理的语句一旦被引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必然滋润了那块贫瘠而干裂的土地,给作文增分带去了契机。

其次,可以仿写。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但要“师其神不师其貌”。可见,仿写不一定要求准确无误,关键是把那种神韵学到,要模仿中有独创、有新意。在现代文中有很多语句值得研习和模仿,如《看灵魂》中“威武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追随此句,可让学生模仿生成,组成新的排比句式,既添光彩,又强语势。再如《悲悯的月光》中有一句“月光静静地悄悄地走来,洗礼着不洁的凡尘慰藉着苦涩的心灵”,让学生采用这种通感手法写一个句子。《乡居闲情》中“远远地有一个白点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唯一的‘披着白斗篷的队长’,领着它的队伍正在向归途行进。渐渐地越游越近,一批穿着背上印满黑斑的浅褐制服的小兵,跟着它们的队长,开始登陆,然后一个个吃力地拔动着两片脚掌,摇晃着臃肿的身子,傻头傻脑急急忙忙穿过阡陌,有时一不小心滑落到田里,立刻勇敢地又爬了起来继续往前赶,唯恐会落伍似的……”这段文字采用了拟人和铺叙手法,也是一个很典型的场面描写,在讲完阅读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写一段风雨中过河的场景……通过一遍遍的仿写和一次次的心理印象呈现,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开阔性得到了锻炼,很快就会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也提升了文笔水平。

三、整理逻辑,完善行文结构。

谋篇布局、行文组织是写文章的基本能力。一篇文章好与不好,从文章的行文构思上就可以看出来。在作文批

阅中会经常发现,有部分同学积累的素材很多,文笔也不错,但就是组织混乱,没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样的文章即使立意再高,文笔再好,也得不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必须承认,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若能给学生一些优秀的例子来说明文章谋篇布局、行文组织方面的方法,定会事半功倍。故挖掘现代文这方面的优势就尤为重要。如在分析文章标题有何意义或作用时,就应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拟题时关注的点,如象征、双关、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引用诗词增添文采;点名主旨贯穿全文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拟题是谋篇布局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同时,也学到了拟题技巧,这比空洞说教要直观有效得多。在讲解小说开头、结尾场景描写的作用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场景描写可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也要让学生去领悟一下如何将本文开头与结尾的形式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就又学到了一种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在解答题目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分析一下文章的思路。例如在讲《看灵魂》一文前,可先让学生整理文章写作思路,因为这可以串起后面的一系列问题。在分析中,学生很快发现这是一篇构思严密的文章,第一段写人看自然风景;二至四段阐述人看自然风景是为了短暂的逃避现实,引出本文观点,即第五段的看灵魂;六到九段具体阐述看灵魂中的什么并举例说明;第十段是全文总结,阐述为什么我要看灵魂而不是单纯的看风景。文章前后照应,且开头四段用起兴手法,目的是引出第五段的观点。这种文章结构,若加以揣摩,对学生写作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小说的叙述手法对作文的启示同样不可小觑。如讲《殇》一文时,后面练习中说到了倒叙手法。某生在做适应性考试试卷的时候写了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来写,所以事件缺少了波折,显得平淡乏味。笔者引导他回忆以前讲的这种倒叙手法,并引导他在文中穿插几个细节描写。经几次改动,一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小说就逐渐成型了,最关键的是学生本人有了成就感,今后再写此类文章就会得心应手。

四、课堂讨论,增强思辨性。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这样界定阅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而在“表达”中则提到要“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就提醒我们,阅读鉴赏和写作表达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两者更是可以相通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辨性的论证就成了突破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必要手段。

当然,对于哪些阅读材料可以作为讨论对象也是有讲究的。单纯的散文有体悟情感的价值,但缺少思辨的价值;小说可讨论的地方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结构特点,例如空白艺术;富有哲理性散文的讨论价值在于这些哲理对现实的影响,可以是积极意义,亦可是对现实的批判等。那些极富现实意义的文章,或社会热点,或科学事件,既能提高学生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度,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例如做了《<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这篇文章,针对文中对“百家讲坛”的看法,让学生结合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讲《论语》,说说自己的见解。有同学从易中天和于丹等国学大师的角度,说“易中天品说三国,把‘三国’变成了大众盛宴;既做到老少咸宜,也做到妙趣横生,更做到将学术作品大众化”;也有同学站在国粹立场,说“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变得如此通俗,势必导致文中原本精华的流失,而部分内容的分析必然过多地带上了讲解者本身的理解,这会把人们引向理解的歧途,也造成了读者的依赖心理,不利于传统优秀著作的传承”。在互相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社会现象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再转化到文章中去,见解自然就独到了。

课堂讨论并不是一个写的过程,但独立自主地运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思想、经验加以综合,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连贯地表达心中所想,这是一个极富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它使学生让自己的讲话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让听者与说者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既能加深对自己所说内容的理解,又达到了积累素材的目的。可以说,这一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严密性,贮存了更为灵活又极富个性思想的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得到范例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贯穿作文教学,抓住现代文材料中的那些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溢彩的文句、闪光的哲思,通过逻辑分析、归纳整理、激烈辩论,就能水到渠成地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从单调乏味的泥淖中华丽转身,因而变得风生水起。如此,又何妨让墙里之花香溢于墙外,香飘千里呢!

参考文献:

[1]陈丽云.中学语文延伸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5.

[2]肖明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

(刘彦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324400)

猜你喜欢

现代文文章作文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现代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