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着眼,整合诗歌教学
2016-03-25◎杨雯
◎杨 雯
多方着眼,整合诗歌教学
◎杨雯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也进入了不断探索与改革的时期,诗歌教学也受到了新课改的影响,为让诗歌教学稳步前进,教师在认知课本的基础上多方着眼,不断整合,以求诗歌教学的创新发展。基于这种认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课本第一册到第四册诗歌部分教学的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从合理拓展,增强感性认识;读背结合,关注情感鉴赏;自主学习,注重过程评价等三个方面整合诗歌教学方法。
一、合理拓展,增强感性认识
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必修课本当做核心,合理拓展与之相关的诗歌作品,可以是读本中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内容,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的科学整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内容整理成几个不同的主题展开教学,例如“桃源仙境——田园诗”、“报国赤子——辛弃疾”、“逐本溯源——诗经”等,针对每个主题的诗词作品展开适量的拓展,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中的《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出自古诗十九首,《短歌行》作者是曹操,而第三首《归园田居》出自陶渊明之手,这三首诗的时间跨度非常之大,为了便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笔者对每一首诗都做了一定的拓展,笔者把《西北有高楼》作为古诗十九首的拓展,让同学们更快地体会现实主义诗风;笔者通过对建安诗人的介绍创设情境,再用曹植的《白马篇》对本诗加以拓展,让同学们了解建安诗人特有的五言诗创作风格,以及在那个动荡年代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精神与报国无门的慷慨悲歌;笔者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作为《归园田居》的拓展,通过《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世外仙境,结合两首诗中的思想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弃以及对隐逸生活向往的思想感情,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位田园诗人的精神世界。
在完成每个主题的教学后都会有与之相应的归纳总结,把诗歌的常见写作手法、意象以及此类诗歌通常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系统化整合,方便学生体会和鉴赏,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诗歌知识体系,以便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读背结合,关注情感鉴赏
诵读、鉴赏、背诵,这三个环节构成了高中诗歌教学的最基本体系。诵读,能够把学生引入古典诗词的殿堂,也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这个环节。鉴赏是学习古诗词的关键,古人讲“诗言志”,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就是感悟古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是建立在诵读基础上的一种语文能力,在诵读与鉴赏的基
础上,对古诗词加以背诵,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可以在把握诗词内涵,体会诗词意境,感受音律美感,体会诗词所蕴含的无限情感。
例如,在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我们要感受辛弃疾那份豪情壮志,那份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深情;并体会词中的用典,紧紧抓住诗词主旨以及作品的说服力。在感悟杜甫《登高》中蕴含的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怀时,诵读要用低沉的语调,读出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感,以及立志报国奈何体衰多病的无奈。而在诵读《归园田居》时,要通过品味这首诗清新自然的语言来体会作者那种厌弃官场,归隐田园,向往闲适自由、悠然恬淡的生活情感。
这种教学方法使古诗词的学习从感性到理性逐渐渗透,诵读、积累与鉴赏融为一体。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也要结合具体学情加以调整,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
三、自主学习,注重过程评价
历经几年的诗歌教学实践,我们对诗歌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不再是教学主体,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策略,变革教学手段,逐渐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新课标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独立探究,深入思考才是一节课最闪亮的部分。同时需要调整的还有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为终结性评价,比较单一,转变为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例如,结合几次考试的成绩,依据组间要平衡,组内有差异的原则,把班里的学生依据语文能力以及学习意识分为7个小组,每小组五个人。因为组内成员能力各异,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而小组之间是相对平衡的,有利于形成班内良性竞争的氛围。除了在形式上发生了改变,还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做成了记录卡,其中包括诗词背诵、课堂默写、诗词鉴赏等,把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记录,每周进行小结,每个月进行一次总结,让学生每一节课上的表现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得到科学的评价和肯定。
通过这一方法,就能够时刻把握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动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古诗词教学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古诗词自主学习的环节中来。
总而言之,教师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始终要围绕着怎么教和教什么的中心开展,还要多方着眼,通过多种方式改革诗歌教学,结合本班学情和教材特点加以科学整合,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水平,以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杨雯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