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与《湖心亭看雪》略解
2016-03-25谢雨君
◎谢雨君
《渔翁》与《湖心亭看雪》略解
◎谢雨君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唐代的柳宗元和明代的张岱算得是其中耀眼夺目的巨星。虽然二人之间相隔八百年的光阴,但翻阅其名作《渔翁》与《湖心亭看雪》,竟然有着相似的生命历程、浩荡情思以及运笔之妙。
一、命运多舛
柳宗元生活于唐朝中叶,彼时盛唐风采正日趋末落。公元806年,柳宗元作为骨干力量积极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运动失败后被贬到蛮荒僻远的永州担任司马一职,实则大大削弱其参政权。履职近半年,其母病故,更是双重打击。纵观其一生,柳宗元21岁中进士,31岁成为监察御史里行,34岁本是大展宏图之时,却相继遭遇仕途与家庭沉重打击。在他落泪之时,永州接纳了这位落魄的文人,湖光山色无声地抚慰着他的心中壁垒,在沉寂的日子里,《渔翁》应运而生。
张岱生于明末的仕宦之家,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在《自为墓志铭》中自我评价:“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纵情奢靡,可见一斑。但年近半百之时,明朝覆灭。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于是张岱从富贵公子沦为亡国之臣。他在《自题小像》中这样陈述:“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苦难的日子使张岱唯有追忆昔日流光,方能抵挡当下凄凉。而西湖曾是他悠游岁月中频频驻足之处。至此,《湖心亭看雪》由感而来。
自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命运的掌心里,柳、张二人极尽波折,然而苦难中折射出的光芒沉静而耀眼,二人紧握一管竹笔将万般情怀渗透在字里行间,成就了这般千古佳作。
二、生命感叹
纵观柳宗元四十余年的短暂生命历程,诸多事件让其无可奈何,然而其态度总是积极执着的。无论参与永贞革新,还是倡导古文运动,他都身体力行。“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与其积极入世的思想息息相关。他身受打压被贬永州,但处江湖之远,依然矢志不渝,于孤独寂寞中秉持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他恣意穿行于寂寥广袤的山水天地之间,颇有“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意趣,一如《江雪》里于空阔冷寂的雪地中独钓的“蓑笠翁”。但“渔翁”这一意象绝非是对中唐时期渔民真实生活的客观反映,而是作者本人志趣的委婉写照。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渔翁”或许是与屈原笔下“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形象遥相呼应吧,此外,“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的影子也潜于柳作之中。“岩上无心云相逐”即是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而出岫”。陶渊明历经波折,远离尘世,在山林间获得一份闲逸,这与“渔翁”的悠游自在的闲趣有异曲同工之妙。柳宗元由始至终刻画“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相融之情,并非出于文学创作之需,更在于凸显他对于酣畅自由、对于施展抱负、对于人生舞台的渴望。陶诗的悠然境界在清清湘江之上的“岩上”悄然出现了,只身现实重压下的柳宗元深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妙处,以此作为结句以表其用心。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成文于明朝灭亡以后,作者以浅淡的笔触书写浓浓的故国之思,并与山水默契交融。该文是晚明诗化小品文的代表作,看似云淡风轻,但实则情深意重。湖心亭看雪,本是富有情调的风雅之事,但在家国破落飘摇的特殊时刻,此举只能徒增伤悲。张岱对“冰雪”情有独钟,《一卷冰雪文》明确指出:“至于余所选文,独取冰雪。”因为他认为:“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经历山河破碎、家道中落的沧桑之变,张岱自言:“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人生无常,巨大的落差使得张岱意难平。于是将心中万千波澜化为笔底细流,家国之殇在西湖茫茫苍苍的雪景里无限蔓延,情到深处即为诗,无边的凛冽凄凉化为字句静默地述说张岱的心声。正如周作人在《陶庵梦忆·序》中所说:“张宗子是个都市诗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背景。”西湖胜景只是他传情达意的载体,越过冰雪,张岱目之所及是旧时家园、故国风物,以及对过去无比深情的留恋与追思。
三、运笔之妙
(一)语言质朴淡雅
苏轼曾说“柳子厚晚年极似陶渊明”,“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东坡题跋》)。“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中的“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其环境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清湘”即为清冷洁净的潇湘流水,“楚竹”即为浸染着娥皇女英之泪的点点斑竹。平易简洁的词语以诗化点染,传达出作者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夜”和“晓”暗示出时间和画面转换,明暗交替,山间的旦暮晨昏呈现出两幅清淡悠远的画面。质朴淡雅干净的文字看似轻描淡写,但令读者心向往之。《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以“痕”、“点”、“芥”、“粒”四个字突出景物的微小特征,刻画细腻精炼,具有美学意味。同时将天地辽阔,唯余茫茫,将万事万物置身其间如沧海一粟的渺小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意境清绝宁静
宗白华先生提出:“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观的交融互参,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渔翁”身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远离喧嚣红尘的纷扰,与清江、翠竹、浮云、苍山为伴,朝晖夕阴为其独享,青山绿水任君撷取。“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更是将渔翁在空旷大自然里自由来去,时而隐没,时而乍现的情态鲜活表现。一山一水寄托着作者的情思,正如苏轼说柳宗元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同样,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仅着黑白二色,却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经历过跌宕起伏的作者追求精神洗礼和回首前尘往事的写照,正所谓“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韦应物《赠王侍御》)。清冷幽静之境衬托着作者孤傲决绝的情怀。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无论柳宗元描绘的山间风物,还是张岱描绘的西湖之雪,均似运笔极简的淡墨山水画卷,点缀一二,大幅留白,令人久久回味。
参考文献:
[1]张岱.琅嬛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2]周作人.泽泻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3]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谢雨君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0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