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持初中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2016-03-25李小兰
李小兰
[摘 要]在农村贫困地区,由于人们的认识和语言环境,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能长久保持。为此我们要以多样的教法和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和成绩等诸多的方式激发、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英语。
[关键词]贫困地区 初中 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25
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初学英语,感到好奇(由于贫困山区小学几乎未开设英语课,学生是从初一第一次接触英语),学习积极性很高。尤其初一第一学期,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不仅能跟教师、播放的录音大声地集体读,还争先恐后地个人抢着读、抢着对话、抢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书写也比较整齐规范。然而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要求的提高、知识难度的增大以及学习中其他不利因素(如母语干扰、对新的英语语言体系的了解不完整、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等)的影响,许多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大减(初一第一学期比较明显,到初二更为严重),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产生一种厌学情绪,导致大部分学生英语成绩急剧下降。怎样使学生长久保持学英语的积极性呢?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进行了一番探索,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好评。现将自己的做法总结如下,与同行们互相交流。
一、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有了积极性,学生将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预习、主动听讲、主动说、主动练、主动实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不会衰减。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吃透教材,了解学情,认真备教法。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可利用的资源创设教学情景,极大地刺激、引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引导学生大胆地有话敢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课后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英语演讲、英语绘画、英语娱乐、参观等,使学生在愉快、轻松中体验学英语的乐趣。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出现错误的同时,学到了更多的英语知识,他们都在不断前进和提高。切忌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恶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厌学最后逃学。我翻阅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教育、心理书籍,寻找出学生出现错误的两大特点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1.技能型错误。指学生在书写上不规范所出的错误和说不正确所出的错误。对于这类错误,教师绝不能宽容,必须予以纠正。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习好而不应该出现这类错误的同学,应严厉说服教育,使他们养成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差生,我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给他们单独练写、单独发音的机会,甚至将他们单独带到电教室、语音室,反复放练写、发音录像,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口型和书写格式。在此过程中,不横加指责、挖苦讽刺学生,而是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这样差生们渴望进步、渴望受到尊重、渴望成功得以实现,增强了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
2.知识性错误。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母语的干扰,当学生需要用英语表达某一概念或意思时,在英语中还找不到相应的音、词、或句子结构时,他们就必然要借助于母语的概念和语言知识来完成交际任务。当母语与英语在这一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时,就会导致学生出现错误。例如,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常会丢失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的s或过去时的ed等。②由于对所学英语语言体系了解不完整而出现的错误。对于这一类“错误”,教师首先要能容忍,要充分地理解学生。通过认真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加以纠正。切忌用这样的语言“关于这一语法规则,我已讲过多少遍了,同学们还是出错”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尽量减轻学生负担
不增加过多的课外作业,尽量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要做到这点,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首先要领会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情、备好教法,力争向45分钟要质量。课下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适量布置不同的练习。实践证明,学生的作业量太多,将会极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照抄作业、代抄作业、完不成作业教师将我也不会怎么样的抵触消极态度。故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转变观念,以纲为线,将教材、学生、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增长知识。
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正确认识分数
每次考试完后,我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每个学生取得的进步,在讲评课上,面带笑容,用精练的开场演讲表扬同学们在英语知识上所取得的进步,肯定同学们用辛勤汗水换来的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语双关)。接着指出在获得成功的同时,还是出现了某些方面的失误。归类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弥补的方法等(对个别学生,还采取了个别肯定、表扬和辅导的方法)。正确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激发学生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主义感,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总之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激发、巩固、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使学生学习具有主动性、持久性、轻松愉快性,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责任编辑 李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