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就业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6-03-24王荷淋
王荷淋
摘要:本文对当前文献中对货币政策与就业、就业与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梳理了几种货币政策调节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选取M1、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以及就业量、基尼系数为衡量指标,通过建立VEC模型着重分析了以就业为中介过程的货币政策调节收入差距的有效性。结论显示,积极的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刺激作用并不显著、增加就业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则较显著,因此利用货币政策调节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还有待健全。
关键词:货币政策;就业;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03
一、文献综述
(一)货币政策与就业
国内对于货币政策与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解释以及货币政策与就业的实证分析。刘树成(1997)在分析我国的“产出-物价”、“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之后认为单纯的总量刺激政策无法降低失业率,反而会推升物价水平。刘金全、张屹山(2001)在名义粘性的假设下研究发现持久的扩张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价格水平的调整影响我国的产出和就业。范从来、程俊杰(2008)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分析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之后认为我国应该进一步调整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应该注重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将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宋琴、胡凯(2010)则讨论了“就业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通过构建一个带生产的世代交叠模型,他们发现就业目标制的货币政策要优于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而且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
(二)就业与收入差距
就业与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通过刺激就业是否可以调节收入差距、缓和贫富分化引致的社会矛盾以及这种作用如何发挥。王胜谦(2006)认为可以通过改善就业政策提高劳动者收入以缩小收入差距,而这种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完善劳动力市场。刘地久、刘希(2007)在竞争性一般均衡视角下分析认为中国未来能否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严重非均衡行业是否能够实现快速增长,进而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许传红(2008)认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应该树立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完善就业服务市场。马忠东、王建平(2011)认为在城乡二元经济条件下,城乡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劳动力流动的原因,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正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这说明,收入差距也将对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就业产生影响。
(三)货币政策与收入差距
学者们主要从货币政策的财富变动效应、金融市场效应、资本形成效应以及就业效应四个角度探讨货币政策对收入差距影响。Olivier(2012)进一步研究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平滑周期、减少振幅,从而降低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缩小收入差距;同时由于通货膨胀导致资本名义回报率上升,因此厂商更倾向于以资本替代劳动,造成厂商部门内部员工收入差距以及厂商之间员工收入差距的扩大。货币政策影响收入差距的金融市场效应与金融市场的结构、成熟度紧密相关;不同的金融市场结构以及不同的成熟度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存在差异。李建勇(2014)认为在我国当前不完善的市场背景下,货币政策影响收入分配的金融市场效应主要遵循如下路径:金融市场不完善—市场无法配置资金—非均衡利率—信贷配给—产业发展失衡—影响收入分配。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主要意义在于通过货币政策引导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降低低收入阶层的失业率,从而调节收入差距。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一)理论分析
本文尝试将缩小收入差距作为货币政策的决策目标进行研究,而将劳动就业状况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中介过程,除了借鉴文献综述中涉及的货币政策就业效应以外,还基于以下若干理论假设。
1.货币政策对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调节将在就业指标上得到反映。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将扩大信贷规模、增加社会投资,更有利于厂商扩大生产;随着厂商生产的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升,从而带动就业,货币政策对供给关系的调整将在就业指标上得到反映。另一方面,扩张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增加通货膨胀的预期,甚至直接导致通货膨胀,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当期消费,从消费总额来看当期消费的扩大需要从当期劳动总收入得到支撑,而这则取决于当期单位收入的增长以及就业量的上升。在流动性收紧情况下则相反,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期生产扩张的难度加大,压低了劳动者收入;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趋冷的预期会打消厂商吸纳新增劳动力的需求。本文认为货币政策调节利率的手段对储蓄与投资将产生显著影响,贷款利率影响投资、供给,存款利率影响储蓄和需求。
2.就业状况体现着收入差距的状况。就业状况既包含就业规模、就业率,也包含就业行业分布、工资水平等因素。收入差距可以通过就业状况最直观的表现出来,缩小收入差距首先必须保证就业状况得到改善或进一步优化。从就业率来看,越高的就业率意味着越完善的社会福利分享机制;就业者可以通过初次分配的渠道获得更多的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机会。从行业分布以及工资水平来看,这是就业状况中更加深层次的问题,也是国家宏观调控难以调节的环节,这两者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都是直观的。货币政策对供给与需求的调节周期决定劳动就业指标的反应周期,而劳动指就业标的变化可以直接传导出收入差距状况的变化,由此可见货币政策调节劳动就业的过程便是货币政策对收入差距的调节过程。
3.不考虑货币中性。在考虑货币中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扩张从中长期来看并不影响产出,因为价格水平的上升最终将会把产出水平拉回自然产出水平,此时的失业也为自然失业率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通道,这是我国追赶发达经济体的过程,虽然出现了产能过剩等现象,但这并不说明我国的经济产出已经超过自然产出水平;同时,长期二元化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给我国创造了长期的人口红利,广大的农业就业人口转化成为难以统计就业的农民工,以至于难以界定我国的自然失业率。由此来看,不考虑货币中性是符合我国现状以及本文分析需要的,才能充分体现就业与否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4.货币政策对就业的调节优于财政政策。本文并没有对财政政策进行研究,而这正是基于货币政策对调节就业更加有效的考虑。财政政策具有直接、高效的特点,但财政政策的调节面小于货币政策,且政策弹性不及货币政策。虽然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推动国企改革以调节初次分配,或者通过转移支付调节二次分配,但这始终属于“输血”,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收入差距;况且考虑到福利的刚性,政府财政调节力度有限,若出现大幅财政赤字,从长期反而可能会抑制经济发展。货币政策能够直接调节所有经济主体行为,激发经济活力,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造血”,这是调节就业的关键。
(二)模型选择
由于指标作用滞后性以及反向因果关系,本文建立VAR模型以进一步分析。
其中,LNCZZC为年度财政总支出取对数,LNM1为年度狭义货币供应量取对数,R为加权平滑后的各年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何治力,2013),LNJY为年度总就业人数取对数,LNCZSR为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取对数,LNNCSR为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取对数,GN为各年基尼系数。
三、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6.0,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若数据同阶单整则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若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则可利用原序列建立VEC模型进行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利用ADF方法,本文对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
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原序列不平稳,一阶差分序列均平稳,所以所有变量均是一阶单整的,记为I(1)序列。
(二)协整检验
所有变量均为同阶单整,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货币政策与就业模型检验过程中最佳滞后期为滞后2期,表2结果显示存在一个协整方程,表明就业、财政支出、M1以及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就业与收入差距模型检验过程中最佳滞后期为滞后1期,表3检验结果显示存在三个协整方程,表明基尼系数、就业、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货币政策与收入差距模型检验过程中最佳滞后期为滞后1期,表4检验结果显示存在三个协整方程,表明基尼系数、财政支出、M1以及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三)VEC估计结果
VEC模型估计结果显示,虽然就业与财政支出、M1以及一年期整存整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误差修正项不能发挥对其短期波动的反向修正作用。
VEC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协整关系可以对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就业与收入差距之间的短期波动进行修正。在控制城乡居民收入的情况下,短期就业增加1%,收入差距将缩小0.682%,这符合通过提升就业缩小收入差距的一般预期。
VEC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协整关系可以对财政支出、M1、R与收入差距之间的短期波动进行修正。在控制财政支出的情况下,短期M1和R增加1%,收入差距将分别扩大0.021%和0.006%。这与通过就业的传递缩小收据差距的预期并不一致,可能说明就业并不能很好的传导货币政策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是为了揭示变量间是否具有统计上的因果关系,此处对Yt1、Yt2、Yt3中各变量在VEC模型中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如下。
由表5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M1虽然可以一定程度的解释就业,但二者在统计上不存在因果关系,而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则是就业变动的Granger原因。
由表6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就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收入差距,而且就业是收入差距变动的Granger原因。
由表7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虽然M1和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收入差距,但只有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是收入差距变动的Granger原因。
四、结论与建议
1.短期内增发货币对扩大就业作用有限。按照预期,增发货币将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扩大就业。实证结论显示,M1并不是就业变动的Granger原因,而且在VEC模型中M1与就业呈现负相关关系。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往往意味着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事实上我国M2增速高于M1,表明我国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投资偏热而需求不旺。在这种情况下,M1不能有效转化为产能,长期在投资项目外流通,不能有效的增加就业。除此之外,也可能是由于M1主要流入资金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企业,而非劳动密集型企业,反而带来就业的下降。在制定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刺激对象的结构,若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考虑就业目标,则应该将资金有重点的投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服务业领域。
2.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的调整将在短期内对就业产生影响。实证结果显示,R是就业变动的Granger原因,且对就业有正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银行吸纳定期存款后扩大信贷规模,从而促进就业增长。与此同时,也可能是由于在失业人群中主要的理财方式为定期存款,其利率上升将增加失业人群的就业积极性。在刺激就业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待就业人群的结构以及失业种类,当前我国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显著,因此货币政策应该更加注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加待业人群就业积极性。
3.扩大就业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实证结果显示,就业是基尼系数变动的原因,且呈负相关关系,这符合我们对就业与收入差距的预期。未就业人群不能参与一次分配,将显著扩大收入差距,拉大基尼系数。在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扩大就业面,将就业视为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明确就业的政策目标。
4.货币政策以劳动为中介过程调整收入差距的有效性不足。就业对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但是货币政策对就业以及货币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明确,因果关系并不显著。这说明货币政策并不是调节收入差距的有效工具,但是就业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需要得到重视,这主要是由于货币政策对就业刺激作用不明确导致的。缩小收入差距不具备成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条件,就业也不能成为货币政策调节收入差距的良好中介过程。这要求调控部门要注重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刺激,不要将多种作用机制不一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置于稳健或宽松的通道。运用货币政策时,要充分结合当前经济面临的最主要任务以及相应政策工具对应的政策目标,尽量打通货币政策—就业—收入差距的传导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J].管理世界.1997,(6).
[2]刘金全,张屹山.名义粘性假设下就业和货币政策冲击的交互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6).
[3]范从来,程俊杰. 论我国货币政策的充分就业目标[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5).
[4]王胜谦.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与就业政策[J].管理世界(月刊).2006,(2).
[5]许传红.和谐视野下的就业与收入差距相关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6]刘地久,刘希. 一般均衡视角下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收入差距缩小[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7]李建勇,汪旭,王枫淇.货币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效应: 一个文献研究[J].财经科学.2014,(1).
[8]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