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导入,走近诗境
2016-03-24徐岩
徐岩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风格特点、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进行情境导入式教学。让学生领会诗歌丰富的内涵,进而濡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朗读为先,体验诗意
鉴赏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脍炙人口。朗诵是诗歌教学中导入情境、走进诗境的首选方法,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诗歌朗诵法:
1.范读法:一是教师读或录音美读,然后由学生仿读;一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进行范读,教师点拔,学生领会。叶圣陶主张诗歌最好用美读,这“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2.引读法:(1)提示式。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朗读课文有关语句并进行回答。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内容,又容易掌握表达技巧。如,朗读《琵琶行》:时间是什么时候?(夜晚);地点是哪里?(浔阳江头);事件是什么?(送客);有一句诗,描绘送别的自然环境,有枫叶、荻花等意象,写出秋之萧瑟冷清,是哪一句?(枫叶荻花秋瑟瑟);主客一行下了马,踱上船只,用互文说就是(主人下马客在船)。这样,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及叙事顺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背下来。(2)插叙式。诗歌语言较精炼,不易理解,如果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其中的意境。《诗经》《离骚》等上古诗词,难解之时,可将它们先译成半文半白的诗歌,领悟它们的意义后再背诵原诗。
二、画意诗情,以画入诗
诗和画都是由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融化而来,有相通之处,以画入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意。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绘画固定、静止、可观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比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为了使学生深入品味该诗的意境美,可以准备一幅风景图。教学时以画配诗,重点抓住用得准确传神的几个动词,来具体分析:“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中,“断”“开”两字势如惊雷,使人魂悸魄动;“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中,“流”“回”二字表现了江水忽作低回之态,充分显示了山和水的意境美;而“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中,一个“出”字,通过画来分析,理解其传神妙趣,赋予静态的山动态之美;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画出“孤帆一片”,突现远视所见,暗切题中“望”字,而“日边来”则再现了这首诗的画面背景。通过配画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其中的诗情画意,洞悉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
三、以乐带路
巧用地以音乐入诗境,欢快的乐曲能使人体味到欢乐愉悦,低沉舒缓的歌声能令人感受压抑和沉痛,缠绵悱恻的恋歌能让人情不自已、追忆绵绵。将音乐引入到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诗境。
1.巧用音乐解形象。诗歌的形象有自然形象、人物形象,由于诗歌语言精炼、简洁,不像白话文通俗、明白,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容易把握。如果在音乐中再现人物形象,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则容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巧用音乐造氛围。要领会诗词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把诗句的内容理解透彻。把流行歌曲引入到诗歌教学中,不仅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3.巧用音乐背诗歌。如,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李昱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学生都可以通过光碟、磁带学唱这些诗词,在深情优美和愉悦的旋律中,把这些诗词轻松地印在脑海里。
四、想象联想,幻化入境
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有些诗歌的构思行文完全建立在大胆而多彩的想象之中,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充满了天马行空、神奇瑰丽的想象。阅读这些诗歌,应该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随着诗人的思绪加上自己的主观情感,体会宇宙的浩淼、人生的苍茫。借景抒情是绝大多数诗歌采用的表现手法,要准确地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就需要从诗歌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入手,把其中出现的一个个意象组合成整体的画面。
另外,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正在运用的教学策略,如果感到不协调,要及时调整、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