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提纲挈领法
2016-03-24丁倩
丁倩
一直以来语文课总是按部就班,逐段推进,慢慢肢解课文,这样的教学是常规常态,可是,收效甚微,在阅读理解这一块,学生还是没有起色。而写作是学生自己的整体构思,比起阅读要好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个人认为与平时讲课中过多的包办与分析过多有关,所以尝试提纲挈领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以我教《阿长与<山海经>》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课堂学习事实
课堂上我没有按常规上,而是从解读题目入手,提纲挈领,从文章的中间开花,整合资源,带动全篇,就这样开始了上课。
没上课就开始自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询问,有的还翻看资料,有的在课本上做笔记。到上课为止课文已经自读了几遍天。我给了一个问题预习思考:阿长怎么买到书的?
课堂开始。怎么样提纲挈领?我先从题目入手:阿长是谁?她的外貌怎么样?你愿意聘请她当保姆吗?抛出这两个问题速读已经开始。瞬间就有学生回答。阿长是鲁迅先生小时的保姆,大家都能读出。有的说阿长外貌不好,但心灵美好,帮作者完成了很多人完成不了的事。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一个农妇,不识字,甚至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他怎么帮作者买到的?请在课文中找找,这也回到预习的问题。这就是我选择的纲领。
抓住文章的关键所在,带动文本的解读。接着同学们齐声读了第25. 段。再次领悟买书带给作者的震撼。到这里自然回到题目上,原来阿长和山海经和作者之间发生过这么难忘的事,所以鲁迅先生要写进自己的文章中。同学们在我的指导下很快找到26段,并反复朗读。看得出大家陶醉在作者的感动中。
回到对阿长的情感上面。作者的憎恶是何时?写该文时又是怎么样的?大家讨论。首先发言的是课代表,他说出了作者的心声。讨厌憎恶是儿时,现在是同情和祝福。甚至是怀念。大家一致同意。“从哪里看出作者的祝福怀念哪?”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结尾。
二、观察与分析
纵观这节课,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首先抓住文本题目这个纲为突破口,带领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抛开了以往的逐段推进模式,而是整合文本的重点内容,不面面俱到,给学生切实可行的指导。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在问题抛出后,学生能快速阅读,寻找、商讨,归纳,大多同学紧跟老师的步伐,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又能自觉查找,互相询问,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点较为成功。
其次情感的领悟,抓重点事件,带动全篇,和以往的课堂不同,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感悟方面能很到位,只是个别的学生有偏颇,如对阿长人物形象的认识上,能从文本及写作的层面给以点拨和指导,这是成功的。再现阿长买书的过程,提高对人物的认识,由买书再和以前的看法进行比较,明白欲扬先抑的写法,阅读的目的不只是情感的熏陶,写作也是重要的借鉴。
第三结尾注意情感的陶冶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结尾及时总结阿长的人物性格,巧用对联的形式归纳,真正体现语文新课标所要求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思路及对策
1.课堂的成功之处基于老师充分的准备和对文本独特的解读方法,说明作为老师,应该必备的长流水的知识的重要性。继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别是新近的一些教学模式主张等。我就在网络和图书馆学了一些。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参等都是我学习的园地。
2.欠缺之处,作为老师,不敢放手。不相信孩子的阅读能力,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的空间,提问的空间。把预习作为必备的过程,学生的前期储备有物了,课堂才能百花齐放。才能生成最美的感悟,如对阿长的情感理解。收获最美的教与学的硕果。
3.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有回答、提问成长的机会。不能只是语文程度好的回答,而且答案就是正确的。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适时给予点拨。一花独放不是春,每位学生都动起来,问起来,才是语文百花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