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伤害行为的研究进展

2016-03-24李友余孟秀红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青少年发生率因素

李友余,孟秀红

(1.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2.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自我伤害行为的研究进展

李友余1、2,孟秀红2

(1.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2.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自我伤害;流行病学;干预

自我伤害行为这一名词最早由Menninger's在他的著作《Man Against Himself》中正式阐述,并试图解释该行为[1-2]。关于自我伤害行为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依据[3-4]。曾经有研究者进行过一些有关的调查,有不低于33个名词曾是自我伤害行为的代名词[5],其中self-injury、para-suicide、self-mutilation、deliberate selfharm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四大名词[6]。由于文化差异和环境背景的不同,对自我伤害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文化中,自我伤害行为是指没有自杀意图的、对自己身体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的行为[7]。自我伤害行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就需要及早地对自我伤害行为实施识别、治疗及评估风险。在国内外,自我伤害行为都比较常见,且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但对自我伤害行为相关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1 自我伤害行为的流行病学分析

1.1自我伤害行为的地域特征 据国内外的调查显示,在不同地区之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有着明显的区别。Skegg等[8]对欧洲13个国家的调查研究显示,南欧国家青少年自我伤害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北欧国家。Rock等[9]对生活在澳大利亚西部地域的各个人群实施研究,结果表明,澳大利亚本地比非本地出生的人群自我伤害发生率要高。

1.2自我伤害行的性别特征 不同性别在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有着明显的不同,且男性和女性采取自我伤害也有着各不相同的情况。有国外研究显示,女性是自我伤害行为的主体,而且越来越显著[10]。Leo等[11]于21世纪初对澳大利亚的男生1913人、女生1800人进行研究表明,其中男生只有3.2%的人数有自我伤害上的行为,而女生的自我伤害行为将近是男生的4倍,即是达11.1%。李友余和孟秀红对安徽省8050名职业院校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12],男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为38.5%,女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为28.9%。

男性和女性的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方式也有所不同。Rodham等[13]调查研究显示,通常男生采取服食过量药物的自我伤害行为方式居多,而女生主要采取的自我伤害行为方式为割手腕。

1.3自我伤害的年龄特征 大量研究表明,在青春期以前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相对而言较低,但在青春期时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显著增高。Sourander等[14]研究发现,青少年在12岁之前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较低,12-15岁的青少年发生自我伤害行为的比率骤然从3%上升到13%,特别是女生表现得更加显著。

1.4自我伤害的发生率 国内外的调查研究显示,自我伤害发生率居高不下,且有日益增多的趋势。Skegg等[8]的调查研究显示,欧美国家青少年自我伤害发生率为5%-9%。张安慧等[15]对安徽省、河南省等地所做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自我伤害发生率为7.2%。李友余等[12]对安徽省8050名职业院校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职业院校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为33.5%。

1.5自我伤害的发生原因 自我伤害的发生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张安慧等[15]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所有发生自我伤害原因的构成比中,选取学习压力的占44.6%,选取受到父母和老师责罚的占17.4%,选取人际之间关系紧张的占9.1%,选取恋爱受挫的占7.8%,选取受到虐待的占3.9%,选取躯体或精神疾病的占3.2%,选取其它原因的占14%。

1.6自我伤害的发生地点 自我伤害行为可以在各个地方发生。张安慧等的调查研究显示,家中是发生自我伤害的最主要场所,占47.9%,其次是学校,占33.1%,宿舍占11.6%,公共场所占4.1%,其它地方占2.5%。

1.7自我伤害的发生方式 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方式有多种类型,包括拽头发、抓伤自己、咬伤自己、烫伤自己、划伤自己、把头伸进水里、掐(捏)自己、戳开伤口阻止愈合、刺字或图案、用头撞硬物、吞食过多药物、过度喝酒或吸烟、打自己、刺伤自己、割手腕、斩手指或脚趾、用手打墙或硬物等多种方式。根据张安慧等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所有自我伤害发生方式构成比中,针刺自己占18.2%,拽头发占16.5%,以头撞墙占14.9%,打自己占14.0%。李友余的调查研究显示,用手打墙或硬物的发生率最高,发生率达19.0%,其次为掐自己,发生率为17.3%。

2 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因素

2.1个体的内在因素

2.1.1人格因素: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特异的精神活动、行为模式、思想活动和情绪反应的特征。Johnson[16]和Links[17]的调研结果表明,一些患有人格缺陷综合征(自恋狂和偏执型人格、反社会性人格及变态人格障碍等)的人,其自我伤害行为的产生有比较高的几率。

2.1.2性格特征: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对环境的适应及相应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与社会相关的个性心理特征。Young等[18]对1258名青少年的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凡是自我期望过高、好动、鲁莽、好胜要强及攻击性强的人,就会比其他人更加容易产生不理智的行为,还有可能会发生一些自我伤害行为,以及更严重的自杀等危及生命的行为。

2.1.3心理素质:产生自我伤害行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就是个体的心理素质[8]。有的人在面临相同的困境时可以很好的应付,而有的人却应付不了,以致会选择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这就和个体的心理素质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在遇到问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密切相关。当心理素质较低的人遇到困境,在无法克服与逃避时,这些人就将有把这种冲动性的行为指向自己本身的几率,从而发生自我伤害行为。

2.1.4心理疾病:相关研究表明[8-19],青少年发生自我伤害行为其中极为严重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心理疾病,而里面最严重的一个因素就是抑郁症。悲观失望、情绪低落是青少年期抑郁症患者的特征,还表现出行为方式的改变。唐记华等[20]对我国75名患抑郁症青少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其中有44%的人有过自我伤害行为。

2.2社会环境因素

2.2.1家庭环境:青少年学习成长与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它是培养青少年个体情绪、 态度及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少年与父母等家人互动的重要场所。青少年会因为家庭功能、结构的改变及家庭成员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差而产生压力,对其情绪和行为方式影响较大。影响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婚姻关系、亲子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关系、家庭不和谐、不被重视和受虐待的经历。Laskyte等[10]对立陶宛15-17岁3848名被调查者的研究显示,发生过自我伤害行为的青少年在单、双亲家庭各占27.4%、56.6%,和其他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的有7%,另外,还有9%是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在3848名被调查者中,和一方父母、与继父母生活一起及单亲家庭中的女性调查者更加容易发生自我伤害行为。O'Connoe等[21]的调查研究显示,父母已经离婚的青少年自我伤害发生率较高。

2.2.2学校环境:青少年时期完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学校,往往家庭的重要地位会被学校和同伴的影响而取代。所以,影响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学校环境因素同样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学校环境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导致直接的影响,其导致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学习压力、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就业压力。李友余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压力是自我伤害行为的危险因素。王志琳的研究结果显示,就业压力是自我伤害行为的危险因素。

2.2.3文化因素:媒体过度渲染了对自我伤害行为的新闻及情节,加上青少年对一些问题没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往往会产生心理暗示及模仿心理,以致发生自我伤害行为[8]。

2.3童年期虐待 青少年在童年时期受到的虐待经历主要有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性虐待及忽视虐待这4种类型,这些童年时期的虐待行为经历,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往往是长久的。肖亚男等[22]对安徽省10894名学生的研究显示,青少年在童年期有反复情感虐待、重度及中度躯体虐待经历是其自我伤害行为的危险因素。

2.4负性生活事件 当青少年在遭遇各种负性生活事件的压力时,在其心理调整不当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自我伤害行为[23]。Leo等调查研究显示,自我伤害行为与人际之间关系紧张、低自尊、学习压力大、父母的期望值太高、家人或朋友的自我伤害行为、遭家长和老师训斥、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以及其它生活的负面性事件,均有着极强的关联性。

2.5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在近些年是自我伤害行为的研究热点。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就是青少年的青春发育期,在这个阶段,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并且对事物的辨别能力相对而言偏低,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也较差,如果学校和家长没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导致青少年在碰到这些情况时,比较容易产生负面性情绪,以致采取一些极端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压力,从而发生自我伤害行为。

3 小结

通过上述研究总结发现,自我伤害是一种复杂的病理性行为,其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个体的内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童年期虐待、负性生活事件、生物学因素等。这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交互作用,从而导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哪些因素的影响力更大。因此,对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可为自我伤害的防范和干预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Favazza AR.The coming of age of self-mutilation[J].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98,186(5):259-268.

[2]张安慧,陶芳标.青少年中的自我伤害行为[J].现代预防医学,2008,25(11):2032-2034.

[3]林斗秀,肖仁军.青少年自我伤害初探[J].中国科技博览,2010,(13):262

[4]王志琳,张伟杰,郑爱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172):68-70.

[5]王玲,王丹.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14-315.

[6]冯玉.国外有关伤害功能模型究述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8):60-65.

[7]Fortune SA,Hawton K.Deliberate Self-har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search update[J]. Curr Opin Psychiatry,2005,18(4):401-406.

[8]Skegg K.Self-harm[J].Lancet,2005,366(9495):1471-1483.

[9]Rock DJ,Hallmayer JF.The seasonal risk for deliberate self-harm. Determined by place of birth, but occurrence determined by place of residence[J].Crisis,2008,29(4):191-201.

[10]Laskyte A, Zemaitiene N.The types of deliberate self-harm and its prevalence among Lithuanian teenagers[J].Medicina(Kaunas),2009,45(2):132-139.

[11]De Leo D,Heller TS.Who are the kids who self-harm? An Australian self-report school survey [J].Med J Aust,2004,181(3): 140-144.

[12]李友余,孟秀红.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压力与自我伤害行为相关性研究[J].齐鲁医学杂志,2014,29(6):540-542.

[13]Rodham K,Hawton K,Evans E.Reasons for deliberate selfharm:comparison of self-poisoners and self-cutters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olescent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4,43(1):80-87.

[14]Sourander A,Aromaa M,Pihlakoski L,et al.Early predictors of deliberate self-harm among adolescents.A prospective follow-up study from age 3 to age 15[J].J Affect Disord,2006,93 (1-3):87-96.

[15]张安慧,陶芳标,苏普玉.儿童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1):1303-1 305.

[16]Johnson DM,Shea MT,Yen S,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fi ndings from the Collaborative Longitudin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Study[J].Compr Psychiatry,2003,44(4):284-292.

[17]Links PS,Gould B,Ratnayake R.Assessing suicidal youth with antisocial,borderline,or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J].Can J Psychiatry,2003,48(5):301-310.

[18]Young R,Sweeting H,West P.Prevalence of deliberate self harm and attempted suicide within contemporary Goth youth subculture: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J].BMJ,2006,332(7549):1058-1061.

[19]Harrington R,Pickles A,Aglan A,et al.Early adult outcomes of adolescents who deliberately poisoned themselve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6,45(3):337-345.

[20]唐记华,王高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相关因素剖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36-538.

[21]O'Connor RC,Rasmussen S,Miles J,et al.Self-harm in adolescents: self-report survey in schools in Scotland[J].Br J Psychiatry,2009,194(1):68-72.

[22]肖亚男,陶芳标,许韶君,等.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028-1030.

[23]Madge N,Hewitt A,Hawton K,et al.Deliberate self-harm within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ample of young people:comparative fi ndings from the Child & Adolescent Self-harm in Europe (CASE)Study[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8, 49(6):667-677.

(综述讲座栏目编辑:张玉亭)

R749.91

A

1004-6879(2016)01-069-03

2015-01-23)

猜你喜欢

青少年发生率因素
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青少年发明家
解石三大因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