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视角下的物流集群研究进展

2016-03-24李利华何其超

关键词:社会网络创新驱动区位

李利华,何其超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网络视角下的物流集群研究进展

李利华,何其超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从经济地理及行业自身、创新、社会等网络视角对物流集群研究进行梳理,综述不同网络形态下物流集群研究进展,分析存在的局限性。经济地理及行业自身网络局限于传统经济地理区位选择,物流集群策略较为孤立;创新网络能够从创新驱动维度与要素的角度标定物流集群创新网络结构模型,但缺乏量化设计;社会网络关注于宏观产业集群结构模式,忽视社会关系网络可变状态下的物流集群。最后从网络协同、量化设计等角度提出了多网络视角下的物流集群研究趋势。

[关键词]区位;经济地理;创新驱动;社会网络;物流集群

物流集群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物流领域的新趋势,开启了庞大的外部世界和物流经济的增长,同时刺激相关物流密集地区经济的多元化[1]。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物流集群已形成巨大的价值链与竞争力,并成为经济发展拉动、转变、创新的新兴增长点[1-2],然而在理论界对物流集群的界定一直都没有明确的结论,主流观点认为其产生依托为Porter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理论”[3],其形成、成长与效应是系统化的协同[4-5]。2012年,世界著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大师Sheffi教授出版《物流集群》一书,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对物流集群研究与思考热潮,Sheffi教授在其著作及研究成果中通过对全球化大量物流集群案例的实证分析,概括了物流集群的放大效应和“增值”目的,仅象征性的描述物流集群为物流相关商业活动在地理上集中的现象[1][6],但着重指出了网络关系、创新路径、区位增值对未来物流集群演进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效应。

物流集群是系统化、集成化、规模化的表现[7],其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物流及其相关行业的网络形态。笔者从经济地理及行业自身、创新、社会网络的角度梳理物流集群研究进展,经济地理及行业自身网络是指以“区位论”“产业集群理论”“供应链”等为基础的网络结构;创新网络是指依托“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创新增值、“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等理念的网络形态;社会网络是指与物流行业发展相关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

一、经济地理及行业网络角度的物流集群研究

(一)地理区位网络

Weber[8],Christaller[9]等人开创的区位论奠定了区域规划与集群布局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地理、空间区位等网络视角对物流集群的研究得到共识。Walz[10],Martin[11]等从区位竞争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的条件及一体化问题,明确了地理区位网络对集群的先导。Hong等[12]利用Logit模型分析了物流区位形成的外部决定因素,并指出其对物流集群的分担性。Frank等从空间网络结构的角度,以空间相关、空间集聚方法探讨物流集群的动态区位决策,并认为物流的空间网络形态及区位结构决定其集群[13]。

在我国,“区位因素”被认为是现代物流集群发展历程中的决定性力量[14]。从物流活动在地理空间网络上的分布状态,物流区位的定义得到界定:一定地域范围内物流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状态及其相互关系[15]。葛喜俊等指出我国当前的物流集群结构模式是一种由物流区位点、线、环等三大要素构成的物流区位空间结构网络。王非等认为物流集群是一种以物流业为主的新型服务地域综合体,是物流网络系统中最高等级的网络节点,物流区位是物流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其功能模式正由增值型向现代服务业的高级网络模式转换[16]。以此为基础,区位论、空间分析、地理经济理论中的区位势、区位熵、区位因子、空间相关、节点重要度等分析方法在物流区位网络选择及物流集群设计中被广泛使用。如董昆及等以交通区位势、城镇节点重要度为准则,构造物流集群区位选择的区位势理论模型[17]。陈达强等从市场、交通、竞争环境以及其他因索等四个方面分析影响物流集群的区位因素,提出基于区位论和城市GIS的物流集群布局二阶段模型[18]。谢守红等以区位熵与空间自相关相结合,分析了我国物流集群的时空演变特征,认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物流增加值区位熵波动性显著,物流业集聚程度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19]。

(二)产业经济网络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Porter提出“产业集群理论”[3],引领了物流集群的发展,产业经济及其网络结构成为物流集群研究的主流工具。Dai等指出物流集群是未来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物流集群不仅会形成强大的产业规模经济,还将通过显性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经济形成渐进影响[20]。Lindsey等研究了物流集群的枢纽化特征,并从产业经济的空间格局,运用计量分析,探讨了物流集群的产业经济关联效应与集群策略[21]。

支燕从外部资源共享网络角度对物流产业进行集群分析,并指出其经济效益、竞争优势的效果体现在于物流集群产业资源网络的认识、管理与开发[22]。杨春河将边际弹性理论、交易效率等应用于物流产业集群模型的构造,从交易特性、物流形式的角度分析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网络结构形成机制[23-24]。陈云萍认为市场导向、资源整合、协作竞争、快速满足等是物流产业集群竞争网络的存在优势,其集聚与形成是产业经济网络的一种耦合[25]。王仙雅等借鉴logistic模型,建立基于效益增长趋势的物流产业集群与外环境的协同演化模型,研究物流集群与区域产业经济环境协同演化下的稳态问题[26]。唐卫宁等指出物流产业集群呈现出共生特征,进而形成了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网络系统,其存在有利于资源集聚、整合与共享,从而有效地创新物流服务和提升竞争优势[27]。赵道政等认为物流产业经济网络关联要素间的共生合作、最优投资组合是物流集群形成的必然条件与内外在因素,并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Solow经济增长模型原理,分析完整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原理和相应的最优投资组合问题[28]。周凌云等指出物流产业集群是由不同属性的产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性,并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物流产业集群耗散结构形成和演进机理,构建了演进模型,同时利用熵变分析建立了区域物流产业集群演进熵流模型[29]。汤国生认为物流集群的集聚机理在于物流服务的经济性和柔性,经济性包括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密度经济和频率经济,柔性包括物流服务的预知能力、调整能力和应变能力[30]。韩锋等指出物流集群是一个动态化的持续过程,有着必然的规律和作用机理[31],物流集群的动力因素表现为产业环境、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竞合关系、政策导向等方面。舒辉等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手段构建物流产业集群的空间分析模型[32]。

(三)运输(物流)与供应链网络

运输、物流与供应链网络作为物流行业内部结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物流集群的成败。Hesse等设计了交通运输地理下物流集群演化的三个核心维度:流量、节点区位、网络,并提出“Logistics Friction”来标定物流集群集聚需求阻抗的多维包涵[33]。Hong强调物流集群对区域交通运输网络有效服务质量的依赖性,并采用Logit模型研究了物流集群区位选择的交通运输条件因子作用效果[34]。Woudsma等指出物流集群是一种运输与土地利用关系,物流集群的用地量化依赖于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及其性能,并采用ESDA(空间数据分析)结合区位熵的理念构造物流空间分布形态及集群模型[35]。Bosona等研究了供应链网络协调性对物流集群效率的作用,并运用GIS对物流集群的区位决策及供应链网络的路径选择进行关联性的实证验算[36]。Alho等以LP(Logistics Profile)的概念分析了物流集群的三个核心要素:社会环境、物流网络、节点布局,并通过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理揭示其关联性及促成物流集群形成的机理[37]。

张荣刚等从社会根植与地理临近的角度分析物流集群成长的外在条件,指出物流网络共生及其竞争力是物流集群的必然趋势[38]。黎继子等探索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耦合问题,并提出物流集群式供应链的发展模式[39]。戚桂清等认为物流集群的供应链网络是由多条平行的单链式供应链与大量游离状态的专业配套中小企业组成,其相互间存在竞合关系,促进物流集群的动态演变[40]。曹锦文从物流网络节点的层次、功能以及规划设计等方面探讨物流集群的功能保障,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实证研究[41]。王岚认为供应链网络下的地理区位临近、紧密的链接以及核心竞争力是物流集群的三个基本维度,上下游关联的供应链网络更容易产生物流集群的成本和效益协同效应[42]。

地理区位、产业经济、运输(物流)与供应链等,是传统物流集群研究的主要网络视角,能够从形成机理、联动关系、发展形态、经济效益等方面阐述物流集群特性,对于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物流集群策略设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大多受传统产业集群理论的束缚,局限于产业区位、增长极、中心论的限制,物流集群网络依赖性较为单一,集群策略对象较为孤立,且网络设计模型与方法集中于区位熵、区位势等平台,创新分析系统化不足。

二、创新驱动网络角度的物流集群研究

在创新发展、视域拓展、方式转变环境下,物流集群依赖的网络结构也在不断拓展与更新,新型要素、创新维度、创新驱动等因素被充分挖掘。Krugman创造的“新地理经济理论”(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简称NEG)[43]引入运输(流通、物流)成本分析区域产业经济增长的收敛与发散问题,并从产业集聚创新效能的角度探讨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报酬递增规律”,在物流集群的创新网络、创新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发展。Hesse[33]、Hong[12][34]、Behrens[44]、Kumagai[45]、Alho[37]等分别从运输创新区位维度、创新节点效能、创新驱动因子、创新竞争网络等研究新型经济地理结构下的物流集群策略。Keller提出一种FSS模式支持物流集群的区域创新与远景开发,并对新型结构下德国的物流集群进行实证验测算[46]。

近年来,创新网络下的物流集群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研究重视。李兰冰认为物流集群创新网络是物流企业、协同方、关联机构之间以竞合、信任关系交流形成的推动创新的一种系统结构,创新网络是物流集群创新载体与创新动力基础[47]。刘明菲等从创新网络的技术、知识、环境、管理等四个维度设计物流集群创新能力影响因子,并验算了创新能力影响因子对物流集群的关联度与影响度[48]。余向平提出了供应链视角下的集群式创新网络,并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活动的构造关系分析其内涵[49]。张智勇等指出物流产业集群涌现性的强弱与其服务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成正比,并从复杂系统涌现性机理构造了物流集群的创新网络模型[50]。王燕指出了物流集群创新网络的系统全面性、链式共赢性、竞争协同、资源互补性、根植性与本地化特征[51]。谢泗薪等认为物流集群创新网络是一种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与价值链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并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构造了物流集群的创新网络结构模型[52]。

新经济地理理论引领了创新网络下的物流集群发展,物流集群的创新网络机制、维度、内涵、特征等领域得到深入研究,创新驱动、创新竞争、创新维度等理念已被运用更为具体、系统化的分析过程中,建立了大量创新网络结构模型,但相应的量化因子设计与分析手段没有得到明显体现。

三、社会网络角度的物流集群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社会学家Barnes[53]提出,能够从“关系”的角度研究社会现象与经济结构,可以解释城市(城镇)化对于产业集聚的关联性,体现社会发展结构与其影响要素的相对稳定关系。Diane与Jason从商贸集聚与运输维度构造了物流集群的社会网络结构模型,并测算集群效应的社会关系可靠性[54]。Carter等从供应链的角度研究了物流集群的社会网络关系结构,并通过案例分析,对未来物流集群的社会网络关系稳定性进行论证[55]。Stephen等利用社会网络结构洞、中心势、派系解释物流集群社会关系形成机制,并展开物流供应链网络与社会网络对接分析[56]。

我国学者在此领域也开展了相关研究,黄海云等依托社会网络的嵌入性理论,研究了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在企业集群的优势及竞争力[57]。汪旭晖[58]、车文辉[59]分别探讨了供应链、物流企业间社会网络信任机制。符正平等以社会网络联系强度、网络异质性、网络中心性三个维度研究集群产业转移中的转移模式及行动特征[60]。王贤梅等指出了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的创新导向作用,并从密度、强度、互惠、对象多元与中心性等五个维度,结合多元线性回归的量化处理,研究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创新能力的显著性[61]。李二玲等指出社会网络分析能够从产业集群的源头——企业网络结构特征与网络演化层面进行分析,弥补传统集群研究仅注重竞争力的缺陷,更具微观性和可操作性[62]。许林峰等提出了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交融的物流集群产业链治理机制[63]。关峻基于社会网络提出一种新的集群网络模式——产业集群发展关联网络(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Networks,简称ICDN网络),采用投入产出消耗系数矩阵构造其结构模型,并运用加权集聚系数、点权与流介数来揭示产业集群与社会网络间的关联性[64]。王铜安刻画了我国产业集聚的“关系”和“结构”特征,并以此提出“产业替代”和“自反性”的集群调整策略[65]。

社会网络分析已成为新经济社会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其结合图论、结构分析理论的处理手段在产业集群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甚至与数学结合的模式也开始在量化研究中得到体现。整体上,社会网络分析大多集中于宏观产业集群结构模式,对于社会“关系”网络可变状态下的物流集群研究少见,难以厘清物流集群社会网络形成的动机与特征。

四、研究展望

一是创新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网络相结合的物流集群研究趋势,能够从创新维度、经济地理关系、社会要素结构演变中衔接三者的“网络”功能,刻画新态势下的物流集群机理。

二是协同创新驱动增值与社会关系可靠的物流集群网络设计方法,量化因子与要素的处理以及模型构造是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Sheffi Y.Logistics Cluster:Delivering Value and Driving Growth[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2.

[2]Wang S.Study of Core Competence of Logistics Cluster:The Integration and the Extension of Value Chain [J].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5,(5):20-26.

[3]Por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Free Press,1985.

[4]胡娟.物流产业集群的成长及治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薛辉,欧国立.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20):112-114.

[6]Sheffi Y.Logistics Intensive Clusters: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Regional Growth.In:Bookbinder,Handbook of Global Logistic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2013:463-500.

[7]张荣刚,梁琦.系统构建·社会根植·即时传导——产业集群中的物流网络服务业成长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6(5):65-68.

[8]Weber A.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9.

[9]Christaller W.Die zentralen Orte in Suddeutschland [M].Gustav Fischer,Jena,1933.

[10]Walz U.Transport Cost,Intermediate Goods,and Localized Growth[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nucs,1996,26(6):671-695.

[11]Martin P,Ottaviano G P.Growth and Agglomeration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2001,42(4):947 -968.

[12]Hong J J,Anthony T H.Modeling the Location Choices of Foeign Investments in Chinese Logistics Industry[J].China Economic Reviem,2007,18(4): 425-437.

[13]Frank P,Heuvel V D,Peter W,et al.Spatial Concentration and Location Dynamics in Logistics:the Case of a Dutch Province[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3,28(4):39-48.

[14]邱斌,孙少勤.现代物流业对产业集聚“区位因素”影响的研究[J].物流技术,2005(10):160-161.

[15]葛喜俊,刘凯.物流区位及其空间结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9):89-90.

[16]王非,时榛,贾涛.我国物流集聚区功能整合模式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5):48-50.

[17]董昆及,董洁霜,韩印,成建强.基于区位势的区域物流体系布局规划研究[J].物流科技,2010(1):37-40

[18]陈达强,孙单智,蒲云.基于区位论和城市GIS的物流园区布局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4,3 (2):77-82.

[19]谢守红,蔡海亚.中国物流产业的空间集聚及成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4):51-58.

[20]Dai Q,Yang J Y.Input-output Analysi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Logistics Park Constr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96(6):599-608.

[21]Lindsey C,Mahmassani H S,Mullarkey M,et al.Regional Logistics Hubs,Freight Activity and Industrial Space Demand Econometric Analysis[J].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 Management,2014,11 (7):98-104.

[22]支燕.物流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39-42.

[23]杨春河,张文杰.基于交易效率的物流产业地理集聚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8):99-101.

[24]杨春河.现代物流产业形成和演进模式[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5]陈云萍.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形成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1):85-90.

[26]王仙雅,慕静.物流产业集群与外环境的协同演化及仿真[J].统计与决策,2011(4):167-169.

[27]唐卫宁,徐福缘.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2(4):25-29.

[28]赵道致,张春琴,孙德奎.物流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1-76.

[29]周凌云,穆东,喻小贤.区域物流产业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方向辨别——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7-33.

[30]汤国生.城市物流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J].中国流通经济,2014(4):65-69.

[31]舒辉,周熙登,林晓伟.物流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3):98-105.

[32]韩锋,张永庆.物流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动力因素及作用机理[J].中国流通经济,2015(9):26-32.

[33]Hesse M,Rodrigue J P.The Transport Geography of Logistics and Freight Distribution[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y,2004,12(3):171-184.

[34]Hong J J.Transport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Logistics Firms:the Chinese Experienc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2007,41 (6):597-609.

[35]Woudsma C,Jensen J F,Kanaroglou P,et al.Logistics Land Use and the City:A Spatial- Temporal Modeling Approach[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08,44(2): 277-297.

[36]Bosona T G,Gebresenbet G.Cluster building and logistics network integration of local food supply chain [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11,108(4):293-302.

[37]Alho A R,Silva J A.Utilizing Urban Form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Logistics Analysis:A Case Study in Lisbon,Portugal[J].Jour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5,42(1):57-71.

[38]张荣刚,梁琦.系统构建·社会根植·即时传导——产业集群中的物流网络服务业成长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6(9):65-68.

[39]黎继子,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耦合[J].现代经济探讨,2006(5):5-9.

[40]戚桂清,杨锡怀,李森.基于重复博弈的集群网络供应链竞合关系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233-236.

[41]曹锦文.河南省城市群物流网络节点规划及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经纬,2010(3):68-72.

[42]王岚.集群式供应链网络下集群特点、服务集成与供应链绩效[J].中国流通经济,2013(9):48-54.

[43]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 483-499.

[44]Behrens K,Picard P M.Transportation,Freight Rates,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85(2):280-291.

[45]Kumagai S,Hayakawa K,Isono I,et al.Geograph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for Logistics Enhancement in A-sia[J].Economic Modelling,2013,34(8):145-153.

[46]Keller J,Markmann C,Heiko A G.Foresight support systems to facilitate regional innovations:A conceptualization case for a German logistics cluster[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15,97:15-28.

[47]李兰冰.物流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J].科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39-44.

[48]刘明菲,周尧.物流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影晌因子分析与评价[J].商业研究,2008(10):213-216.

[49]余向平.供应链视角下集群式创新网络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30-33.

[50]张智勇,何景师,桂寿平,陆丽芳.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研究——基于复杂系统涌现性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75-77.

[51]王燕.物流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9(7):35-38.

[52]谢泗薪,张文华.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物流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14(3):49-53.

[53]Barnes J A.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J].Human Relations,1954(7):39-58.

[54]Diane M P,Jason K P.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Business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1998,28(5):328-348.

[55]Carter C R,Lisa M E,Wendy T.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Logistics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7,28(1):137-168.

[56]Stephen P B,Li X.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a Supply Chain Context[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9,45(2):6-22.

[57]黄海云,陈莉平.嵌入社会网络的企业集群结构及其优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5(5):70-71.

[58]汪旭晖.社会网络理论下的企业供应链合作信任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5):60-62.

[59]车文辉.物流企业的社会网络特征与企业间信任的构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 107-112.

[60]符正平,曾素英.集群产业转移中的转移模式与行动特征——基于企业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8(12):83-92.

[61]王贤梅,胡汉辉.基于社会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86-91.

[62]李二玲,李小建.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及其区域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09(7):1127-1133.

[63]许林峰,严北战.基于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2011(7):169-172.

[64]关峻.复杂社会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发展的投入产出结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7):54-59.

[65]王铜安.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产业结构总体特征研究[J].科研管理,2014(7):124-129.

Review on Logistics Cluster from Network Perspective

LI Li-hua,HE Qi-chao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logistics cluster is general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nomic geograph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itself,innovation,social networks.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logistics cluster under different network forms is reviewed,and also the limits have been found:The network of economic geograph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itself is limited to the location selection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but the strategy of logistics cluster is comparatively more isolated;The innovation network can calibrate innovated structure model of logistics cluster from the dimensions and elements of innovation-driven point,but lacking of quantized design;The research on social network focuses on setting up cluster mode of macro industrial;but ignoring its variable social relational network in an alternative status. As a result,a multi-network research method on logistics cluster has been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twork coordination,quantized design,and so on.

Key words:location;economic geography;innovation-driven;social network;logistics cluster

作者简介:李利华(1979-),男,湖北红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研究;何其超(1978-),男,湖南湘潭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63006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015)

收稿日期:2016-04-14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3.016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6)03-0105-07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创新驱动区位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