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综述

2016-03-24

关键词:述评中国共产党

王 菲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综述

王 菲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多学科的议题,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实践课题。近年来学界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功能和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比较有价值的研究。系统的梳理、归纳和评价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述评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组织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一直非常重视党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强调和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1999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党内规章的形式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出规定后,学界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开始全面展开,现有的研究包括对农村党建的历史考察与启示、现实意义与必要性、内容界定与科学方法、现实困境与建设途径等。对学界现有成果归纳总结,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既有利于理论研究的积累与发展,又能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的成果概述

学界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研究成果颇丰,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调研报告和论文(集)三大类。通过对期刊论文和专著的检索来全面了解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研究成果。期刊论文主要选择中国期刊网(CNKI)检索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了使检索结果得到最大的相关性和包容性,笔者以中国期刊网(CNKI)为载体,时间跨度为2005—2016年2月8日,分别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建”为主题、篇名、关键词(检索条件为“或”)进行精确检索,得到论文总数为4 643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数量为568篇,占期刊论文总数量的12.2%。专著检索主要以读秀学术搜索和超星数字图书馆为载体。在读秀学术搜索,分别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党建”为书名进行精确检索,得到图书总数为30本,主要有王同昌《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周挺《乡村治理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王乃波《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郭献功《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党组织建设》(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中共中央党校教研部主编《党支部+合作社——农村基层党建的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王国忠《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刘开寿主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版)等等。

二、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结构功能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殷焕举等从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的视角出发,指出:“一定的结构对应一定的功能,农村党组织作为党组织体系末端的一个结构,要具备统领、整合和稳定农村社会的功能;功能的实现依赖一定的结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结构点有四个,即‘所处的地域性和阶段性’、‘民主化’、‘党建制度系统化’、‘组织外部环境优化’。”[1]陈晓莉认为,在多元治理结构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与功能亟待转换,村级党组织应具备整合多元治理主体、实现制度与机制的创新等功能[2]。武三中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转化实质上就是“在保证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要逐渐淡化行政色彩,把行政、社会、经济都归还给其本身,从而做到政党本身的回归。”[3]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基层党组织功能转换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以农村社会利益调整和关怀群众为轴心的政治功能。

(二)区域划分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根据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牛君指出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党建存在“村级党组织运动机制不适应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村委会选举竞争激烈且情况复杂;乡镇一级与村一级关系运转难以协调”等难点和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4]。刘华指出欠发达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存在“权威弱化,自身凝聚力、战斗力下降,执行力不足,来自农村民间组织的冲击”等问题,发挥欠发达地区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亟待解决的问题[5]。修耀华以西部民族地区为研究视角,指出了农村党建的三个特征,即少数民族党员和群众比例较大,流动党员多,灵活性强,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的方法[6]。刘鸿渊认为贫困地区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制约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实现农村的发展,需从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组织职能定位两个主要的方面来建强党的基层组织[7]。

(三)统筹城乡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赵大朋从城乡关系变迁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从城乡二元体制下的“革命导向型组织”“全能型组织”“行政代理型组织”转变成统筹城乡发展下的“政党导向型组织”[8]。甘信奎指出城市化引起的农村变革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以城市社区党建为参照,结合农村特点的拓展党组织功能”在改革创新中实现社区党建是农村基层党建发展的最终目标[9]。张书林认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农村基层党建的重大模式创新,在分析其困境和策略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的路径[10]。吴晓俊等人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职能模糊、功能弱化”等现象,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11]。

(四)政党认同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陈冬生等人认为政党自身建设水平是影响政党认同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堪忧,“党员素质较低、组织权威弱化、灰黑势力入侵”是影响农民对党的认同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建强党的机体,赢得农民的认同从而提升党组织建设的水平[12]。季丽新以构建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为切入点,认为当前农村利益资源不稳定、政治文化资源受到冲击、组织资源流失的危机影响了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因而需要从绩效资源、民主法治资源、制度资源与政治文化资源入手,构建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13]。

(五)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周挺在其《乡村治理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书中剖析了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和现状、成绩和困境,仔细分析了农民政治参与及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村‘两委’冲突问题、党群干群关系问题、乡村治理法制化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针对党群关系和基层党组织面临的种种挑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思路[14]。李传兵从乡村治理中村级党组的行动逻辑出发,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往往会根据公共事务的重要程度来进行选择性协商,但选择性协商会损害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进而危及党的群众基础,因此需创新党组织的活动形式,以更好地服务群众[15]。孙柏瑛、蔡磊以多个案例研究为起点,分析了近十年来在基层社会变迁中党组织的治理策略演进的过程、动力以及行动的逻辑,并指出:“在治理环境变化和治理结构变迁,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功能和结构都逐渐的变化,以巩固党在基层社会的领导。”[16]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的主要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和方法研究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战斗堡垒,其自身建设状况的好坏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稳固与否。“中央一号文件”作为党指导改革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中包括了丰富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孔繁金认为,“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的思想包含三个方面:“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法主要有善于学习、注重教育、加强监督与考核、关心和爱护干部等[17]。靳燕凌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从“组织制度、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和工作作风”四个方面来把握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内容,在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具体方法上应遵循“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思路,追求“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培养锻炼一支好队伍,选准一条发展经济好的路子,完善一个好的经营机制,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的五好目标,从人员、制度、经济等层面实现内外途径的有机统一[18]。尽管学者们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的概括存在一些差异,但基本内容大体相同。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研究

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由传统、封闭、单一走向现代、开放、多元,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加强对农村社会的管理非常必要。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具有“政治领导功能、致富带动功能、民主建设功能、维稳倡新功能”[19],实现从“全能行政”向“政党引导”转变。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组织结构设置相对滞后;党组织功能定位不明;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契合度不高;党组织运行的物质保障不力。”[20]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功能转换过程中存在“村级组织功能弱化、社会控制力减弱、文化整合难度加大”等困境[21]。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朱正平认为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应集中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协调能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22]。覃雪梅认为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应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引导、示范、服务为核心,实现由纵向横的组织协作,优化党组织建设的内外部环境[23]。在基层党组织这些功能中,政治领导功能是核心,服务功能是当前学者们讨论和关注的热点。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

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24]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严明杰总结了新事情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取得的成效:“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主体建设日益加强、责任和任务不断强化、科学化水平日渐提高。”[25]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不足。赵国营从总体布局出发,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能力还需加强[26]。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从“带头致富与共富、理顺‘两委’关系、提升化解矛盾本领、培育新型农民、实现村容整洁”等方面着手,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理念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27]。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的研究

党的建设模式是指“党为了实现其政治任务,围绕自身建设所形成的一种运行格式,或者说所采用的相对固定的方式方法。”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对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8]。按照组织设置形式的不同,党建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一是“产业支部”,即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搭建同在一个产业链上的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动机制;二是“联合支部”,即突破地域、城乡、业缘限制建立联合农村基层党组织;三是“特色支部”,依据农村一定范围内党员的特长、爱好偏向、从业特点等设置特色党支部或特色党小组;四是“打工支部”,即一些劳务输出较多的市、县,在本地农村党员外出务工经商地建立党组织[29]。根据村级党支部发挥领导作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两委”设置交叉任职模式,即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二是“公推直选”模式,即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通过“公推直选”产生,由群众推荐与党员推荐相结合,由党员大会选举村党组织班子成员;三是“青县模式”,即设立村民全体会议为权利组织,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代会主席,党员竞选村委会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通过党政兼职、交叉任职把党组织与村民组织融为一体;四是“邓州模式”,即建立“四议两公开”制度,对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形成决议,决议过程和实施结果公开[30]。此外,还有“三级联创”模式和“统筹城乡”模式等等。

(五)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途径研究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方法、功能、执政能力等的研究,都是为寻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服务的,进而实现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基于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的分析,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出了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队伍建设。党员和干部队伍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体,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杨群红认为应通过“拓宽用人渠道、满足农村干部的基本诉求、多渠道培养村干部、在返乡农民工中发展党员”[31]等方式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赵建波认为,党员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本领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应从创新教育培训制度、树立为民服务理念、改革选人用人制度、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党组织的领导[32]。杨志超认为,完善党员队伍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加强队伍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为此应实现组织领导、具体内容、工作方法和机制保障方面的“四个转变”[33]。张梅认为,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是加强队伍建设的关键,为此,应拓宽用人渠道、优化队伍结构、改进班子成员工作能力,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34]。

第二,机制建设。李一文等认为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重点在创新党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党务公开、民主选举等);建立党内监督约束机制,完善提案、批评、举报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让村级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置于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35]。赵予辉认为应把专题督查制度、沟通协调制度、随机走访调研制度以及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结合起来,从完善制度机制方面提出了督促指导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到位的方法[36]。仇文利等认为实行农村党支部小组集体负责制是提升基层党建水平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实行干部责任评估制、支部建在“村”上、成员5年任期制、大学生小组准入制等将有利于党的“五位一体”建设,同时也有助于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37]。彭汉琼指出,应从完善干部选任机制、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帮扶机制、完善服务机制等方面着手创新党的工作机制,推进基层党内民主,保证村级工作有效运转[38]。

第三,夯实物质基础。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有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和班子,还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王鹏程认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运行机制的关键,要变农村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引导农户进行有偿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强化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20]。杨素稳、李白山以海南农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加大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的力度多措并举,夯实基层党建的物质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附着力[39]。郭波认为,村级党组织权威的塑造应借助外力,加大扶持力度,理顺集体经济的支配关系,同时也应立足内力,带领群众致富,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夯实党在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40]。

第四,转变领导方式。陈晓莉从治理理念出发,提出在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需要转变党组织的村治方式,实现从命令与服从走向互动与合作、由全方位的领导转向间接领导,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党对农村社会的领导[2]。陈永刚认为,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应厘清村级党组织与其他村级组织的职能,由传统的命令服从式的领导转变为引导服务型的领导,从而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41]。张梅认为,党组织要切实解决群众的难题,以示范引领为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建立起以发动、引导、参与、协、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领导方法[42]。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的简要评述

通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近年来学界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研究涉及内容、方法、功能、途径等多方面,可以说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具有研究视角多样、研究对象不断细化等特点,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研究主体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既包括乡镇党委,又包括村一级的党组织,而这两级党组织在工作中所承担的任务和面对的对象都不同,但学界现有的研究往往将其视为一体,忽视了其特殊性。由此造成无论是界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涵,还是在分析问题、原因和对策时,都缺乏针对性,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容易混淆。例如,就执政能力建设来说,乡镇作为国家政权的最末梢,乡镇党委按理应具备执政能力并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但行政村不是国家政权机关,村级党组织是否应该具备执政能力,研究者们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界定。在讨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时,往往将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视为一体,由此,就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模糊和实践中的混淆。再如,针对现存问题和原因的分析,现有研究基本上没有将二者准确区分,而是混为一谈,这样提出的对策建议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就会大打折扣。

二是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在理论研究方面,政策性的宣传较多,缺乏学理性和理论支撑。目前对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方面的研究较多,对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关注较少;对个别热点政策的研究较多,而相关的研究则不足。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就事论事,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例如,相关研究更多的是从党员队伍和组织制度等自身建设出发,缺乏如何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结合,如何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实现统筹城乡党建,忽视了应有的整体观念。而且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的研究,大多来自党建学者和党务工作者,这方面的很多文献多是思想的阐发、个人的体会和经验的总结,严格说来并不能算作严谨的学术成果。

三是对策研究多是泛泛而谈,缺乏具体、深入的探究。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从宏观出发,缺少细致深入的研究。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对于东部、中部、西部经济水平发展不同的地区而言,党组织和党员面临的问题往往不同,因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具体途径存在很大的差异,必须要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其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已有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些薄弱环节的研究,运用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进行研究,重点应注重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分类研究,以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建强党的基层组织。

[参考文献]

[1]殷焕举,李毅弘,杨雅涵.结构功能视阈下转型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5(2):90-93.

[2]陈晓莉.功能转换与实现:多元化治理模式中的村级党组织[J].理论与改革,2011(3):139-143.

[3]武三中.农村变革中村级党组织的角色定位和功能转换研究[J].探索,2009(12):12-17.

[4]牛君.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难点及对策探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0):41-45.

[5]刘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求实,2011(4):23-25.

[6]修耀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5):85-88.

[7]刘鸿渊.贫困地区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J].求实,2011(3):28-31.

[8]赵大朋,陈浩然.城乡关系变迁视角下村级党组织的功能转型与实现[J].社会主义研究,2011(5):62-66.

[9]甘信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41-41.

[10]张书林.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J].理论探讨,2010(3):98-102.

[11]吴晓俊,何渭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1(6):230-233.

[12]陈冬生,李默海,徐黎明.政党认同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探讨[J].求实,2013(12):26-29.

[13]季丽新.转型期农民对党政治认同增进模式构建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3):80-86.

[14]周挺.乡村治理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7-20.

[15]李传兵.“选择性协商”:村级党组织行动逻辑的组织基础分析[J].江汉论坛,2015(4):40-46.

[16]孙柏瑛,蔡磊.十年来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组织的行动路线[J].中国行政管理,2014(8):57-62.

[17]孔繁金.“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J].学习论坛,2013,29(3):19-22.

[18]靳燕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2-55.

[19]周广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功能定位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4):45-48.

[20]王鹏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和功能发挥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1(6):53-58.

[21]刘绍卫.转型时期农村党组织的功能转换困境及对策[J].甘肃理论学刊,2012(1):59-63.

[22]朱正平.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转换与实现路径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1(12):49-52.

[23]覃雪梅,付蓓.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转换与实现途径[J].人民论坛,2015(7):43-45.

[24]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5]严明杰,陈智鑫,杨永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现状的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2):10-14.

[26]赵国营.“总体布局”视阈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探论[J].理论导刊,2014(10):48-51.

[27]李海新.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1(12):45-48.

[28]南俊英.建国60年党建模式的转换及其影响[J].中州学刊,2009(5):22-25.

[29]张书林.改革开放36年基层党建创新论析[J].学习与实践,2014(7):70-79.

[30]唐晓清,潘立魁.健全和完善村级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J].探索,2010(3):30-33.

[31]杨群红.农村基层党建难题破解之道[J].人民论坛,2010(9):22-23.

[32]赵建波.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挑战、问题与对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6):51-54.

[33]杨志超,孟永华.完善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思考[J].理论探索,2014(6):21-24.

[34]张梅.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理论学刊,2007(5):40-41.

[35]李一文,周旭明.村民自治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J].甘肃理论学刊,2013(4):87-89.

[36]赵予辉.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重在抓落实[J].领导科学,2011(4):40.

[37]仇文利,吴远,王跃.创新组织制度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J].新疆社会科学,2013(6):8-11.

[38]彭汉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创新及理论思考[J].学习与实践,2012(11):34-38.

[39]杨素稳,李白山.海南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3):40-45.

[40]郭波.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及其治理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

[41]陈永刚.从村民自治异化现象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J].理论探讨,2012(6):128-132.

[42]张梅.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理论学刊,2007(5):40-41.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WANG F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2,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s a multi-disciplinary subject,and also a significant practice subject.In the recent years,many valuable academic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such as contents,methods,paths,function,and executive ability construction,to construct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These researches have been clarified,induced,and evaluated to promote further researches on constructing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Key words:CCP;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review

作者简介:王 菲(1992-),女,四川华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

收稿日期:2016-03-22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3.010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6)03-0065-07

猜你喜欢

述评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