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树常见害虫的危害及其防治

2016-03-24王泽林曹宁宁宋友全

蚕桑茶叶通讯 2016年3期
关键词:桑园桑树桑叶

王泽林 曹宁宁 宋友全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 637000)



桑树常见害虫的危害及其防治

王泽林曹宁宁宋友全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637000)

桑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因桑虫为害而引起桑树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致使桑叶减产,叶质降低,严重影响蚕茧生产。桑树虫害的发生量和种类,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栽培技术、防治水平的不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存在差异。桑树虫害有的咀食叶片(如野蚕、桑螟等),有的兼食芽叶(如桑毛虫、桑象虫等),有的吮吸汁液(如青叶蝉、桑拟菱纹叶蝉等),有的蛀食枝干(如桑虎天牛、桑天牛等),还有地下害虫(如华北蝼蛄、小地老虎等)。分属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缨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等7个目的昆虫及蜘蛛纲和腹足纲的有害动物。

防治桑树害虫要根据桑树害虫的发生特点、生长周期及养蚕时期的不同,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结合起来,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点,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大体可分为以农业防治为主的冬季防治措施,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春季防治措施,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夏秋季防治措施。而这三个防治阶段,应重在冬季防治,防在春季防治,治在夏秋季防治。要掌握桑树害虫的特征、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探究经济危害水平,完善测报方法,抓住薄弱环节,开展以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的防治措施,抑制虫口基数,改变偏用农药的习惯,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综合防治桑树害虫的具体措施:①冬季防虫治病要按技术规范要求采取刮、刷、杀等多种方式,由地面到树体全面彻底地防治;②春季防治虫应在确保春蚕用叶的前提下,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并重的防治手段;③夏秋季桑树病虫危害严重,在保证夏秋用叶的前提下,做到划片分区防治。

1鳞翅目害虫

该目害虫都以幼虫为害桑株,有一定的趋光性,少数能钻蛀或卷叶隐蔽,幼虫期有群栖叶背取食的习性,老熟时结茧化蛹,卵、幼虫、蛹各个发育阶段都有天敌寄生。

1.1桑尺蠖

1.1.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①被害桑园终年可见幼虫为害。幼龄幼虫群集叶背食害表皮组织和叶肉,龄期增大后桑叶被吃成大缺刻。②越冬幼虫在早春食害桑芽,常将桑芽内部食空仅留芽苞鳞被,严重时整株桑芽食尽,使桑树不能发芽,影响桑叶产量,早春为害桑园更为突出。

1.1.2生活规律

该虫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下表皮绿色组织,幼龄幼虫昼夜为害芽及嫩叶,3、4龄期时将桑叶吃成大缺刻。静止时有拟态;11月中、下旬3、4龄幼虫潜入树孔等背风面越冬,越冬时没有找到保护场所则死亡率很大。幼虫老熟后在主干附近地面、落叶及桑树缝隙中吐丝结薄茧化蛹;幼虫具趋温性,成虫具趋光性;主要天敌有桑尺蠖脊腹茧蜂及茶翅蝽。

1.1.3防治措施

①结合田间管理工作,捕杀幼虫;冬耕及清洁桑园,破坏其化蛹场所;稻草束条以诱杀其幼虫;②冬芽萌动时喷施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生长期喷施50%辛硫磷EC1500倍液、80%敌敌畏EC1000倍液,封园时喷施2.5%溴氰菊酯EC3500~4000倍液。

1.2桑螟

1.2.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①该虫多在夏秋时期为害桑树。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虫藏其中,咀食叶肉,仅留叶脉及上面表皮,形成灰褐色透明薄膜,久之则破裂成孔,俗称“开天窗”;②该虫可将多种病菌如微粒子病、僵病、浓核病、卒倒病等传染于家蚕。

1.2.2生活规律

该虫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蛀孔、缝隙等处结薄茧越冬,时间一般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未老熟的越冬幼虫则全部死亡;幼虫具趋温性,成虫具趋光性;主要天敌有桑螟绒茧蜂及广赤眼蜂等。

1.2.3防治措施

防治该虫要重视农业防治措施,狠治第2、3代。①束草诱杀越冬幼虫,利用趋光性诱杀成虫。②填孔补隙,清洁桑园,收集枯草及落叶,破坏桑螟的越冬场所。③生长期内用80%敌敌畏EC或50%辛硫磷EC1000倍液在卷叶前喷洒,于落叶前用2.5%溴氰菊酯EC3500~4000倍液封园。

1.3桑毛虫

1.3.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①该虫以越冬幼虫早春出蛰剥食桑芽而影响发芽率,甚至可将整株脱苞芽食尽,以后各代幼虫为害夏秋叶成大缺刻,仅剩叶脉,严重时可将全园桑叶食尽;②幼虫体上的毒毛散落桑园,随桑叶带回蚕室,使蚕体产生黑色斑点,影响蚕蜕皮,甚至引起蚕病。人体接触毒毛会引起皮炎,大量吸入会产生中毒;③桑毛虫携带的一些病原物也可传染家蚕,影响生产成绩。

1.3.2生活规律

桑毛虫一年4代,均以3、4龄幼虫在树干裂缝、孔洞、束草、落叶等处结薄茧越冬,第二年早春气温上升到16~17℃时出蛰为害桑芽;成虫具趋光性,初孵幼虫喜群集为害(俗称“一叶毛虫期”或“窝头毛虫”),食去叶背表皮和叶肉,3龄后分散为害,吃成缺刻,仅留叶脉;幼虫具假死性,老熟后在叶背、树干裂缝或近主干地面结薄茧化蛹;其主要天敌有桑毛虫黑卵蜂、桑毛虫绒茧蜂等。

1.3.3防治措施

该虫总的防治措施为早春捕捉越冬代幼虫,狠治第1代,压第2代,入冬前喷药是关键的防治对策,同时于各代幼虫发生期做好一叶毛虫期摘虫叶的工作。①束草诱杀幼虫。早春出蛰盛期或一叶毛虫期及时捕捉幼虫,产卵期摘除卵叶,在成虫羽化高峰期灯光诱杀。②越冬前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EC1000倍液喷洒桑园,防治越冬代幼虫,压低越冬虫口密度是全年的关键;③于幼虫盛孵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40%乐果EC600~800倍液喷洒。为保证蚕作安全应划片分区防治。④田间作业时发现桑毛虫绒茧蜂寄生的桑毛虫的虫、茧,要尽量保留,以提高田间寄生率。

1.4野蚕

1.4.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从4月到10月均有为害。以幼虫食害嫩叶成大缺刻,仅留主脉。为害严重时,常将整片桑园嫩叶食尽,严重影响稚蚕用桑及桑树正常生长发育。

1.4.2生活规律

该虫一年发生3代,均以卵在桑树枝干上越冬。初孵幼虫有向上爬的习性,一般喜欢栖息于芽孢及嫩叶上,昼夜取食。3龄后活动性增大,一般栖息于枝条及叶柄上,昼伏夜食,分散为害。老熟后在叶背或两叶间吐丝,结茧,化蛹。主要天敌有野蚕黑卵蜂、野蚕黑瘤姬蜂等。

1.4.3防治措施

①在冬季做好刮除枝干上越冬卵的工作,生长期内摘除虫茧,同时结合保护天敌。②稚蚕用叶桑园用80%敌敌畏EC1000倍液或50%氧化乐果EC1000倍液防治,壮蚕用叶桑园用90%晶体敌百虫1200倍液防治。

1.5桑蛀虫

1.5.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除冬季蛰伏外,其余时间均能为害。幼虫在一年生枝条和拳部中蛀食,受害株枝条长势衰弱,叶小而薄,蛀孔附近的桑芽也多枯死,甚至全株枯死。

1.5.2生活规律

该虫一年发生1代,幼虫多向下蛀食,少数向上,蛀食孔道垂直,孔口多一个方向,幼虫蛀食不分昼夜。越冬幼虫所在位置,依枝条长短不同,健壮枝条少,瘦弱枝条多;肥培管理好的桑园和春伐桑树虫害较少。该虫幼虫和蛹常被白僵菌寄生。

1.5.3防治措施

防治该虫首先要重视和加强肥培管理,促进枝条粗壮。冬季结合修枝,剪去虫枝并集中进行烧毁处理。5月下旬用粘土填塞羽化孔。7月上旬用小刀刮杀或针刺初孵幼虫。为害严重的桑园要提早进行夏伐,压低虫口密度,减轻受害程度。用植物油、柴油等以注射器从最下孔注入以杀死幼虫;其次是在越冬期用80%敌敌畏EC500~800倍液注入最下孔内,或用药棉(敌敌畏、乐果等)塞孔的方式进行防治。

1.6小地老虎

1.6.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食性杂,为害面宽,特别是桑树袋接苗。幼龄幼虫食害桑芽叶,3龄后切断嫩茎,常造成桑苗缺苗断垄现象,是有名的地下害虫。

1.6.2生活规律

该虫一年4代,以蛹或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3龄前取食作物、杂草的顶芽和嫩叶,在地上为害。3龄后有地栖性,白天在地下2~6cm处,夜晚到地面为害,高龄幼虫为害最甚。幼虫具假死性和迁移习性。对黑光灯有很强的趋性,特别喜欢酸甜的食物。

1.6.3防治措施

①消灭杂草,春耕多耙,人工捕杀幼虫,利用趋光性和趋食性进行诱杀。②1~3龄可喷布2.5%的敌百虫粉,也可将2.5%的敌百虫粉混拌10~20倍的干细土后,再撒布在桑苗上,以杀死低龄幼虫。

1.7黄卷叶蛾

1.7.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以幼虫先在桑芽嫩蕊里,后在叶背吐丝缀叶,伏内取食叶肉,蛀成孔洞。为害严重时,顶芽停止生长,腋芽萌发,影响桑树发育和桑叶产质量。

1.7.2生活规律

该虫一年6代,以最后一代3~4龄幼虫在树皮裂缝或卷叶间越冬。初孵幼虫在叶背吐丝蔽体,食害叶肉,蜕一次皮后以丝蔽体,伏内取食,蛀成孔洞,妨碍嫩叶生长。幼虫受惊会跳跃。幼虫期有寄生蜂。

1.7.3防治措施

①人工捕捉桑叶上有黄色蜡质物覆盖的卵块,利用趋光性在各代成虫盛发期进行。②晚秋蚕结束后及时喷洒2.5%溴氰菊酯EC2500倍液封园防治。③各代发生期可结合防治其它害虫喷洒80%敌敌畏EC1000倍液进行防治。

2鞘翅目害虫

该目害虫的成虫都具坚厚的前翅,成虫都要摄取补充营养。天牛幼虫钻蛀树干;叶甲专食叶片;象虫兼害芽叶;金龟甲成虫取食芽叶,幼虫是著名的地下害虫,有少数天敌。

2.1桑天牛

2.1.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成虫常在新枝上啃食皮层,形成不规则伤口,一旦皮层被啃食成环状,枝条立即枯死;产卵时在枝条基部咬食成伤痕,易使枝条折断,并同时在产卵处上部皮层咬成环状,使上段枝条枯死;幼虫蛀食枝干,有的深入根部,导致被害株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枯死,是造成桑园缺株的主要原因。

2.1.2生活规律

桑天牛2年一代,以幼虫在桑株坑道内越冬(第一次以低龄幼虫越冬,第二次以壮龄幼虫越冬)。次年春暖后开始向下蛀食,植株外见有新鲜排泄物的蛀孔,即幼虫所在。幼虫老熟后转头回到1~3个排泄孔,横向咬一羽化孔,虫体即在该孔下方化蛹。一般高、中干桑比低干桑受害率高。卵多产在直径10mm左右的一年生枝条距离基部10cm处,产卵痕“U”字形,一痕一粒。卵孵化后向上蛀食,然后调头沿支干木质部一边向下蛀食。

2.1.3防治措施

该虫重点防治时期为6月成虫羽化盛期和7、8月幼虫孵化盛期。①人工捕杀桑天牛成虫,防止啃食枝条皮层及产卵危害,用细铁丝钩杀桑天牛幼虫,9月份用小刀削去卵块。②幼虫越冬前或早春活动后,用80%敌敌畏EC1000倍液、40%乐果EC500~800倍液等从最下排泄孔用注射器等注入药物,注药后再用泥土填塞封口,5~7d后检查,如有新鲜粪便排出,应再补治。该方法应在用叶前10~15d完成,以保证蚕作安全。③在冬季或早春整株时,凡有产卵痕而无蛀孔的桑枝应予以保留。

2.2桑象虫

2.2.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以成虫在春季食害冬芽和萌发后的嫩芽,有时也吃叶片、叶柄及嫩梢基部,降低发芽率,影响春叶产量;严重时将整株芽吃光,导致桑树枯死;当春梢和夏梢长到一定长度时,又为害新梢基部皮层组织,并在嫩芽基部钻孔产卵,致使新梢容易枯萎。重者整株枯死或折断,影响发条数。

2.2.2生活规律

该虫一年1代,以成虫在半枯桩化蛹穴里越冬,少数以幼虫或蛹越冬;越冬成虫于次年3月气温升到15℃左右开始活动,出穴危害,取食冬芽或刚萌发的新梢芽叶;春伐或夏伐后也能蛀食危害,蛀食时先吃靠近截口的芽,逐渐向下取食,致使半截枝上段将来形成枯死的短桩;老熟后咬食木质部成椭圆形化蛹穴,化蛹其中;成虫不善飞翔,具假死性,对干旱的抵抗力强。

2.2.3防治措施

该虫防治应以提高冬季树体管理质量来控制虫口密度。①冬春严格整株,彻底修除枯枝、枯桩,集中在早春出穴前进行烧毁处理或放入天敌保护器予以保护;合理剪伐,剪伐时应距离顶芽上方1cm处开剪,并保证剪口下的第1、2芽必须健壮完好,避免造成半枯桩。②早春出穴盛期和夏伐后及时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EC800~1000倍液、50%甲胺磷1500倍液等喷洒在枝干上,并隔7d重复喷洒一次。

2.3桑小灰象虫

2.3.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主要以成虫咬食桑树芽、叶,为害桑芽时将整个桑芽食尽。为害桑叶时食成小缺刻,少数食成孔洞,并留有短线状黑色粪便。尤以夏伐后刚萌发的桑芽被害最重。

2.3.2生活规律

该虫一年2代,以幼虫在土壤下越冬。初孵幼虫很活跃,在土面爬行一段时间后才入土,以植物及有机物为食料,老熟后作一内面光滑土室化蛹其中。该虫为害程度与伐条时间有关,上树为害时遇发芽期,可将陆续发芽的桑芽全部食尽,如遇成叶期,则仅食去部分桑叶,为害较轻。第2代成虫发生期在秋季,其为害程度较第1代为轻。

2.3.3防治措施

防治桑小灰象虫要重视并且加大农业防治措施,结合化学防治手段进行防治;利用该虫喜趋地面干瘪桑叶的习性,在羽化期后15d左右诱杀成虫。用50%辛硫磷EC1000~1200倍液、80%敌敌畏EC1000倍液在夏伐后鹊口期喷洒,结合诱杀法,将药物喷洒在桑叶上,撒布在桑园内,使其中毒致死。

2.4桑暗黑鳃金龟子

2.4.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以成虫食害桑树嫩叶,仅留主脉及大侧脉。嫩叶食光后继续食害嫩梢,排出粪便传染桑叶。

2.4.2生活规律

该虫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咬食寄主根部。成虫出现在5月中下旬,具有群集、假死、趋光等习性。 成虫擅长夜间活动,一般在高温闷热的夜晚最为活跃。

2.4.3防治措施

①利用成虫假死性和趋光性进行人工及灯光捕杀。②成虫盛发期于傍晚用50%辛硫磷EC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80%敌敌畏EC1000倍液药杀。

2.5桑梢小蠹虫

2.5.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的成虫、幼虫均能蛀食枝条皮层韧皮部和木质部,形成菊花状坑道,尤以越冬幼虫在早春季节群集在桑芽附近,将桑芽基部食空的为害最重。

2.5.2生活规律

该虫一年发生3代,大都以成虫在枝条坑道内越冬。春期在冬芽基部,为害枝条韧皮部,繁殖期成虫有趋半枯枝、干的习性。幼虫孵化后开始蛀食,成虫不善飞翔,有假死性。主要天敌有土耳其扁谷盗等。

2.5.3防治措施

①剪除枯枝、枯桩和枯条,破坏其生存环境。②早春发芽前及晚秋蚕期后用80%敌敌畏EC1000倍液药杀成虫。③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3同翅目害虫

该目害虫突出表现在雌雄异态,固定一处吮吸寄主汁液为害,不少种类是传带病毒和类菌原体病害的媒介害虫。

3.1桑白蚧

3.1.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成虫、若虫成群寄生桑树枝干上,以针状口器插入皮内吸食汁液。虫口密度大时,也可寄生叶柄、桑芽两侧,造成叶片硬化早,影响桑叶产质量。严重时桑树上重重叠叠布满介壳,不见树皮,影响树势,甚至造成枯枝、死株。该虫繁殖力强,蔓延很快,其分泌物还可诱发桑膏药病。

3.1.2生活规律

桑白蚧一年4代,以最后1代受精雌成虫在树干上、介壳下越冬。由于吮吸取食,虫体肥大,介壳隆起(这时附着力最差,容易剥离),孵化后若虫离开母体介壳,在树干上自由爬行数小时后固定取食,体背出现白色蜡粉在虫体背上形成介壳。气候对桑白蚧影响极大。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栽植密度大的潮湿、荫蔽的小桑园,偏施氮素肥、枝条徒长、修剪不善、枝密如网的成片桑园,桑白蚧发生严重。桑白蚧的消长受天敌的影响很大,主要优势种为桑白蚧盗瘿蚊、桑白蚧扑虱蚜小蜂、红点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等四种。

3.1.3防治措施

防治该虫的基本经验是“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方法。①注意合理密植,加强修枝整株,防止枝密如网。通透不良、地下水位高的桑园,应做好疏排工作,同时注意合理采叶,降低湿度,改善桑园小气候。②保护和利用天敌。③用竹刷、烂布等蘸土、浓泥浆涂于介株枝干上,利用泥浆干裂自行脱落的物理机械作用,拉掉介壳及雌成虫,效果明显。④1龄若虫盛孵期是防治该虫的最佳时期。可喷洒或涂刷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40%氧化乐果800倍液或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成蚧期防治可用加有0.1%有机磷农药(如50%马拉硫磷乳油、50%甲硫磷乳油等)20倍的石硫合剂。⑤成虫期防治用柴油石灰合剂(柴油:石灰:水=1:1:10),先用水将石灰化开,趁热加入柴油搅拌而成,在冬季防治;用煤油:洗衣粉:水=1:3:50混合,在夏伐后喷雾或涂株,防效可达98%以上。

3.2青叶蝉

3.2.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成虫及若虫在桑叶背面吸食汁液,严重时叶面呈现许多小角斑。叶质差,硬化早,致使桑枝降低抗寒能力或影响冬芽。

3.2.2生活规律

该虫一年5代且世代重叠,食性杂,喜食嫩叶,以卵在一年生枝条表皮越冬。成虫喜群居,有趋光性。主要天敌有黑尾叶蝉缨小蜂。

3.2.3防治措施

①冬季重剪梢及剪去细弱枝,可杀灭越冬卵。②在4月下旬喷洒80%敌敌畏EC1500倍液、夏伐后用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结合防治桑象虫、桑毛虫、野蚕等进行。③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4缨翅目害虫

该目害虫和蛛形纲的各种螨类都是体形微小的种类,共同特点在于高温季节多,郁闭环境多,杂草丰盛多,寄主种类多,一年代数多。为害方式都是群栖叶背吮吸汁液,导致夏秋季叶质硬化变老,降低桑叶质量。桑园中最常见的缨翅目害虫是桑蓟马,主要介绍桑蓟马。

4.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在桑树上终年可见。成虫、若虫以锉吸式口器刺破叶背或叶柄表皮吮吸汁液,形成无数褐色小凹点或短裂缝,造成叶片失水变褐,提早硬化,叶质不良,高温季节为害更烈,严重时叶背变麻褐,叶片萎蔫,叶缘上卷,甚至一片火燎状,随世代重叠现象的出现,上代若虫在4~8片叶上吸汁,下代成虫又在新梢嫩叶上产卵,造成不断由下而上分层危害的现象,导致叶片干、萎、褐、锈,无可利用。

4.2生活规律

桑蓟马一年10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裂缝、杂草中越冬,翌年春叶开放时上树,在叶背取食危害,成虫活跃具趋嫩性,多集中新梢嫩叶危害,随枝条生长逐步上移。老熟若虫常喜静止于叶背粗脉分叉处的凹陷部位;一般虫口密度自春至夏逐渐上升,夏伐时虫口集中在春伐桑及补缺桑株上。夏伐株新梢抽长后虫口又回升,晚秋蚕期时虫口又再度下降。

4.3防治措施

该虫防治原则是在预测预报的前提下,巧治春伐虫源,重治夏秋季虫源,掌握在多发气候条件出现时适时喷药为主,结合冬季防治,降低越冬虫口密度。①冬季清洁桑园,收集枯枝、落叶、杂草等集中处理,消灭潜藏的越冬成虫,降低虫口密度。②该虫属多日照少雨型昆虫,一般高温干旱持续时间越长危害越重,但发生期多雨,尤其风雨交加,虫口锐减,可不药防或推迟喷药。③春季桑芽开始萌动及脱苞前,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喷洒条梢,可降低越冬代成虫危害,生长期内用40%乐果EC600~800倍液、50%辛硫磷EC1000倍液、80%敌敌畏EC1000倍液等药杀该虫并可兼治桑螟、桑毛虫、桑象虫等。也可使用洗衣粉AS200倍液或高压喷头喷水防治,杀虫效果达90%以上,且对桑叶无药害,对家蚕也无残毒。虫口密度太大时可用80%敌敌畏EC1000倍液加40%乐果EC1000倍液喷洒。喷药时喷头要朝向叶背,压力要足,并要连同地边、地角等同时防治。

5直翅目害虫

该目的蝼蛄与鳞翅目中的小地老虎一样,都是著名的地下害虫。主要介绍蝼蛄。

5.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食性极杂,成虫、若虫均能为害。桑树种子或幼苗被害,造成桑苗凋萎、枯死。蝼蛄在表土内可以穿行,形成纵横交错的隧道,致使桑苗脱离土壤而枯死。

5.2生活规律

该虫一年发生1代,9月下旬到翌年3月上、中旬为冬季休眠阶段,3月到4月中旬为春季苏醒阶段,5月上旬到6月上旬是为害猖獗阶段,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为越夏产卵阶段,8月上旬到9月中旬为秋季为害阶段;初孵若虫具群集性,成虫具趋光性、趋化性、喜湿性等。由于气候变化,有时在表土、有时在地面活动,炎热的时候则在土壤深处。

5.3防治措施

①春、秋翻地,及时松土,消灭卵和若虫,减轻翌年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的为害。利用趋光性灯光诱杀成虫。②用50%辛硫磷EC80~150倍液均匀拌种,防治该虫的为害。

6双翅目及蜘蛛纲的害虫

6.1桑瘿蚊(双翅目)

6.1.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幼虫寄生桑枝顶芽幼叶间,以口器锉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造成顶芽弯曲、凋萎、脱落等。连续为害后造成桑树多次止芯、封顶、分叉。不仅为害顶芽,还要为害侧芽,且世代重叠严重,影响桑叶产质量。

6.1.2生活规律

该虫一年4~5代,以休眠体(囊包幼虫)在土下3~10cm处越夏、越冬。翌年1月上、中旬桑树冬芽萌动期,解除休眠而化蛹。一般第1代为害桑树轻,第2、3代为害严重,以肥水不足、光照较少、长势较差的桑树为害较重。

6.1.3防治措施

防治该虫应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①桑地翻耕以杀灭幼虫和蛹等。②当幼虫寄生桑芽刚变成“7”字形和受害桑芽未萎凋时,及时摘除桑芽集中杀灭。③药物防治要着重防治第2、3、5代。利用蚕作间隔时间用乐果EC500~800倍液、80%敌敌畏EC1000倍液喷洒桑芽2~3次。④冬季结合冬耕,用敌百虫粉剂撒入土壤中,杀死越冬蛹、茧。

6.2桑红叶螨(蜘蛛纲 )

6.2.1危害部位及危害状

该虫以成螨、若螨、幼螨寄生桑叶背面,通常用刺吸式口器在叶脉之间以口针吸食汁液,使寄主水分蒸腾增强,叶绿素变色,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导致被害叶呈现黄褐色大斑,严重时桑园一片红褐,俗称“风火叶”,致使大面积桑园被害叶落光,几无可饲蚕之叶,损失十分巨大。

6.2.2生活规律

该螨一年发生19代。各代各螨态发育经过与季节和气温有密切关系。主要以受精螨在田间杂草上越冬。翌春桑树发芽开叶后即转移到桑树上取食产卵。世代重叠严重,一年间以夏秋季虫口最多,7~9月桑叶受害最重。该螨消长与温度、湿度、栽培技术、天敌多少关系密切。在4~6月春干夏旱时成灾严重,9~10月如天色晴好,又形成小高峰。每遇中雨或阵性大风大雨,螨口锐减,天气晴好后又迅速回升。高温干旱利于该螨的数量增长和繁殖。桑树夏伐和增施钾肥可减轻为害及压低螨口数量,而春伐桑树及偏施氮肥、磷肥的桑园利于该螨的发生。智利小植绥螨、普通肉食螨桑小花蝽等天敌分布广、数量大,是抑制该螨发生的重要因子。

6.2.3防治措施

大风阵雨,日雨量50mm以上或连续降雨4~5d,雨量70~100mm以上可以不防治;一般株害率大于20%,成螨头数在5头/cm2以上,应全园防治。推荐采用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①早春及夏伐后及时铲除杂草并集中沤肥和翻耕土壤,可清除杂草、落叶中的越冬、越夏的螨类,压低越冬基数和夏伐后螨量的上升,减轻其为害,也可用喷水防治,同时选栽育2号等抗性品种。②化学防治时尽量选用专门的杀螨药剂,以减轻对天敌的杀伤力。如73%克螨特EC1000~12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EC10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EC+40%乐果EC各1000倍液合剂及20%氧化乐果EC1300倍液等在生长期使用,既能杀灭螨害,又可保护天敌。

桑树虫害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栽培技术、防治水平等的不同,往往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存在较大不同。防治桑树虫害总的措施为:掌握发生规律,探究经济危害水平,完善测报方法,抓住薄弱环节,开展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防治措施,抑制虫口基数,改变偏用化学农药的习惯。

猜你喜欢

桑园桑树桑叶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马桑树儿搭灯台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奶奶家的桑树
桑叶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