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温场论视域下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及对策
2016-03-24余艳莉
余艳莉
勒温场论视域下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及对策
余艳莉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现象,究其原因是其学习动力不足造成的。基于对勒温场论的研究及应用,剖析了大学生学习动力场原理特点;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提出从科学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学习价值观、提升学习自我效能感、增强学校归属感等方面采取措施,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
关键词:勒温场论;大学生;学习倦怠
大学生需要拥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顺利实现就业和长远发展,以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国家需要大量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两者都需通过大学生积极学习来实现,但是现实中大学生学习情况不尽如人意,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大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但为了学分和文凭又不得不为之,从而产生倦怠。勒温场论是一种心理动力机制,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具有内在契合性。运用勒温场论分析大学生学习的“心理生活空间”,可为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勒温场论
著名的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借用物理学“场”的概念提出心理学的“场”,把影响个人的各种力量——人、环境以及两者共同产生的心理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个人行为就是由这个“心理生活空间”所决定的。勒温用公式B=f(P,E)来阐述个体与环境的函数关系。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个体;E表示环境(以现实的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为存在标准)[1]。勒温的“场”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动力性和交互性的,在这个“心理生活空间”下,只要个体内部存在心理需求,就会存在处于紧张状态的系统。人们一般倾向于消除或缓解心理紧张,紧张的消除为个体行为提供动力和能量。紧张的消除或缓解有赖于需求的满足,满足确定的目标。而目标具有一种力与力的性质,勒温称之为引拒值。正的引拒值具有吸引力,引起个体趋向;负的引拒值具有排斥力,引起拒斥[2]。
勒温场论认为,个体多样化的行为不仅与心理内在需求相关,还与目标本身的吸引力有关,个体的内在需求是人的行为基础,客观环境是人的行为条件。因此,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动力,需从个体和个体所处的能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来分析。
二、大学生学习动力场的结构特点
根据勒温场论,将大学生学习作为一个“场”进行研究。大学生学习动力场包括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和影响,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大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受到2个方面的影响。如图1所示,左半圆表示与大学生学习相关的个体因素,看作公式中的P,而右半圆代表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看作公式中的E,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学习行为B=f(大学生个体因素P,大学生所处环境E)。
大学生学习动力场中的学习价值观是指大学生依据自身需要所形成的对学习重要性的评判,是个体对待学习的一种信念。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去完成学习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越高,对学习的内在兴趣越浓,学习倦怠程度越低[3]。学校归属感是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被老师和同学接受、尊重、支持和鼓励,并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对从家庭生活中脱离出来,进入集体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当大学生充满强烈的归属感时,其学习投入程度会相应增加。虽然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但并非孤立于社会成长,因此,社会因素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域,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教育教学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师生关系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
大学生从高中努力拼搏进入大学,必然有所追求,其学习需求形成一种“紧张”,为消除“紧张”,达到心理平衡,其在2个环境因素上都有自己的心理预期,即目标,并针对目标展开系列行为。但是,在向目标移动的过程中,常常会遭受现实环境的阻力,影响需求得到满足。如果大学生认为这种心理预期能够达到,该目标就会产生积极作用,使其排除困难,努力学习;反之,大学生会消极应对学习,产生学习倦怠。因此,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需求没有得到环境因素的满足,目标没有产生正拒值,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甚至产生负拒值,导致大学生对学习产生排斥。
(一)社会的功利思想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
社会的转型使得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消极思想如功利主义、实用至上等价值观充斥社会。如今,大学与社会的边界日益模糊,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日趋增多,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大环境中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以对就业“有用”和“无用”的标准来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投入程度。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人,其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和质量,而不仅仅在于满足于当下大学生的就业要求。然而,用人单位的功利主义思想较重,希望员工能马上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应聘的大学生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在这种背景下,就业前景一般的专业的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对就业没有直接帮助的知识很少问津,只注重实用技能知识的学习。甚至部分大学生觉得学习对于改善生活、找工作和未来提升等用处不大,学习是浪费时间,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能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兼职和学校社团活动之中,学习时间和学习动力必然会不足。
(二)学校的教育教学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
班杜拉认为,学校是自我效能培养的主体,通过教育活动实现。但是,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却不利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首先,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没有很好地衔接,大多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欠缺。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模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而大学的学习空间较大,学习内容较多、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需要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策略,高校也没有对大学生进行大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学习上受挫,特别是当其自我效能感尚未牢固建立时,会直接降低大学生学习的自信程度;其次,当下高校存在的教学过度行为超出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限度。在厚基础、宽口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普通高校大学生4年需完成的课程较多,且大都集中在前3年,有的高校某些专业每星期的课时量甚至达到40多节,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将传统评价改为过程评价,给大学生布置很多课后作业、课程论文、调研等,而各任课教师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时又缺乏沟通,导致多门课程同时布置学习任务,这大大超出了大学生学习能力限度,使其应接不暇、力所不及,学习自我效能感难以形成,甚至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方面,大多数高校依然采用灌输模式,大学生单向地接收知识,很少有机会参与问题解决。大学生对学习效果的了解仅仅是通过单一的课程分数,但是分数并不能真正全面地反映学习的效果和能力,更多的是测验记忆能力。大学生缺少学习情况的具体反馈,很难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完整、正确的评价,因此,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不高也就不难理解。
(三)学校的师生关系疏淡使大学生缺少归属感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教师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学生充满强烈的归属感。大学生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过程中,从而对教师所教科目产生兴趣。但是,当今高校的师生关系堪忧:社会的不良思想使得高校普遍浮躁,高校教师考核科研导向,部分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上完课就离开,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师生交流较少,高校扩招使师生比例过高,师生亲密关系难以建立;班主任多由专任教师兼职担任,因时间、精力问题,扮演专任教师、科研人员、班主任多重角色,班主任往往只在班会等特定场合出现,对大学生来说更多是一种形象代表;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但是各院系大多采用每个年级设1名专职辅导员,师生配比远远超标,且辅导员主要关注已出现身心反应异常的个体,难以对多数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关心和帮助。在日常学生管理中,辅导员依赖严苛的制度约束大学生,有时缺乏尊重,导致师生关系冷淡。高校教师与大学生沟通互动较少,对大学生的关怀也较少,师生关系疏远、冷漠。大学生缺少归属感,对教师认可度较低,课堂学习热情降低,甚至有些大学生因为不认可某学科教师,产生抵触心理,而采取逃课、迟到、上课玩手机等不当行为。
四、基于场论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探索
勒温提出的“心理生活空间”概念并非客观存在,而是对个体心理产生作用的主观环境。我们将场论和大学生学习动力相结合,旨在探寻与大学生学习心理互动的环境因素。正确分析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环境因素对其学习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种作用,找到对大学生学习产生积极效果的激励对策,降低大学生学习倦怠程度。
(一)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虽然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但是大学生思想还未完全定型,可以从其思想层面清除各种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实现顺利就业,从理性来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学生对学习与就业的关系只停留在学习能否促进毕业后马上就业的短视认识中,所以,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科学指导大学生以人生发展为最终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首先,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比如:全校统一组织教授、博士参与新生面对面交流会,学院继而召开各专业新生见面会,对大学生学习价值观进行引导,让大学生从入学初就感受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其次,高校自身要转变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的观念,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部,并整合高校和外部资源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兼结合的指导团队;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背景的教师作为专职人员,在大学4年里系统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技巧,了解自我,了解社会职业环境,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教师在平时工作中承担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指导工作;企业人力资源顾问或高管、知名校友等来校开展讲座或座谈。再次,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应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每位任课教师都需承担将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课堂中的教育责任,帮助大学生树立长远发展的学习价值观。最后,利用社会媒体,如学校微信公众号、社团、班级微信或QQ,定期推送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文章,持续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认识自我,明确优势与不足,进而设定职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及发展路径,使他们从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
(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所形成的,过往成功经验、榜样示范、鼓励性言语说服和行为反馈等都能帮助大学生提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或措施:一是教师要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对大学生提出恰当而合理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使其在学习能力限度内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可采用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教学法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时间各占一半,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平时作业,然后再回到课堂分组讨论。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习任务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学生无需在期中或期末时面对大块的课程考核内容,容易体验到成就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积累和提升,而且在与同学频繁的交互式学习中,通过观察与其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三是加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能力等方面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得到反馈,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效能信息,给学生传递积极性的评价,从而鼓励其继续学习。比如:对回答问题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对回答不够完善的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将部分学生的作业匿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从学生具备的能力、为之付出的努力和采用的有效策略等方面肯定学生,这样他们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不足之处则将之归为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对,教师随之进行相应的指导、建设性的批评,促使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调整学习策略以提高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Goodenow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显示,受到教师支持和鼓励的学生会产生较高水平的学校归属感[4]。也可以说如果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那么学生归属感就不会很低。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承担塑造学生心灵的责任,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把好教师入口关非常重要。在教师招聘甄选中,不仅要注重学历、学位、职称的匹配度,还要注重教师师德的考察,要求应聘教师对教育事业具备正确的职业态度,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同时,在职教师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主动放弃作为权威的优越感,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坛”,走进学生,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思考问题,并且适时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其次,给予教师学生工作的制度性保障。在国内高校普遍“重研轻教”的背景下,教师要完成一定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难以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过多交流。加之教师在教学、科研之外的学生工作不易量化,难以衡量,通常没有列入教师考核指标中,也影响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需强化教师在学生工作中投入的政策导向;最后,重视“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建设。学校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教学和管理制度、措施,以及组织的活动中营造民主、平等、公正、包容的氛围,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合理行为,平等交流,增进师生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安全和信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归属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
[2]申荷永.论勒温心理学中的动力[J].心理学报,1991(3).
[3]马勇.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4]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编辑:张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5-0106-03
作者简介:余艳莉(1978-),女,硕士,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法政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收稿日期:2016-03-16
基金项目: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人力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对策及预警机制研究”(QW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