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2016-03-24江新凤李文金杨普香

蚕桑茶叶通讯 2016年5期
关键词:茶区蚕桑茶树

江新凤 李文金 杨普香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2)



江西省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江新凤 李文金 杨普香*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2)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新品种选育的基础,对江西省茶树种质资源的考察征集、鉴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江西省茶树种质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利用前景进行探讨,供江西省茶树资源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参考。

江西;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叶生产中最重要的基础性生产资料,对改良茶叶品质、提高茶叶产量、增加种茶经济效益具有显著作用[1]。茶树良种是茶业产业发展必备之一条件,是实现茶叶优质高效的根本途径[2];茶业是江西省部分产茶区的支柱产业,茶树栽培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优越, 山区和丘陵地区都有茶树栽培[2],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叶生产中最重要的基础性生产资料,对改良茶叶品质、提高茶叶产量、增加种茶经济效益具有显著作用[3]。

江西省地方茶树资源分布较为广泛,20世纪70~80年代,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对江西省的茶树资源进行了考察与调查,对赣南的茶树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勘测与收集,建立了江西茶树种质资源圃。为丰富江西茶树资源数据库,促进江西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利用,提供了基础,现就江西省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与分析。

1 茶树种质资源征集与保存

江西省属于茶树迁移、演化的过渡带,保存了许多进化程度不同的茶树种质资源,尤其是赣南地区,茶树资源非常丰富[4]。江西茶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始于20世纪70年代,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组织了专业技术人员对全省区域内重点茶区进行了品种资源的调查,对茶区内的茶树品种资源进行了分类和归并。1979年,农业部制定了《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细则》,极大地推动了江西省茶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从1980年开始,在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和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的组织协调下,组织有关茶叶科技人员,逐年分成调查小组,对赣南二十余县进行茶树种质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赣南茶树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1982~1984年江西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以婺源茶校为牵头单位,组织了婺源、修水、景德镇市、上饶及赣州等地农业和科研等单位的力量进行了茶树资源的调查工作,采取边调查、边收集、分两级保存的方法,分别在江西省婺源茶校与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建立了茶树品种资源圃,九江市修水茶科所负责保存“宁红”茶区的品种资源,婺源县茶科所负责保存“婺绿”茶区的品种资源,景德镇市茶科所负责保存“浮红”茶区的品种资源,上饶县尊桥周圩茶场负责保存“饶绿”茶区的品种资源,赣州地区园艺场保存赣南茶区的品种资源。1984年底,江西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编印了《江西省茶树品种资源目录》,该目录共编入茶树品种资源450个,其中江西省品种资源369个,引进品种81个。80年代末期,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又在全省进行了资源收集,收集并保存了许多性状优异的地方群体种,如野生茶树、苦茶品种等。

2 江西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李娟[7]等利用RAPD分析了来自全国不同茶区的69个茶树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发现69个品种(4个江西茶树品种)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223~0.723之间,遗传多态性高达94.3%,69份种质资源在聚类图Linkage Distance 0.45附近分成3大类,第1类包括浙、闽、皖、粤的资源;第2类包括滇、贵、川、闽南安溪的一些品种;第3类包括湘、赣、鄂等省的品种。姚明哲[8]等依据引物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和基因多样性(H)值的大小,对不同地理来源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广西>云南>广东>福建>浙江>湖北>江西>重庆>贵州>陕西>四川>安徽>湖南;而利用ISSR手段分析我国茶树无性系品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发现[9]: 江南和华南茶区的无性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接近, 聚类结果显示同一地区的大部分品种往往聚为一类, 如江西的大面白和上梅洲, 福建的铁观音、福鼎大白茶、黄金桂、毛蟹等因其较近的地理位置而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段云裳[10]利用自主开发的具有多态性的39对SSR引物对中国157份红、绿茶适制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亲缘关系分析。根据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大小,对12组不同地理来源的供试品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广东>川渝>安徽>湖北>贵州>福建>江苏>浙江>云南>湖南>广西>江西。以上资料显示,研究人员对江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1,12],但系统研究未见报道。

3 江西茶树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20世纪70~90年代,江西省各科研及生产部门采用单株选育法先后选育出国家级茶树良种大面白[13,14],上梅州种[15,16],宁州2号[17~19],赣茶2号[20]、宁州种[21,22],赣茶1号[23,24],省级优良品种78-35[25,26], 赣茶3号[27],同时还培育了一批性状优良的茶树品系,如金春、银笋、黄金菊。国家和省级良种在不同时期为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上梅州、赣茶2号等至今仍在江西省内推广。随着市场对个性化及多样化茶产品需求趋势的加强,江西省对群体野生茶树资源利用的重视力度加大,启动了多个项目。开展江西省茶树种质资源收集和利用的研究,旨在挖掘地方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出一些特色新品系。

4 种质资源利用展望

江西省有着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推动江西省茶树良种化进程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江西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值得开展:

4.1 继续征收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茶树资源库

江西茶区茶树资源丰富,需继续深入地方、野生及特异性茶树品种的调查和收集工作,将有价值的茶树资源收集、保存到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圃中,丰富地方茶树资源库。同时,需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特异性的野生茶树资源可成立专项就地保护。此外,也需有计划地引进省外甚至国外的茶树资源材料,丰富茶树种质资源库,也有利于地方茶树品种的改良和开发。

4.2 开展种质资源的遗传性状研究

对已收集的种质资源按照《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要求,进行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分类,鉴定评价其农艺、经济性状,分析不同茶树品种的适制性,利用分子手段对江西省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利用现代分子标记及测序技术辅助茶树育种研究,挖掘江西省茶树资源优异基因,建立茶树cDNA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优异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4.3 有针对性开展茶树育种工作

收集和鉴定茶树种质资源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其优异性状,实现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江西产茶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好,种质资源、内在品质、种茶制茶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及野生茶树资源已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具备了较强的抗性。利用江西茶树资源的独特优势,采用杂交育种与单株选育为主要手段,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相结合的高效茶树育种技术,进行品种创新,获取适宜本地茶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对解决江西个别茶区茶树品种结构不合理,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低,茶叶品质不稳定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江新凤,李文金,杨普香,等.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10):1865~1870.

[2]江新凤,杨普香,李文金,等.江西选育茶树品种资源情况介绍[J]. 蚕桑茶叶通讯,2015,2(176):26~29.

[3]周汉忠.江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报告[J].蚕桑茶叶通讯,1990(2):15~20.

[4]刘振,赵洋,杨阳,等.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2011,38(3):8~10.

[5]肖道庸,张亮平,苏全平,等.江西省种植业区划[M].江西:江西省农科院印刷厂,1986:118~122.

[6]江新凤,杨普香,李文金,等. 江西省茶叶市场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茶叶,2013(10):12~13.

[7]李娟,江昌俊,王朝霞.中国茶树初选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遗传,2005,27(5):765~771.

[8]姚明哲.利用ISSR 和EST-SSR 标记研究中国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D].浙江:浙江大学,2009.

[9]姚明哲,陈亮,王新超,等.我国茶树无性系品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J].作物学报,2007 , 33(4):598~604.

[10]段云裳,姜燕华,王丽鸳,等.中国红、绿茶适制品种(系)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SR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99~109.

[11]闵彩云,贾尚智,陈勋,等.湖北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茶叶,2008,34(4):206~207.

[12]陈亮,杨亚军,虞富莲.中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4):389~392.

[13]王士圻.茶树良种-上饶大面白[J].蚕桑茶叶通讯,1978(2):4~5.

[14]王士圻. 茶树良种-大面白的选育及鉴定报告[J].中国茶叶,1981(1):40~45.

[15]周汉忠.上梅州种性状鉴定[J].蚕桑茶叶通讯, 1979(1):15~18.

[16]婺源县茶叶科学研究所.上梅州茶树良种[J].江西农业科技,1973(10):27.

[17]植边.茶树新品种宁州2号[J].生命世界杂志,1989(1):5.

[18]周汉忠.茶树新品种宁州2号[J].蚕桑茶叶通讯,1988(1):32.

[19]周汉忠.一个有希望的红茶品种-宁州2号[J].江西农业科技,1980(7):16~17.

[20]施灶良.茶树新品种—赣茶2号[J].中国茶叶,1994(1):25.

[21] 施海根.介绍两个抗寒茶树单株[J].蚕桑茶叶通讯,1980(3):1~3.

[22] 福建省农业厅茶桑站.我国认定、审定首批茶树良种及今后新种报审的条件[J].福建茶叶,1985(2):32~33.

[23]茶树新品种选育课题组.红绿茶兼用品种赣茶14号选育研究报告[J].蚕桑茶叶通讯,1999(2):1~9.

[24]符安居,陈章甫.赣茶14号选育研究通过省级鉴定[J].蚕桑茶叶通讯,1999(2):13.

[25]陈年生,谢桂生,聂樟清,等.优质红绿茶兼用品种“78-35”通过省级鉴定[J].蚕桑茶叶通讯,2001( 1):15~19.

[26]陈年生,聂樟清,曹挥华,等.优质红绿茶兼用品种78-35选育研究[J].茶业通报,2002( 1):29~31.

[27]刘均华, 史达庆,黄瑞煜,等. 江西省级良种赣茶3号品种介绍[J].蚕桑茶叶通讯,2015(4):37.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23),江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JXARS-02),江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鉴定与创新利用(20143ACF60006)。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茶区蚕桑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北缘茶区秋季修剪对茶树越冬及次年茶芽萌发影响的探讨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生态茶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浅析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