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楚文化影响下的周口方言童谣
2016-03-24崔娅辉
崔娅辉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陈楚文化影响下的周口方言童谣
崔娅辉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周口方言童谣是指在周口形成发展,并用周口方言传唱的童谣,具有浓郁的周口地方特色。陈楚文化是从古到今陈楚人民创造的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陈楚文化是周口方言童谣产生的基础,周口方言童谣则从语言形式、表现内容到写作特色,无不深受陈楚文化的影响。陈楚文化使周口方言童谣更富周口味道,也更具文化价值。
陈楚文化;周口方言童谣;文化价值
古陈楚是今河南周口和安徽西北部的合称,其中,陈指的是周口淮阳,古称宛丘。据史籍记载,周武王封舜的后嗣妫满于宛丘,建立陈国;春秋末年,楚灭陈,陈成为楚国北方边陲重镇;战国末期,楚顷襄王迁都至陈,以陈为县,史称陈楚。陈楚人民古往今来在这片土地上所创造出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就是陈楚文化。“陈楚文化是从远古传说时期到春秋战国时代在陈楚地区(以今河南周口为中心)形成、发展并在后世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价值。”[1]陈楚文化不但塑造了生活在陈楚大地上的周口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价值导向,也是周口方言童谣衍生的基础。
童谣,顾名思义指儿童传唱的歌谣。在现代,童谣基本等同于儿歌。“童谣也就是儿歌。……除了‘童谣’的说法,我国古代还有‘孺子歌’‘童儿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之类的叫法。”[2]周口方言童谣显然就是流传于周口地区的,以周口方言为载体的,主要表现周口风土人情和儿童生活的歌谣。周口方言童谣在陈楚形成,又在陈楚传唱和发展。可以说,周口方言童谣就是陈楚文化的直接产物。
河南省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主张“发挥中原文化独特优势……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这无疑给包括陈楚文化在内的河南地域文化,带来了发展繁荣的机遇,陈楚文化也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笔者以陈楚文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共搜索出383篇文章(其中不少是笔者所在的周口师范学院豫东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老师所撰),但遗憾的是,作为陈楚文化一部分的周口方言童谣,至今还未得到相关学者应有的关注和研究;而将陈楚文化与周口方言童谣相结合,从陈楚文化视角谈及周口方言童谣的文章,至今还没有发现。有鉴于此,笔者拟结合陈楚文化,从语言学视角讨论周口方言童谣。
一、周口方言童谣的陈楚文化内质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陈楚文化主要“表现为伏羲文化、姓氏文化、道家文化、农耕文化、儒家文化、古城文化、淮河文化等重要文化形式”[3]。周口方言童谣作为陈楚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在诸多方面都与陈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从语言形式上看,周口方言的运用,使周口方言童谣更具周口地方特色。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口方言就是周口方言童谣的载体,如下面一则童谣:
板凳板凳摞摞,里面坐个大哥。大哥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叩头,里面坐个孙猴。孙猴出来作揖,里面坐个春鸡。春鸡出来咯嗒,里边坐个蛤蟆。蛤蟆出来蹦蹦,里边坐个豆虫。豆虫一咕隆,弄个大窟窿。
这是一篇相对较长的周口方言童谣。这则童谣里面,有一些周口方言词和方言土音。凳,周口方言读[tɑ2],多指没有靠背的腿长面细的长条状凳子。摞,叠放,可用于物体,也可以用于人。叩头指磕头。孙猴指孙悟空。周口市川汇区沙颍河北岸孙姓百姓认孙猴为祖先之一,并建有供奉孙悟空的孙爷庙。作揖[tsuo312i33],执拱手礼。此为周口百姓往来常用的礼仪之一,乃受儒家文化影响留存固化所形成的风俗。咯嗒,拟声词,鸡叫声。蛤蟆[iɛ34mA3],指蟾蜍。周口方言还常常把它叫作癞毒子或气头蛤蟆。咕隆[ɡu33lu23]也可以说[ɡu33ny313],动词,蠕动。这首周口方言童谣假如用普通话唱出来,必然失去方言童谣的原汁原味,难以再现浓郁的周口地域特色。从这一层面而言,方言童谣也是极有价值的研究方言的口头资料。
其次,从表现内容上看,陈楚文化是周口方言童谣的内在文化基因。伏羲文化是周口陈楚文化的源头。周口人称伏羲为人祖爷。据传,伏羲在周口淮阳建都,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故周口被誉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以及中国神话学研究基地。伏羲文化对周口人万物有灵精神信仰的影响,可从下面这首表现叫魂民俗活动的周口方言童谣中窥见一斑:“床帮神,床帮神,小孩儿没魂你去寻。远的你去找,近的你去寻。遇山你答应,隔河你应声。××(孩子的名字)来家嘞。××(孩子的名字)来家嘞。”继伏羲女娲之后,炎帝神农氏亦在周口淮阳定都称王。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开启了农业种植的新纪元。陈楚文化中的农耕文化直接作用于周口人身上,使其衣食住行都打上了浓郁的农耕文化的烙印。周口方言童谣中有很多与农耕文化有关的方言童谣,例如:“筛箩箩,打面面,我问小孩吃啥饭?捞面条,打鸡蛋,呼呼噜噜逗三碗。”农耕文化还体现在反映童真童趣的游戏谣里面,例如:“买个小猪咱俩啃,你啃屁股我啃头。你啃一嘴屎,我啃一嘴油。”道家文化始于周口。道家文化的鼻祖老子出生于今周口鹿邑县。这里也是老子讲学的地方。儒家文化和周口也有历史渊源。“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其所记载的便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周口一带发生的故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交汇影响下的周口人民,既富有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讲究辩证思维的精神特质,又吸收了儒家克己复礼、仁爱有序的观念。周口方言童谣里就有表现周口人这一精神特质的例子:“小板凳,三条腿,我给奶奶嗑瓜子。奶奶嫌俺嗑嘞慢,俺给奶奶煮碗面。奶奶嫌俺不搁油,俺给奶奶磕俩头。”此外,陈楚文化中的淮河文化,对周口方言童谣也有很大的影响。周口又名周家口。明万历年间,周家口作为航运要道,成为南接江淮,北通山陕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清乾隆年间,周家口盛极一时,有小武汉之称。周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使陈楚文化“兼具南北之长,既有尚实际、重思辨的北方文化传统,又有重想象、尚浪漫的南方文化色彩”[2]。在周口方言童谣的搜集过程中,笔者就发现了一首与湖北童谣基本相同的周口童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周口和湖北两地的联系,以及陈楚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嘴巴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箩,后面跟着个老妖婆。老妖婆,心狠毒,要吃唐僧和老猪。唐僧唐僧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了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一扫光。
最后,从艺术特点来看,周口方言童谣是陈楚文化的直接体现,例如“大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闺女都来了,俺的闺女咋不来?”这首周口方言童谣,展现了麦收过后的农闲时节,农村人民在大槐树下面搭台唱戏的情景。在本该热闹高兴的时刻,创作者因为看到别人家的女儿,顿时想起了自己许久未归的女儿,于是思念、惊讶、埋怨、担忧各种情感汇织于心。童谣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真实自然地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这种写作手法,与《诗经·陈风》一脉相承,在周口方言童谣中极其常见。
二、周口方言童谣的文化价值
“童谣真实地记录了当地人的语言、生活习俗、特有事物,是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4]周口方言童谣既是陈楚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也以传唱的方式将陈楚文化的基因延续下来,因此,关注周口方言童谣,无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陈楚文化。
首先,周口方言童谣具有民俗价值。很多周口方言童谣就是周口民俗活动的传声筒,是民俗的音乐容器。下面这两首周口方言童谣,就很好地再现了周口人的节日生活与思想意识:
五月嘞,午端阳,男女老少过节忙。
小鸡儿小鸡儿,恁白怪,恁是阳间的一道菜。
其次,周口方言童谣具有史料价值。有的周口方言童谣还是地域历史的口头记载。解放前后,周口淮阳四通镇一带隶属开封市,那里便流传着讲述冯玉祥在河南移风易俗的一首童谣:
冯玉祥打嘞泼,妇女老婆儿都放脚。
再次,周口方言童谣具有娱乐价值。童谣从产生起,便具有强烈的游戏娱乐价值。童谣一般用之于母子嬉笑或儿童玩乐时,增加了游戏的娱乐性。这一点,在儿童创作的童谣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如:
东南响,西南响,都来听俺嘞瓦屋响。
复次,周口方言童谣具有教育价值。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童谣具有较好的寓教于乐的作用。童谣想象力丰富,内容朴实,语句简单,节奏鲜明,容易为孩子们所接受,因此,用童谣作为儿童的启蒙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仅可行,还十分有效。例如:“小麻嘎,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这首童谣常被周口人用以教育子女,使其孝顺父母不忘本。这体现了周口人重视家庭教育的理念。
最后,周口方言童谣具有艺术价值。受儒道文化交汇的影响,周口方言童谣在保持淳朴自然的同时,还通常会使用比兴、比喻、顶针、反复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增强童谣的艺术表现力,延长童谣的生命力。例如:“尖子杵,杵子尖。关着门,做米饭。苍蝇叨了半拉米,掂着杆子撵十里。不是蒺藜扎着脚,再撵十里也不多。”
周口方言童谣和陈楚文化关联密切:周口方言童谣是陈楚文化的一部分,其载体是周口方言,其内容更是陈楚文化的直接反映,其写作风格也具备陈楚文化的特质。从陈楚文化视角研究周口方言童谣,能填补周口方言童谣研究的空白,也能给予我们一种全新的方言童谣研究视域。探究周口方言童谣,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开发、运用陈楚文化,而且对其自身的保护利用,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王剑.陈楚文化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6).
[2]王瑾.中国古代童谣论[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2).
[3]李治中,王剑.陈楚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4).
[4]周书云,郑丁足.论民间传统儿歌的地域特色[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Zhoukou Dialect Nursery Rhy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en Chu Culture
Cui Yahu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
Zhoukou dialect nursery rhymes was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Zhoukou,and sung in Zhoukou dialect,with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Zhoukou..Chen Chu culture refers to the historical culture,created by Chen chu people,it is a typical regional culture.Chen Chu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Zhoukou dialect nursery rhymes,from language form,content and writing characteristics,Zhoukou dialect nursery rhymes all affected by the influence of Chen Chu culture.Chen Chu culture make zhoukou dialect nursery rhymes more rich characteristics of Zhoukou,also have more cultural value.
Chen Chu Culture;Zhoukou dialect nursery rhymes;cultural value
2016-07-11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42400410832)
崔娅辉(1982-),女,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用与方言研究。
H17
A
1673-1395 (2016)09-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