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建构理论下京沪雾霾事件媒体报道研究
2016-03-24张阿源张冲
张阿源 张冲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框架建构理论下京沪雾霾事件媒体报道研究
张阿源张冲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15年末,我国华北地区突发重度雾霾污染事件,《新京报》和澎湃新闻对此均作了及时的报道。在雾霾预警阶段,《新京报》对事件的反应比澎湃新闻更为迅速,且淡化了受众的风险意识;而澎湃新闻则在其相关报道中,勾画出一幅大的环境风险图景。在媒介问责与反思阶段,《新京报》建构了多方讨论公共议事框架,澎湃新闻则建构了国家舆论导向框架。在今后的相关报道中,媒体可以尝试拓宽其空间框架与时间框架,以更为全面客观地构建有关雾霾事件风险预期的全景框架。
框架建构;雾霾;报道
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类问题的凸显,雾霾这一突发性环境事件,从2007年开始经常袭扰我国广大地区。在此背景下,气候环境议题因其影响面广且与公众直接相关,成为经常引领国内舆论风暴的焦点之一。在特定时期内,雾霾一度占据着媒体大量的传播空间。本文以京沪两地的《新京报》和澎拜新闻(以下简称澎拜)有关雾霾的相关报道为样本,着力研究媒体在报道中所采取的新闻框架建构策略,以为大众传媒在转型期如何传播风险信息提供参考。
一、样本选择与类目构建
(一)研究时段和地域选取
2015年11月26日夜间,雾霾悄然进京。11月27日,京津冀地区有9个城市出现重度以上污染,其中石家庄为严重污染,北京市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11月29日,北京市升级为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12月2日,受冷空气影响,雾霾暂时散去。与此同时,从12月5日夜间开始,我国华北南部至江淮部分地区再度成为雾霾重灾区。12月7日,北京首次启动空气严重污染红色预警。此次雾霾天气持续约10天左右,因其污染程度重,给京沪两地市民生活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故其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雾霾持续影响京沪两地之时(2015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为背景,考察两地媒体和市民是如何持续关注当地此轮严重雾霾天气的。
(二)目标媒体选取
主打原创时政的澎湃,依托其原有的《东方早报》采编团队,受益于财团与政府的良好融资,迅速成为纸媒转型为新媒体新闻客户端的领路人,并在当下传统媒体式微的环境中守住阵地,在新旧媒体融合的高潮中抢得先机。《新京报》是由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其贴近北京,放眼国际的媒介定位,使其深深融入了首都血液。作为擅长时事评论、专业报道的优秀纸媒,《新京报》的影响力在业界不容小觑。
(三)版面及栏目选取
《新京报》日均88个版,分为A、B、C、D四叠:A叠为时政和体育新闻,B叠为财经新闻和产业周刊,C叠为娱乐新闻和文化副刊,D叠为北京生活杂志。其内容丰富,报道权威,可读性强。澎湃目前设置了“精选”“时事”等7个子栏目62类标签式内容。本文选取《新京报》和澎湃新闻中的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其他如健康、旅游等栏目中有关雾霾的信息,均不纳入研究范围。
(四)类目建构
媒介框架理论中的框架分析,是涉及新闻话语或内容的文本分析,即通过文本框架策略,说明框架是如何通过各种符号形式呈现出来的,例如一篇报道的标题、句法、修辞结构等。将此概念应用到新闻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构建中,则形成新闻框架。新闻框架可从相关框架界限和架构层面予以阐释:界限指媒体报道事实的取材范围,类似于选择新闻;架构指媒体如何诠释社会现象,代表了媒体的价值观。[1]新闻选择与媒体价值观,均需借助新闻内容象征符号予以呈现。本文主要从报道版面、报道数量、报道类型、消息来源和报道主题等维度,比较分析《新京报》和澎湃在报道雾霾事件时的框架建构。
二、雾霾预警阶段媒介框架建构
2015年入冬以来,首轮雾霾来袭。为此,《新京报》共发表13篇报道,澎湃共发表31篇报道。其中,《新京报》全部为原创新闻(实时消息11篇、评论2篇),澎湃则有原创新闻17篇(含特写2篇、专访2篇、评论1篇)。2015年11月28日,《新京报》在其“A09版:城事”中,开始报道此次雾霾情况。其《空气质量“暴跌”,明日午后好转》一文,占据该版的一半篇幅,且以小标题形式,分别介绍了京津冀环保联合执法及引起雾霾的不利气象条件成因。澎湃则至11月29日下午才有了第一篇报道《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持续重污染,灰霾面积相当于32个北京》,引述环保部门消息,告知公众华北大部空气污染状况,而其另一篇则是转引自中新网的实时报道。从事件之初的媒介反应来看,位于北京的《新京报》要比位于上海的澎湃更为迅速。
从两家媒体的首篇报道内容来看,《新京报》和澎湃在消息源上都偏向于环保部门、空气质量监测司等官方组织,以便更为权威地告知公众污染状况。若以首篇报道的用语为对象,以表示正面倾向的“能见度好”“预计未来空气转优良”,以及表示负面倾向的“持续重度污染”“严重污染”等词句做定性分析,可得到如下结果:澎湃的首篇雾霾报道中,共出现20次“持续重度污染”“严重污染”等负面倾向用词,而“预计未来空气转优良”等正面倾向用词只有1处;《新京报》11月28日的两篇关于北京空气污染的报道中,负面倾向用词达14次,有关“预计明日空气质量好转”“轻霾”等正面倾向用词达11处。《新京报》在其报道内容中的用语,体现了媒介对事件的评估态度与传播偏向,隐喻了期望说服受众的媒介愿望。而在实时消息方面,《新京报》和澎湃在预警阶段,都大篇幅引用了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等官方话语,以报道环境风险状况。其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其所肩负的环境监测之责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及时客观地报道雾霾情况,能让受众更为清晰地了解相关风险。
在诠释环境风险时,从预警阶段的新闻标题来看,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事实的相关报道中,两家媒体的侧重点和新闻价值取向各有不同。主打高端时政的澎湃从京津冀大范围出发,除向公众告知相关风险外,还较多地关注行政执法力度,多转引来自《人民日报》和新华网的相关评论与新闻,并以严肃冷硬的语气,在对作为他者的京津冀等地污染状况的相关报道中,勾画出一幅大的环境风险图景。此外,澎湃还借助其移动客户端优势,为受众提供了较多的新闻视角,有助于强化公众环境危机感和环保意识,如澎湃快看图集附加了拍客提供的视频,问吧等栏目则通过用户与公众人物之间的问答互动以展示风险程度。《新京报》则基于自身综合性城市日报的媒体定位,以服务于北京本地市民为宗旨,运用较为平和的叙事语调描叙雾霾污染状况,淡化了受众的风险意识,弱化了雾霾所带来的环境风险。
三、问责与反思阶段媒介框架建构
12月2日,伴随着第一轮雾霾的散去,大众对以雾霾为主要议题的新闻的关注度随之下降。从12月2日起到12月10日雾霾结束,围绕环境治理和工业转型层面的媒介议题渐趋增多。以此阶段两家媒体报道中体现媒介问责与反思的相关内容为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可见出其新闻框架建构特征。
(一)《新京报》:多方讨论公共议事框架
总览11月28日雾霾报道伊始到雾霾结束的12月10日间的《新京报》和澎湃,从其以雾霾为议题的报道数量来看,《新京报》相关报道共36篇,其中社论、时评3篇,分别为:12月2日来自媒体人的《朋友圈晒雾霾照片,真不是黑北京》, 12月4日来自经济学者专栏的《治理雾霾关键要化解社会成本》,12月8日来自社论的《雾霾红色预警也是共同治霾的集结号》。《新京报》评论历来备受人们瞩目。其观点开放,言辞犀利,能接纳来自媒体之外的公众观点。这3篇评论,分别从公众舆情、治理成本及团结应对雾霾再袭三个方面,表达了媒介和公众的态度,说服力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因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社会负面情绪,以及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张力,凸显了大众传媒在风险传播过程中的沟通与协商作用,构建起了公众共同参与的公共议事框架。
(二)澎湃新闻:国家舆论导向框架
澎湃的四十多篇相关原创新闻中,只有2篇评论。从12月1日起,澎湃陆续发表了社论《雾霾里的“民意”》《论“从我做起”》,指出治理雾霾要“从我做起”,认为环境问题如若得不到民众重视,治霾将难见成效。这两篇评论,都是从公民角度出发,带有很强的说教意味。此外,在预警阶段,澎湃转载了3篇《人民日报》及其相关公众账号的评论文章,如《减轻心肺之患需铁腕治霾,不能靠“风局长”解围》(源自《人民日报》)、《治霾无捷径,应急举措莫像雾霾一般悬浮》(源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这意味着,在舆论立场上,澎湃在代表官方发声,故其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难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自2007年以来,传媒有关雾霾的报道,已从早期的气象解说、成因探讨、危害治理,深入到雾霾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更深层次的探讨,并将其上升到了产业结构转型对环境影响的高度。[2]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传媒在面向大众传播类似雾霾的风险信息时,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对有关公众生命安全的环境风险事实,媒体应客观清晰地报道,及时告知受众风险度,以提高受众警戒意识;第二,在环境新闻报道中,媒体应不偏不倚,提供充分的观点分享与协商平台,避免过于侧重一方,且不应规避批评与公众意见;第三,在报道过程中,媒体应理性观察风险动向,及时跟进事件后续进展,引导受众正确地看待风险事件,缓解因风险预期不明而带来的公众焦虑感,促使受众养成强烈的环保意识。此外,从媒体对相关雾霾情况的报道来看,其在空间框架上,还可以适当增加国际框架,介绍国外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相关经验,从全球视角出发,引领受众理性地对待雾霾及其他环境问题;其在时间框架上,还可以增加多年来国内媒体报道雾霾情况的相关背景与链接,以及未来治理策略等,以更为全面客观地构建有关雾霾事件风险预期的全景框架。[3]
[1]张咏华,殷玉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为分析样本[J].新闻记者,2006(8).
[2]朱娇虹.框架选择与责任归属——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雾霾报道的比较分析[J].新闻传播,2015(1).
[3]许加彪,韩昭玮.现实叙事的合法化:雾霾报道的框架策略研究——以《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为例[J].当代传播,2014(5).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On the Media Report of the Beijing and Shanghai Haze Events under the Theory of Frame Construction
Zhang AyuanZhang Cho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 230601)
At the end of 2015,the sudden severe fog and haze pollution events occur in North china,BeijingNewsand Surging News have been reported in a timely manner.In the phase of fog and haze warning,theBeijingNewsresponse to the incident more quickly than surging news,and dilute the audience’s sense of risk;while the Surging News outline a large picture of environmental risks in its related reports.In the phase of media accountability and reflection,theBeijingNewsconstruct a multi public discussion framework,the Surging News then construct the framework of national public opinion.In the future related reports,the media can try to broaden the framework of its space and time frame,in order to build the panoramic framework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related to risk expectations of haze events.
frame construction;haze;report
2016-07-10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758)
张阿源(1987-),男,安徽合肥人,讲师,主要从事数字出版研究。
G219.712
A
1673-1395 (2016)09-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