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本英译模式研究
——以南通博物苑新馆为例
2016-03-24张云
张 云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博物馆文本英译模式研究
——以南通博物苑新馆为例
张云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博物馆是宁谧而神圣的殿堂,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承担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中国的博物馆更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尤为重要。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博物馆文本英译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野下,以文化辐合会聚理论为基础,以南通博物苑新馆为例,系统地研究博物馆文本英译,尝试构建一个普遍适用于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翻译模式和衡量标准。
文化辐合会聚;博物馆文本;翻译模式
一、 引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博物馆看成对内传承民族文化、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和平台。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相关部门不够重视等,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的问题很多。对于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研究已有不少探讨,如杨红英在《博物馆瓷器展品名称英译研究》中提出了博物馆瓷器展品翻译的要点和相应的翻译方法[1],顾毅在《博物馆解说词中书画家“字”与“号”的翻译》中探讨中国文化负载词“字”“号”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2],郦青在《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中探讨了该类翻译可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及策略[3]。但是对于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多是集中对某一种类型的文物展品进行研究,而且对于博物馆文本英译模式的研究数量甚少。
文物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中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文物包含了显性文化信息,如颜色、外表、质量等。文物还包含了隐性文化信息,如生产工艺、人文价值、艺术风格等。这些文化信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信息、中层文化信息和深层文化信息,告诉我们文物 “是什么”“什么样”“意味着什么”[4]。为了把这三种文化信息传达给游客,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文物展品的文化信息,博物馆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也就是博物馆文本。笔者多次走访南通博物苑新馆,搜集各种资料,分析和研究博物馆文本的英译本,发现了不少问题,结合文化辐合会聚理论,总结出博物馆文本的翻译模式。
二、博物馆文本英译中的问题
(一)语言失误
博物馆文本英译常会出现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理解错误等语言失误。
例1:青花瓷滴水观音像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statue of water-dipping Guanyin
例2:顾九娘地券 Land ticket of Gu jiuniang
例3:城隍庙铜镜 Bronze mirror in the Town God temple
例4:狮玩球形澄泥砚 Chengni (a type of settled mud) ink stone with the pattern of line playing with ball
例5:铜水烟台 Bronze Chinese water pipe
例6:龙头箫 Dragon head bamboo flute
例7:绿里粉彩瓷果盘 Green porcelain fruit plate
在例1中,water-dipping应为water dripping,是明显的拼写错误。买地券、镇墓文在东汉中后期出现,是一种随葬文字材料,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特征。它还是一种象征性的证券,放在墓内意在保证死者对墓地的所有权不可侵犯。例2用land ticket来翻译地券,只能说明是一种土地票据,体现不出其深层文化信息。例3用Town God temple来翻译城隍庙不恰当,因为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的重要神祇之一,一般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卫城池的神仙。城隍神绝不等同于西方的上帝,这是译者的误解。例4中的“澄泥”是经过淘洗澄结的泥,而不是settled mud(稳定的泥),应该为refined mud。例5中水烟台是一种用烟草吸烟的工具,而不是water pipe(水管)。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称“顺吹”或“竖吹”。唐宋时期,人们将“横吹”的古笛称为笛,将“竖吹”的古笛称为箫或洞箫,据传是上古先民为教化苍生,模拟凤凰翅管临风发声而做。例6将“箫”译成flute(笛),显然不正确。例7中的“绿里”指瓷盘的内部是绿色的,而“粉彩”指瓷盘外表是粉彩,Green porcelain fruit plate变成了绿色的瓷果盘,显然是错误的。
(二)重要信息缺失
例8:傅锦款铜爵 Bronze Jue,汪树棠款铜敦 Bronze Dui,夏邦谟款铜盨 Bronze Xu,吴宗元款铜豆 Bronze Dou
例9:贴金铜魁星铸像 Gold-overlaid bronze statue of Kuixing,贴金铜寿星铜像 Gold-overlaid bronze statue of Shouxing,铜赤脚大仙坐像 Bronze statue of Chijiaodaxian in a sitting posture
例8中,铜爵是古代饮酒用的酒器,器体较高,流尾间距离较长;铜敦是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铜盨是古代食器,青铜制作,用来盛黍、稷、稻、粱等,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沿用至春秋,到春秋后期逐渐消失;古铜豆是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器具。以上的铜爵、铜敦、铜盨、铜豆在中国古代外形、用途等各不相同,但译文只是简单译成Bronze Jue、Bronze Dui、Bronze Xu、Bronze Dou,显然不妥。试分别改译为Bronze Jue (goblet) presented by Fu Jin (Tongzhou prefect in Ming Dynasty)、Bronze Dui (a round vessel for holding cereals) presented by Wang Shutang (Tongzhou prefect in Qing Dynasty)、Bronze Xu ( a container of food) presented by Xia Bangmo ( a high official in Ming Dynasty)、Bronze Dou ( a cup like container of sacrifice) presented by Wuzongyuan (Tongzhou prefect in Ming Dynasty)。例9中,魁星是汉族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旧时很多地方都有这类建筑,如魁星楼、魁星阁等;福禄寿是汉族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长寿,寿星的胡髭为白色,手持龙头杖手捧寿桃,意为长命百岁;赤脚大仙是汉族民间传说和道教传说中的仙人,是仙界的散仙,一般情况下他云游四方,以赤脚装束为特征,汉族民间传说他常常下凡来到人间,帮助人类降妖除魔。以上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在译文中却完全没有体现,试改译为Gold-overlaid bronze statue of Kuixing (the god of literature)、Gold-overlaid bronze statue of Shouxing (the god of longevity)、Bronze statue of Chijiaodaxian ( a barefoot immortal to wipe out devils) in a sitting posture。以上这些文物名称的中层文化信息和深层文化信息都被略去,只有表层文化信息得以保留,文物的文化信息严重缺失。译文读者只知道文物是什么,却不知道文物的文化内涵。这一情况在南通博物苑新馆文物名称的英译中非常多见。当然,这一现象也存在于其他的译文中。
例10:中国是世界上的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中国玉器集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玉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China is a main jade producer, rich in both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Jade attracts the essence of nature and grace of human being. It is main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ming jade culture to influence people’s minds. The jade culture includes integrity, union, selflessness and uprightness.
例10中,“宁为玉碎”“化干戈为玉帛”“润泽以温”“瑕不掩瑜”等体现中国玉石文化特色的成语在译文中完全没有体现,试改译为the jade culture includes the integrity spirit of “rather broken jade than whole tile”, the union fashion of “turn weapons into jade and silk”, the selfless character of “shed with jade temperament” and the upright style of “the defects do not obscure the virtues of jade”。
(三)缺乏一致性
在博物馆文本英译中,对于同一种类型的展品,其英译文却不相同。
例11:粉彩瓷壶 Pink porcelain pot
例12:粉彩婴戏图瓷盒 Rose porcelain box of playing children
例13:金釉粉彩瓷弥勒坐像 Golden glazed porcelain statue of Mile in a sitting position
例14:影青瓷碗 shadowy blue porcelain bowl
例15:青釉葵沿瓷碗 Mallow-petaled celadon bowl
例16:青花八骏瓷碗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pot of eight horses
例17:紫砂戒钵 Monk’s bowl made of purple clay
例18:瓜轮形紫砂茶壶 Melon-shaped zisha teapot Qing Dynasty (1644—1911)
例19:白砂茶壶 White sand teapot
例11、12中“粉彩瓷”分别译成了Pink porcelain和Rose porcelain,例13中的“粉彩”干脆省去。例14、15中的“瓷碗”分别译成了porcelain bowl和celadon bowl,例16中的“瓷碗”变成了porcelain pot。例17、18中的“紫砂”译成了purple clay、zisha teapot,例19中的“白砂”又译成white sand。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译文读者理解的难度。
以上三种错误存在于南通博物苑新馆的英译文中,而且在中国其他博物馆也可见。它们会造成误解,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我们应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博物馆文本的英译,尝试构建博物馆文本的英译模式[5]。
三、博物馆文本的英译模式
“文化辐合会聚意味着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事物朝着对方、朝着一个共同点靠拢。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交际的双方在交流中共享信息,对信息进行察觉、识别、理解、认同,最终达成共识、相互理解。”[6]“在全球化语境下,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趋同,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步扩大,各民族间的特殊性差异相对减少,语际之间翻译的限度也日趋缩小。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必然会带来语言的融合。”[7]博物馆文本具有文化功能,博物馆文本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翻译。本文尝试从文化辐合会聚的角度来研究博物馆文本英译,尝试构建博物馆文本的英译模式,以此来解读博物馆文本英译的过程。
(一)A→A模式
如果不同文化中两种表达的文化内涵一致、语言功能对等,译者可以直接使用。例如:油灯 Oil lamp,灰陶罐 Grey pottery jar,铜铃 Bronze bell,绣花婚服 Embroidered wedding dress,吉祥语铜镜 Bronze mirror with lucky wishes。
在这些例子中,“灯”“罐”“铃”“婚服”“镜”的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英语文化中的lamp、jar、bell、wedding dress、mirror完全对等。
(二)A→B模式
如果不同文化中的两种表达文化内涵相同,形式不同,译者可以通过改变形式以形成对应。例如:玉佩件 Jade ornament,青花折枝花卉六方尊 Blue and white vase with six corners and design of flowers and plants,青花一束莲大盘 Blue and white plate with bunch of lotus,越窑青瓷皮囊式壶 Celadon stirrup flask of Yue Kiln。
在上例中,“佩件”和ornament、“尊”和vase、“盘”和plate、“壶”和flask的功能是一一对应的。
在以上两种情况中,译者将博物馆文本中的文化信息传达出来,通过阅读译文,译文读者可以理解中国文化。
(三)A→0模式
在有些情况下,以上两种对应是不存在的,即某种事物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在英语文化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需要译者创造一个新的表达形式,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例如:玉琮 Jade Cong(the symbol of the deity earth),黑陶豆 Black pottery dou (a container of food),妈祖铜像 Bronze statue of Mazu goddess(Mazu was a folk goddess to protect navigation),搏拊鼓 Bofu drum(a drum beat with hands),花瓣式印香炉 Yin incense-burner of petal shape(Incense burner is a kind of incense-burning apparatus, which was mainly for burning rue incense)。
这些例子在英语中缺乏对应表达,这种翻译形式不可避免,它们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8]。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谨慎对待,在创造一个新的表达形式时,其内涵必须加以详尽说明,使读者能够认可。
四、结语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积极关注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博物馆成为他们接触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条捷径[9]。博物馆文本的英译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在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更多的学者和专家付出努力,不断提高博物馆文本的英译质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并最终认同中国文化。
[1]杨红英.博物馆瓷器展品名称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2(3):29-32.
[2]顾毅.博物馆解说词中书画家 “字”与 “号”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2(4):40-43.
[3]郦青.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3(3):32-34.
[4]李开荣.试论文物名称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J].中国科技翻译,2001(4):10-12.
[5]豆红丽.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模式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5-168.
[6]朱缙丽.文化趋同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3):102-104.
[7]王瑛.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趋同和文化翻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3):98-101.
[8]MICHAE K,STEVE P.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9]师新民.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2007(3):61-63.
(责任编辑:李晓梅)
On the Translation Model of the Texts of Museums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xts of Nantong Museum as a Case Study
ZhANG Yun
(Nanto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Museum, a treasure house of historical culture, has been under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nsmitting and inheriting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ese museums are of greater importance for the long history, diversified forms and rich contents. In order to let the world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exts of museum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light of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theory,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texts of the museums is made in an attempt to construct a translation model and measuring standard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xts of museums.
cultural convergence; the texts of museums; translation model
2016-03-20;
2016-03-31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化传播视野下博物馆文本英译模式探究——以南通博物馆群为例”(2014SJD643)
张云(1983—),女,江苏南通人,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人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
H315.9
A
1674-0297(2016)05-01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