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伦·坡短篇小说精选》译后记

2016-03-24刘坤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刘坤(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爱伦·坡短篇小说精选》译后记

刘坤
(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爱伦·坡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命运多舛而身后盛名。他被尊为恐怖小说大师、侦探小说鼻祖。被奉为美国文学的先驱之一,被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尊为始祖,是欧洲文学史上极富盛誉的人物。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对他和他的小说津津乐道,笔者有幸翻译他的作品,也深受作品中的哥特因子、狂欢情结、女性情结、死亡美学和商业催化等特点感染,故而一表拙见。

[关键词]恐怖小说;哥特特点;女性情结;死亡美学;商业催化

此次翻译的《爱伦·坡短篇小说精选》共收录了爱伦·坡各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共12篇,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为坡的才华所折服,深深体会了爱伦·坡被尊为恐怖小说大师、侦探小说鼻祖的个中原由。进而发现我国学术界对坡的研究还停留在简单介绍其作品、进行篇章分析等方面,研究范围不宽泛,视角也多有局限。于是在翻译之余,尝试依据小说的特点并从爱伦·坡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谈谈自己对小说的理解。

一、研究现状

自从波德莱尔在爱伦·坡仙逝后将其作品介绍到欧洲,爱伦·坡便被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尊为始祖,成为欧洲文学界极富盛名的人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界和评论界出现了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思潮,爱伦·坡作为巅峰人物自然被倍加关注。人们开始理性地考量其作品生成年代的历史环境对坡的影响,挖掘坡的精神特征。这些研究拓展了爱伦·坡对世界的影响力,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跨学科语境下的爱伦·坡的研究视角变的更加宽泛、方式更加灵活、与当代人们的生活关系已愈发紧密了。

在国内,学术界对爱伦·坡的研究可以分成两个时段。早在“五四”时期,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已将坡的作品译入中国,至此,中国的现代小说、诗歌便都受到了坡唯美主义的影响。第二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坡的作品被大量翻译,而随之兴起的中国恐怖小说流派正好印证了爱伦·坡对中国恐怖小说的影响。随着各国对爱伦·坡精神世界的探索,学者专家都在全方位地讨论死亡意识对生命、对人性的影响。国内学者对爱伦·坡的研究也趋于多元化,但相比之下,国内研究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评论模式也相对僵化,谈及其创作影响的文章不多,从跨文化视点来阐释坡作品的观点也很少见。下面,译者主要从小说的哥特特点、狂欢色彩、美人情结、死亡美学、商业价值五个方面谈翻译过程中的体会。

二、哥特特点

精选集收纳了12篇哥特体短篇小说,也正是这些哥特体小说奠定了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大师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哥特小说又被称为“黑色小说”,是一种恐怖小说。它是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通过文化和政治的折射对读者产生意义。它的特点就是描绘出一些恐怖、阴暗、诡异等让人无法接受的情节以此震撼人心。许多名家的作品里我们都能寻到哥特因子,也正是这些具有“黑色”性的情节深刻地暴露出人性的复杂与荒谬,才使名家之作更有生命的张力。哥特文学一直是欧洲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爱伦·坡被誉为第一个写出了真正哥特小说精品的美国作家,翻译过程中笔者也感触良深,坡小说中的哥特情结浓郁,大量的恐怖意象充斥其中:死亡气息、幽深古宅、惊悚情节。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浅析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因子。

首先,坡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监禁和虐待题材。在《泄密的心》中,“我”杀了那长着秃鹫眼睛的瞎老头,肢解了他的尸体,用小碗装他的血。在《跳蛙》中,更是铺张笔墨记述皇帝和七位权臣被烧死后的情形:他们的尸身吊在灯链上晃来晃去,臭气熏天,狰狞恐怖,已被烧成一团黑糊糊的焦垢。《一桶白葡萄酒》中,福吐纳托被锁在地下藏尸处,窒息恐惧致死,而在《鄂榭府崩溃记》中的玛德琳小姐被活活地封入棺材,厚重的铁门隔决了她的生路。在这些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读者可以通过主人公的所思所想透彻地了解他们心理变化的过程,体味他们的孤独和恐惧。

其次,坡在小说中也大量沿用了暴力、凶杀题材。传统的哥特小说乐于展现善与恶的对决,暴露出社会的罪恶和人性的劣质。但坡却详细地描述发狂的举动。疯狂恰是理性的反动,在《毛格街血案》中惨烈的事故现象,一切反常的迹象让人们恐慌却找不到出路;《黑猫》中“我”如何耐心地挖去猫眼、如何挥斧杀妻都运作的毫无征兆的反常;《一桶白葡萄酒》中“我”若无其事地在被害人的噫嚎中垒起囚禁之墙……这些疯狂的举动折射出当事者极其聪明和敏感的特点,一丝一毫的异动就会令其歇斯底里、展开残酷而暴虐的杀戮。所以在笔者看来,坡较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进步就在于小说中的当事人明知自己身处险境,却不知道危险的来由,这种气氛的阴森恐怖似乎是一团疑云罩在字里行间,读者也才会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

爱伦·坡不刻画人物,只用字句雕砌出预想中的恐怖,成功地将哥特小说的骇人氛围由外引入内,达到心灵上的震荡;将恐怖怪诞的小说推至经典的殿堂,这在哥特小说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三、狂欢情结

这部小说集中有三分之一的小说浸透着浓郁的狂欢色彩,笔者认为这是爱伦·坡的狂欢情结的最好例证。

中世纪带有狂欢性质的节日庆典非常盛行,在一些大城市里,每年的狂欢时段甚至长达数月。那些多彩的欢庆仪式及自由狂欢的气氛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必定相互影响。因为人们在狂欢节中会脱去社会身份,以狂欢式的诙谐角度看世界,所以狂欢的感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这种狂欢精神必定要超越狂欢节的有限时空,渗透于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罅隙中。毋庸置疑,这些想法会对文学界产生影响,使作品中弥漫着狂欢的艺术思维,展现出狂欢化色彩。巴赫金认为文学的“狂欢化”就是把狂欢节的庆贺、礼仪、形式以及它所体现的世界感受转化为文学的语言,是狂欢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自觉体现。

《跳蛙》中存在着“狂欢化”结构。化装舞会上要扒下国王的帝王服装,摘下王冠,夺走其权力象征物,还要讥笑他、殴打他;这些都特别鲜明地表达了狂欢式的互换精神。实际上,狂欢精神也是强势和弱势的替换精神,是作者表达人类追求自由的典型反映。狂欢情结显示的是人内心深处的反制度化、反理性化的倾向。人们谨慎遵循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这些统统被颠覆,统治者的权力及其奉行的真理都沦为笑谈,笔者认为爱伦·坡是通过这些“狂欢化”情节来展现他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感受。另外,在普通情节中无法想象的东西在狂欢情节中都有了艺术真实性。比如《红死魔假面舞会》中所描述的舞会场景与瘟疫相伴而行,正是这些狂欢化的情节令这个荒谬的故事有了合理存在的基础。这些荒诞无稽的、离奇古怪的、与常理相悖的东西让爱伦·坡情有独钟,也令后人叹为观止。

四、女性情结

在翻译爱伦·坡《椭圆形画像》《鄂榭府崩溃记》《长方形盒子》时,总是沉浸在一种凄美的悲凉中,有人认为爱伦·坡的作品可分为美人之死和其他人之死,这种说法看似有些冒犯,但研究者们都承认美人之死是爱伦·坡最爱的题材。坡的女性情结值得玩味,因为坡对美的追求是在对死亡、恐惧和浪漫中体验的,这与他从小就饱受女性的离弃直接相关。爱伦·坡的生母、养母、初恋、爱妻都红颜早逝,在这个过程中,爱伦·坡也渐渐感受到死亡的力量,这种力量成就了笔者接下来要谈的死亡美学,也成就了坡的美人情结:他希望女子在最美丽的一瞬间死亡,死亡便可将美丽封存。他的作品中不停地出现女性主题,这些女性又以垂死的女性居多,这也不妨看成是他对已逝挚爱用情至深的写照。

《椭圆形画像》中,像中女子犹如活了一般;《长方形盒子》中丈夫对已逝妻子的追思,这些都表达了爱伦·坡渴望走出生命中女性带来的阴霾而在爱中重生的想法。爱伦·坡从不赘述女子的生活细节,在《椭圆形画像》《长方形盒子》等小说中,都是借用别人的描述留给读者一个含混的印象。有意留下空间让读者猜测和构筑,突破了传统小说完美的封闭结构,使人物具有思维的开放性。坡对女性的这种偏爱使其小说在怪异恐怖的描写基调上有了一种独特的摄人心魄的女性美魅力。

五、死亡美学

众多名家都认定爱伦·坡对恐怖和死亡的热爱与他的生活相关,坡的身世多舛,世人也只对他的成长历程津津乐道,而对他离世的具体的时间、地点、原因、形式却众说纷纭。他过早失去双亲,但生父的爱尔兰血统却让他对神秘的超自然事物情有独钟,而生母在生命的最后时段给他留下的“僵死的面容、深陷的脸颊、腐朽的气味和突兀的双眼”也成为他作品中挥之不去无法忘怀的记忆,在他的作品中此类的描述屡见不鲜。

每每译到死亡,往往令笔者毛骨悚然。爱伦·坡笔下的死亡突兀而阴郁,邪恶而狰狞,却总能透出一种悲剧之美。读爱伦·坡的小说是可以体会到坡的“死亡之美才是美的极致”这一思想的,而其小说中透过血淋淋的镜头展现出的快感就是其艺术作品令读者产生恐惧进而衍生出的愉悦感,也可谓之美感。

爱伦·坡笔下死亡的残酷美是经过黑暗中恐惧哀伤洗礼后的光明,在这种美的鞭策下,人们更理解美、理解生命。这种死亡之美可以穿透灵魂,让读者在悲剧情节里品味孤独和绝望,发掘凄凉扭曲的美。这些美往往经由邪恶和丑陋展现出来,譬如在《黑猫》《泄密的心》里,读者通过叙述人的眼睛看尽世间的妄想、恐惧、欲念、崩溃,最终收获人的孤独和死亡所带来的永恒之美、浪漫之美。爱伦·坡的死亡美学已深入世人骨髓,没有人能略过爱伦·坡去谈死亡。

六、商业催化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常为一个疑问困扰:笔力如此浓烈的文章在当时是不为美国大众所接受的,究竟是怎样的一家报社会接纳爱伦·坡的作品呢?它又是如何约束这位旷世奇才那不竭的创作欲望的?仔细收集了一些文章后发现爱伦·坡的小说在彼时也是被商业文化催生的产物。

爱伦·坡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奔波求索,谋求生计下的生存状态和创作观念对他影响很大。幼时受到养父的职业习惯和家庭生活中商业言谈的熏陶,爱伦·坡很早就在商业浮动和市场变化中耳濡目染了资本市场气息。爱伦·坡就职于报社,必然会为增加报社发行量努力。迎合大众口味、刺激大众精神上的消费是他的追求。下面引用一封他写给报社主编的信,以此观察爱伦·坡如何应对文章发表后大众对其怪诞夸张的故事内容的置疑的:

纵观杂志的历史,清清楚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已经成为名流的那些人,本质上是受惠于《贝蕾妮丝》之类的文章——尽管,我承认在风格和技巧上更多的优越感……但是我谈到的文章,无论本身是还是不是属于坏的品味,都不是特别关键的。要予以相关评价必须事先进行阅读……我向你提议,通过杂志的流通循环来更好地评价作品的影响力,而非单纯依据作品的内容。

这封信写的颇有技巧,一方面顺应报社发行量的目标,给大众品味增加了“销售量”这个衡量标准;另一方面真诚地表露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文学的自信,以及自身深沉的情感。所以爱伦·坡的小说与当时的商业运作关系紧密,他的作品怪诞诡异、广为人知,实际上与美国当时报刊杂志的市场定位紧密相连。我们不能只追求研究作品的文学性、纯洁性,而对历史使然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的诱因视而不见,文学经典化中的大众文化现象和消费主义构成乃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些大众文化传媒也为爱伦·坡的经典化生成和传播充当了践行者和推广者。它们在影响爱伦·坡的写作风格、写作取向的同时,也提升了爱伦·坡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力,并赋予爱伦·坡固定的文化身份,使得爱伦·坡走进公众视野并深深地沉淀到大众的意识领域里。

有学者描述爱伦·坡具有“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可怕发展成恐怖,把机智夸大成嘲弄,把奇特上升到怪异和神秘”的文学特点,翻译过程中笔者也感慨于他夸张的恶与丑的描述,在荒诞和恐怖中延伸的情节,用嘲讽和讥笑去对抗神秘,毫不掩饰人类内心最深处的精神挣扎。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人性本能中对恶的恐怖、对死亡和虚无的恐慌以及对美的感悟。

查尔斯·惠尔比曾对爱伦·坡做出过很中肯的评价:“对坡身后的盛名,充满了各种相互对立的复杂情绪。他被人捧入了天堂,他亦被人贬入了地狱。”著名的“耶鲁学派”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称:“自爱伦·坡以来,再也没有一位美国作家是如此地让人不可回避,而同时又如此地令人猜疑。”爱伦·坡确是一位生命中充满传奇同时也在作品中铸造了传奇的非凡人物,他以众多的另类之举成就了自己的先驱人生,而这些在当时不被认可的另类之举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拓荒之作,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开创真正地道的美国文学的先驱者之一”。由于各种原因,爱伦·坡的小说在他生前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没有得到文学界的理解和重视,也没有得到评论界的肯定和认同,这也印证了爱伦·坡自己的那句话:“我可以花一个世纪的时间来等待读者……”。

参考文献:

[1]埃德加·爱伦·坡.爱伦·坡集(上卷)[M].曹明伦,译.三联书店,1995.

[2]赵澄,徐克安.爱伦·坡诗的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5]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黄禄善.哥特式小说:概念与泛化[J].外国文学研究,2007(2).

[7]勒风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域中的生存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李伟防.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刘法民.怪诞—美的现代扩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10]刘俐俐.《厄歇尔府的倒塌》的现代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3(3).

[11]任翔.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爱伦·坡与侦探小说探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王建刚.狂欢一诗学:巴赫个诗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3]Hayes Kevin,J.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en Po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4]Marie Mulvey-Robert,ed.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M].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8.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4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B118)

[作者简介]刘坤(1979-),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