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2016-03-24陈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

陈琴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陈琴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历经多次变革,但教学效果仍差强人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社会能力欠缺。探究外语教学模式演变过程,基于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当前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构建

一、外语教学模式演变综述

外语教学模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再到交际法的5个重要阶段。

翻译法是现代外语教学法的幼年时期。它依据教学侧重点不同,分为语法翻译法、词汇翻译法、翻译比较法、近代翻译法。它培养的人才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差。

直接法是现代外语教学的改革法,是基于“幼儿学语”派生出的教学方法,是坚持直接联系原则、句本位原则、以模仿为主原则、语法归纳教学原则、以口语为基础原则、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基本内容原则的教学方法。

听说法是针对外国人开展本国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念基础。该教学方法强调先教听说,后教读写,强调对话和实际操练,积极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教学。

认知法是站在听说法的对立面产生的。它是将认知心理学应用于外语教学的一种教学体系方法。它主张有意识学习,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掌握语言知识及规则为基础,以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为教学目标,以母语为教学出发点的基本原则开展教学。

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及意念项目为纲,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于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80年代初,逐渐被我国外语教学界所接受,诸多大专院校开展了交际法的教学实验,编写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90年代至今,在交际法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研究对教学中出现的教师素质、师生角色设置、社会文化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进行了探究。该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中心角色,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切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针对性的学习目标,促进特殊用途外语教学的发展。

在上述所有教学方式中,文化教学一直贯穿其中,只是其重视程度从轻到重。随着交际法的普及,人们逐渐意识到良好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目的语言国际文化背景的了解,跨文化交际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理论综述

(一)何为文化

文化是诸多学科的研究范畴,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文化所具备的特点却是基本一致的。文化均是后天习得的,与其生活的文化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文化是传承的,是社会的遗产。文化和交际之间密不可分,交际实现了文化的延续。文化具有变化性,会随着革命的发生以及文化的渗透而逐渐变化。文化具有较明显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在不同文化之间发生冲突时,会产生明显的自我民族主义价值倾向。文化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其自我调节能力保证了环境巨变情况下文化的有效延续。文化是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只有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的行为方式才称为文化。

(二)何为交际

交际无处不在,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基础所在。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与交流信息的过程。一个正常、有效的交际过程包含了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编码与解码、反馈、交际渠道以及语境6个关键因素的有效实现。其中,编码与解码是交流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反馈则是检验交流有效性的重要尺度。

交际分为双向交际和单向交际。双向交际实现的是交际参与者双方的互动,实现了信息及时有效的沟通反馈;单向交际是信息发送者单方面的传递信息,信息接收者是被动接收的角色,其沟通效果欠缺。

交际具备动态性、不可逆转性、系统性、自省性、交互性以及特定语境性等特点。其中,特定语境性包含了对于交流双方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具备的文化积累的特定设置。对同样交际的不同期待决定了交际有效性的双方感受差异。

(三)何为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思想、信息等的交流[1]46。交际有效性的保障是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对统一信息赋予的意义是否一致,即是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误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对于同样信息赋予相同含义的可能性更低,“达到一致的沟通”也更困难。只有双方尽可能地了解并掌握对方文化的价值观、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模式,多站在对方立场解读并传递信息,避免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方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四)何为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一直被列为外语教学的目标,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一直未准确界定。外语学习者同时兼顾两套语言和文化体系,应具备结合所处语境及交际对象合理选择自身交际语言和行为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是实现有效英语教学的关键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意识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应用日益广泛,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贴合实际、偏向应用的较高要求。目前,虽然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学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应用于教学的实践经验少之又少。加之当前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人员甚少,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直接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欠缺。

(二)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教育能力欠缺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能力的具备与否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长久以来,我国传统的语言教学将语言本身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大学英语教师则将培养语言能力,掌握语法、语句构成等作为教学的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导致教师不能有效挖掘语言文化内涵,难以实现结合文化的语言教学和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训练

行之有效的训练是成功掌握一项技能的前提。有效地实现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根本,是教师掌握足够多的训练方法,组织开展大量的针对性训练。目前,大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认知行为调整学习、文化现实培训等跨文化交际培训方法,无法将其熟练应用到日常大学英语教学中。训练的手段及技能的匮乏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障碍。

(四)大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较差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我国学生自小学开始就将英语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词语、句子、篇章的记忆以及语法的理解上,能力的培养也围绕着听、说、读、写4个基本能力而开展。在学生的固有观念中,语言能力的提高才是英语教学的关键。他们没有意识到语言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文化背景的差异、常识的缺失将导致交际的失败。语言能力仅仅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而不是全部。这种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偏颇理解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阻碍。

四、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原则明确化

切实有效地推进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顺利开展,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遵循科学教学原则的教学模式[3]。教学内容、教学材料以及课堂活动的选择均应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在制定教学目标方面,要遵循总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结合、全面迎合时代特征、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切入点、以培养双语文化人才为基础的原则。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要遵循语言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语言项目围绕文化内涵、交际文化优于知识文化、文化内容杜绝民族中心主义、文化教育求同存异、语言技能及交际策略均重视的原则。在确定教材方面,要秉承理念先进、编写优秀、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原则。在课堂教学方面,要遵循语言规则训练不放松、以学生为主导、融入多形式课堂设计、增加文化学习训练的原则。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清晰化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将培养学生自我沟通能力的构建作为教学目标,并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5项能力在内的语言技能目标涵盖在内。首先,应从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及语言运用能力3个方面,实现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增强学生跨文化思维和情节能力,掌握目标语交际模式和交际习惯,实现行为层面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最后,应注意培养学生包括移情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在内的文化情感能力,着重培养包括言语行为能力、非言语行为能力和跨文化关系能力在内的跨文化行为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材选择针对化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涵盖语言基础教学和文化嵌入及文化教学。语言基础教学应包括语法结构的教学、功能意念项目的教学及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教学3项内容。文化嵌入及文化教学应包括文化行为项目的教学、文化心理项目的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的教学3项内容。

在教材选择方面,应开展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2项内容。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可选择以实际教学法为指导,在语言教学中充分结合文化交际的教材,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新吋代交互英语、大学英语等。跨文化交际类课程旨在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则可采取国内教材与国外原版教材相结合的方式,选用涵盖系统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教材。如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跨文化交际视听说,应鼓励教师结合课程及学生需求,自行引入优秀国外教材进行讲义编写。

(四)跨文化教学课程设置丰富化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设置语言基础课程体系、跨文化交际与应用课程体系。语言基础课程体系的开展除了持续提高日常教学外,还可设置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第二课堂、假期口语培训项目等课程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跨文化交际与应用课程体系的开展可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诸如英语演讲技巧、英语诗歌欣赏、英国历史、西方文化概览等跨文化交际类课程,设置哲学专业英语、生化专业英语、医学英语等专业英语应用类课程。全面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储备,将跨文化交际贯穿整个英语教学。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3]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编辑:刘姝)

G642.3

A

1673-1999(2016)12-0115-03

陈琴(1985-),女,硕士,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文学。

2016-10-09

2013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年度课题“职业技能竞赛‘赛教互促’模式研究”(GZYLX1213053);2013年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顶层设计框架体系研究:‘赛教互促’视域下的思考”(2013SQRW100ZD)。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情景交际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交际羊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