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服务新机制研究
2016-03-24孙晓云赵广香胡振明
孙晓云,赵广香,胡振明
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服务新机制研究
孙晓云,赵广香,胡振明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生活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建设网络文明,成为当下最急迫的任务。结合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阐述网络文明志愿者的内涵和队伍建设,提出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工作新机制。
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新机制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网络宣传和管理力度,鼓励正面宣传,发布健康、有益的信息,反对负面信息,抵制违背社会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2014年11月,共青团中央在河南郑州向广大青年发出《清朗网络·青年力量》倡议书,号召各界发起网络文明志愿行动,提倡文明理性上网,弘扬网络清风正气。因此,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而网络文明的建设必须抓好“网络文明志愿服务”这一有力抓手。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的现状
作为网络群体的核心主力,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影响颇深。他们在食堂、教室、公交、街边等场所手持智能手机看新闻、聊QQ,怀抱平板电脑看视频、打游戏,“机不离手,眼不离屏”。随着网络深入人们的生活,各种“晒”轮番登场,一顿美味的大餐前,总有一个人会大呼:“别动,让我拍一张照片发到微信或者微博上”。“自拍狂魔”“手机控”“晒娃狂魔”等各种网络词汇频频出现。诚然,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汲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提供了捷径,也日益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时尚”。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快捷、便利交流方式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网络使人情感淡化,产生交往障碍。网络的出现,尤其是手机网络的出现,诞生了一大堆“低头族”。同学聚会、好友见面、家庭聚餐,原本较好的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却被手机相隔,大家各自手执手机,低头与“手机里”的人交流,而忽视了邻座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淡化,原本的欢声笑语变成了“默默无声”。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频频发生。一些大学生在网上传播淫秽、色情、暴力信息,利用网络侮辱诽谤他人,破坏他人名誉,更有甚者利用网络进行裸聊、卖淫、诈骗、赌博、传播邪教等。例如,安徽工程大学的2位大学生由于对毕业设计老师的严格要求不满,在微博上大肆辱骂老师,借助网络随意宣泄情绪。当事学生只为出一时之气,殊不知在网上污蔑和诽谤他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二、网络文明志愿者的内涵
网络志愿者的自发行为对网络生态治理的影响甚微,有必要为志愿者们打造一个“我们”的群体概念。网络文明志愿者的本质是传统志愿者在网络上的延升,即不以回报为目的,主动积极参与网络治理行动,担当网络负面信息的消减器、网络正面信息的放大器,弘扬网络文明风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理性文明上网、明辨网上是非[1]。为了保证网络志愿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我国应尽快出台《网络文明志愿者注册办法》或者在《中国注册志愿者注册办法》中对网络文明志愿者注册办法进行相关规定。可将特别设计的群体名称、Logo等作为群体身份的象征,如“清朗侠”目前已在一定范围内成为青年网络志愿者的代名词。
三、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
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高校组织管理体系的组建具有相似性和共同性,可借助高校组织管理体系组建的经验来建设和发展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实行学校党委宣传部门领导、共青团组织指导、二级学院分级负责、分部门管理等方式,分工协助、组织协调,各部门管理各自团队、完成各自任务。制定《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管理办法》《网络文明志愿者工作手册》,明确分工,明细责任。根据服务内容,网络文明志愿者可分为4种团队。
(一)舆论引导团队
撰写稿件,创建动态,参与博客、论坛等互动阵地,积极引导舆论走向,抢占网络舆论最高点。引导人们积极、客观地看待问题,对舆论热点做出正确评价。积极的网络舆论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消极的网络舆论会激化社会矛盾。
(二)文明传播团队
弘扬文明风尚、传播正能量。文明传播团队可以建立专门网站或者借助公共平台,发布一些阳光励志、传统美德、模范表率事迹。传播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营造“和平、有爱、有序、健康”的网络氛围,自觉抵制虚假谣言、色情暴力的负面能量,坚决抵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网络言论。
(三)技术维护和定期清扫团队
技术维护团队专攻技术难题,利用网络技术维护网络安全。定期清扫团队主要负责定期清扫言秽色情、污蔑诽谤、网络欺诈、流言蜚语、虚假内容等不良信息,还网络一个纯净、清朗、健康、绿色的文明世界。
(四)突发事件处理团队
校园人口基数大,在日常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突发事件,而大学生往往喜欢将新鲜、刺激的事情发布到网上进行传播,这就需要发挥网络文明志愿者的力量,积极进行正面舆论引导。
总而言之,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要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多样性和不断层性,保持数量稳定、持续发展,坚持结构优化、流程简单。网络文明志愿者最好是由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籍贯、家庭背景的人组成。
四、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工作新机制
(一)加强志愿者培训,提升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工作的服务水平
网络文明志愿者人数众多,如安徽某高校已有网络文明志愿者1200余名,对其进行经常性的大规模培训不现实,效果也不佳。因此,在志愿者培训的日常管理中,应采取“抓住骨干力量,上层队伍发展下层队伍”的方式开展培训。管理者或骨干力量应牵头学习志愿者服务规章制度和服务技能等。召开骨干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由骨干人员牵头,以辐射方式发展带动下层队伍。骨干人员可通过QQ群、微信群或小型会议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1)传达中央文件精神,布置各级部门有关推进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工作任务,将网络文明服务工作切实推进、扎实落实;(2)交流日常工作技巧,如发帖经验、发言技巧,解答工作困惑。挑选典型案例,抓住要领,示范讲解对典型案例的处理技巧,探讨其共同性和独特性;(3)针对重大事件,专门组织培训学习,提高志愿者的应对能力,有效地占领网络新媒体阵地,以专业、理性、平和的态度为网络代言,以快速、有效、准确的方式处理突发事件。
(二)建立合理制度,推进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运行
网络文明的建设除了依靠网络文明志愿者外,还需要建立合理制度,为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工作撑起制度的保护伞。结合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工作实际,可建立以下制度。
(1)信誉制度。中国互联网信息发布的诚信数据信息显示:网民对网络诚信状况不满的比例达35.2%。其中,有不到10.0%的网民遭受过网络诈骗;44.8%的网民账号及个人信息曾经被盗。建立网络信誉制度,使所有用户必须实名注册并通过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一些确定身份信息的验证方可上网。在实名注册的同时签订协议书,明确违反协议者的处理方式,让网民知道网络信誉的重要性。对网民的上网记录进行检测,即信誉测评。测评出的信誉度对网民的车贷、房贷等信用贷款有一定影响。对凡是在公用平台上发布虚假、诈骗、黄色等负面消息的用户进行信誉减分。
(2)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网络秩序的建立,单靠网络道德的制约、网民自发的行为是行不通的,还需加强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网络规章制度。确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哪些行为是可行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让网络世界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制定举报、删除互联网上不良垃圾信息的具体办法,净化网络空间,以抵制不文明网络行为[2]。
(3)教育引导制度。建立网络忠告标牌,在一些常用网站右下角弹出标语忠告,如“远离色情,杜绝诽谤,文明上网,健康你我”等标识,引导人们健康上网。制作一些教育引导视频,定期发布到各大网站上。
(三)结合技术控制与社会管治,构建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工作的坚实基础
网络时代,也是技术时代。我们有必要借助网络技术,更好地为网络文明工作服务,净化网络空间。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采取技术手段,如中国网络防火墙之父方滨兴研究的中国网络防火长城(GFW)能有效阻断国外一些糟粕信息对国内人的毒害和侵蚀,全面屏蔽色情信息、青少年犯罪、网络欺诈等信息对青少年的腐蚀和侵害。网络实名制可以有效地打击网络诈骗,防止匿名散布谣言,规范网民的言行,提高网络的自律性。如2005年深圳有关部门对QQ群的创立者、管理者,BBS、BBS版主进行身份验证和实名登记;2007年搜虎、新浪等知名博客网络服务商签署了《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引导人们进行实名登记。发挥社会管理部门的作用,如工信部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严查色情网站、赌博网站,打击网络诈骗,让这些污浊的碎片尽快消除。切实发挥网络警察的重要作用,加强网络世界的管制,维护网络虚拟空间的安全,有效防范越来越膨胀的网络犯罪,使网络建设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有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如网络志愿者可以配合、辅助网络警察完成任务。除此之外,还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庞大的有知识、有能力,懂技术、懂法规,精明能干、战之能胜的网络监管队伍[3]。
(四)提升网民素质,巩固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工作的服务质量
(1)注重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民道德意识。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对人们的生活或行为起约束作用,不具有强制性。网络道德要求网民在网络活动中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制约网络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教师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正确的“三观”责任感[4]。高校可以将德育教育和公共选修课相结合,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德育教育选修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德育意识。借助网络文明志愿者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2)建立网络道德规范,规范网民网络行为。通过改变大学生网络行为来改变其网络意识和态度,培养其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高校必须以网络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网络道德规范或条例。如宁波大学于2013年制定的《宁波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若在校园网上发现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妨碍学校工作、影响学校形象、与校园网宗旨相悖的信息,网络中心有权采取删除或隔离等措施以消除影响。”在新生入学时,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训,考核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使用校园网。网络文明志愿者可进行校园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和传播。在校园张贴海报、展板,或以新闻快讯的形式在网站的相应版块滚动播放网络道德规范。
五、结语
从网络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方面提出了新机制。但是,网络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经费资助、未得到广大网民的重视、缺乏模范典型示范、未出台具体操作文件等。网络志愿服务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网民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团结大家的力量,才能构建一个文明、进步、健康、绿色的网络世界。
[1]王慧,张勇.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社会身份认同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6).
[2]王中军,曾长秋.网络文明建设的三个路径[J].求索,2008(10).
[3]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J].社会科学研究,2010(6).
[4]朱银端.网络伦理问题与德育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7).
(编辑:刘姝)
C916
A
1673-1999(2016)12-0092-03
孙晓云(1989-),女,硕士,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电气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辅导员专政;赵广香(1983-),女,硕士,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辅导员专政;胡振明(1994-),男,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6-09-19
安徽工程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异常及应对策略研究”(2016YQ38);安徽工程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党校学员信仰教育提升途径探析”(2016XD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