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阈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
——以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6-03-24倪燕
倪燕
信息化视阈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
——以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倪燕
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入手,指出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分析了制约转型的因素。以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的策略。
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图书馆;服务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运用IT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促进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的过程。高校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能够创设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其次,可提供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最后,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方式以及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1]。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信息化视阈下,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服务保障,担负着传承知识、传播文明、信息加工及信息利用的职能。随着信息用户获取资源的理念与方式变化,高等教育信息化不断普及,给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和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摆脱滞后的状态,在服务内容和手段上实现质的转变?基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更好地服务于信息用户,更加密切地贴合实际并服务于高校,是高校图书馆提档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制约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的因素
(一)新技术的运用面临挑战
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一直伴随着图书馆服务事业的进步。技术支持作为一种保障在图书馆业务正常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各项业务流程更具有现代化管理的特征,使读者服务工作更倾向于实现个性化。同时,技术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推广应用会受到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馆员对新技术所需具备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还有差距;图书馆的技术应用有时不能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馆员要具备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服务理念。新服务理念的形成,关键在于必须转变旧式传统的服务观念,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改进服务方式,强化现代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二)低效的传统图书馆服务
传统图书馆工作围绕着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借阅、传递、咨询等为核心开展读者服务。图书馆服务模式建立在到馆查询的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基础上,读者需花费大量的时间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图书馆面对读者需求,被动地为读者提供馆内阅览、图书外借和参考咨询等服务。
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服务模式的转型要立足于本馆的实际情况,在满足校内教学、科研需求的基础上,扭转传统、单一的服务状态,向用户展示出开放的、分布式、可互动的信息资源。
(三)参差不齐的馆员业务水平
传统的图书馆工作就是做好图书的整理、归架、整序等,以确保图书的有序排放,方便读者检索。馆员所需具备的业务技术含量不高,但工作任务繁重,投入精力较多。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馆员仍承担着信息组织、管理、咨询等服务工作,服务内容滞后,服务手段传统,服务方式被动。馆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他们的综合业务能力及专业知识水平影响着服务转型。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背景下,图书馆需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要求图书馆馆员以信息用户为中心,提高综合业务水平,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快捷的信息化增值服务。
三、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的策略
(一)积极应用与推广新技术
新技术纷呈出现,读者的需求日新月异,要求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时俱进。
合肥工业大学于2013年、2014年分别在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2个图书馆投资引入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新技术的应用为建设新型、智能化、高水平大学图书馆提供动力和活力。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简化了借还书程序,缩短了读者借还书时间。馆员不需要对读者所借还的图书进行逐本扫描条形码,RFID自助借还机可以代替手工操作。读者最大可一次处理完成9本图书的借还,24小时自助借还机实现全天候的自助归还、续借及查询等功能,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和周转率[3]。
图书馆运用图书定位系统技术,将RFID标签所存储的图书信息,包括图书所在的楼层、库房和架位信息绘制出数据地图,存入到定位系统。读者通过查询定位数据库,获取图书信息,提高用户检索图书的精确度。馆员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手持点检仪扫描书架上的层标,若有摆放错位的图书则会发出“嘀嘀”的报警声,管理员根据提示音对错架图书进行整理,保证图书的有序排放。读者也可根据定位技术很快找到所需的图书,极大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二)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1.采用现代化技术改进服务方式
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引入O2O(OnlineToOffline)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服务。线上(Online)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构建起一个智能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读者通过各种便携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PDA、阅读器等媒介,对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查询、浏览和获取,让知识和信息触手可及。线上查阅逐渐成为新媒体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线下(Offline)以读者到馆体验和纸本资源为主。图书馆实施RFID智能化馆藏系统后,对馆舍空间优化,注重用户体验,进一步提高了馆藏资源利用率和信息服务质量。
根据读者不同时期的阅读需求,图书馆设立不同主题的阅览空间。例如,为加强学校“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图书馆专门设立“两学一做”主题阅读空间,集中摆放了“两学一做”主题方面的书籍、期刊、报纸等。主题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了各种互动体验活动,提升了学习意识,进一步方便了全校师生进行交流、讨论。
2.积极拓宽信息服务领域
合肥工业大学于2012年12月获得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资质。教育部科技查新站通过引进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科技人才,优化馆员队伍结构,加强学科服务和科研分析,提高科技查新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科技查新站为学校师生在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挖掘、专利申请等方面提供了更加方便优质的科技查新服务,为学校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服务条件和环境,为教学、科研管理、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提供了准确、客观的情报信息咨询和报告分析。这进一步拓宽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领域。
3.不断加强学科化服务深度
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积极探索开展学科化服务,真正嵌入到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在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上进一步强化了学科化服务。2016年5月设立的信息咨询与学科服务部,主要开展数字资源的试用、采购、发布、宣传推介等。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和创新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对全校同学进行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文献传递、信息交流等各类咨询服务;建设及维护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特色数据库。
(三)馆员是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模式转型的核心
1.馆员的能力培养
高校图书馆馆员能力提升是实现服务模式转型的关键。图书馆要重视培养高层次的情报学专家和引进优秀的博士人才;鼓励工作人员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提高知识和业务水平,至少掌握图书馆学专业以外的其他一门专业学科知识;激励馆员通过继续教育,拓宽学术视野,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应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馆员信息素养是图书馆服务能力的体现。馆员对信息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能够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多样化的信息手段,如微博、微信、QQ、BBS、RSS等,向用户推送最新的信息资源,及时解答用户的疑问,获取用户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使用户潜在的、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得以满足。
2.培养有经验的馆员
馆员丰富的工作经验是图书馆宝贵的财富。馆员不仅需要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改变服务方式,提供符合新信息时代用户需求的微服务;还需要创新服务手段,紧跟学科建设与学校科研需求,改变滞后的服务内容。
好的工作经验还需要互相学习和分享。图书馆馆员一方面要积极参加高校图工委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与探讨活动,与同仁加强业务交流学习;另一方面要对服务转型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经验等进行学习。通过分享各馆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创新思路、优秀成果、先进经验和经验案例,相互借鉴、彼此启迪、共同提高,可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事业更快、更好地实现转型发展。
四、结语
高等教育信息化视阈下,实现服务模式转型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对高校图书馆制约服务模式转型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的策略。高校图书馆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新方法,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实现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1]吴淑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8).
[2]李伶.论图书馆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J].晋图学刊,2008(8).
[3]倪燕,蔡灶林.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
(编辑:唐龙)
F270.7
A
1673-1999(2016)12-0045-03
倪燕(1975-),女,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新技术与服务。
2016-09-29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研究基金一般项目“高等教育信息化视阈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研究”(TGW14B24)。